摘要:当""穷鬼三件套""还在纠结iPhone要不要分期时,中产已经悄悄把手机踢出了电子装备清单。如今朋友圈摄影大赛的入场券,早就不是P图两小时的手机大片,而是理光GR4的""青翠欲滴绿""、富士XE5的""复古胶片感""、大疆Pocket3的""三联live水印"
当""穷鬼三件套""还在纠结iPhone要不要分期时,中产已经悄悄把手机踢出了电子装备清单。如今朋友圈摄影大赛的入场券,早就不是P图两小时的手机大片,而是理光GR4的""青翠欲滴绿""、富士XE5的""复古胶片感""、大疆Pocket3的""三联live水印""——这新三样被炒成""电子茅台"",加价抢、抽签买、会员才能排队,比抢演唱会门票还疯狂。
理光GR4上个月发布时,全网都看傻了眼:比手机还小的卡片机,卖8999元。要知道六年前的GR3才卖6199元,六年涨价45%,参数却挤得比牙膏还稀:像素从2400万提到2500万(约等于没提),重量轻了18克(够塞片纸巾),防抖从三轴升到五轴(终于不容易拍糊了)。就这?网友锐评:""苹果挤牙膏都算良心企业,理光这是直接把牙膏管焊死了。""
更魔幻的是购买方式。你揣着8999元现金进店?对不起,得先花199元买个VIP会员,才有资格抽签。这会员除了给个抽奖码,啥用没有——第一批抢完,会员资格都售罄了。有网友吐槽:""建议理光直接出SVIP,充1万送优先购买权,再出VVIP,充10万送董事长签名版,反正割韭菜都这么直白了。""
隔壁富士更狠。XE5单机身卖9999元,比四年前的XE4涨了75%,发布即缺货。小红书上有人晒出线下购买经历:""店员说要搭售镜头+三脚架+相机包,不然没货。我花1.5万买了套'全家桶',回家发现三脚架是塑料的,相机包能装下口红却装不下相机——这哪是买相机,这是给富士清库存啊!""
最绝的是大疆Pocket3。发售三年还在加价,标准版没货,1.2万的""全能套装""倒是管够,里面塞着备用电池、防水壳、无线麦克风,90%的人用一次就扔抽屉。有博主算过账:""套装里80%的配件都是智商税,但为了那个'DJI水印',还是得咬牙买——毕竟朋友圈发live图,没这个水印就像没穿内裤,总觉得少点啥。""
这""电子三件套""到底凭什么这么横?答案很简单:它们卖的不是相机,是中产的""社交货币""和""情绪价值""。
在这个""拍照即生存""的时代,朋友圈九宫格早就不是记录生活,而是审美军备竞赛。手机摄影?太low了——大家都用iPhone,滤镜都是美图秀秀的模板,拍出来的照片像流水线产品,连""高级感""都抄得一模一样。但掏出理光GR4,随手一拍就是""理光绿"",青翠得像刚从地里摘出来;举起富士XE5,复古旁轴造型往咖啡桌上一放,不用开机就是""文艺青年认证照"";大疆Pocket3更狠,拍个街拍视频,一键生成""希区柯克变焦"",配文""东京街头的氛围感"",点赞量比手机拍的高十倍。
这些设备成了""审美勋章"",买的人心里门儿清:我买的不是相机,是""我和你们不一样""的优越感。理光用户会说""手机拍不出那种胶片颗粒感"",富士用户会强调""NC滤镜的肤色是玄学"",大疆用户则晒出""三联live图"":""你看这动态效果,手机做得到吗?""——潜台词都是:我不仅有钱买设备,还有品味用设备,这才是中产该有的样子。
厂商把这套玩得明明白白。理光知道用户要""小众高级"",就故意搞饥饿营销,让你""抢到就是赚到"";富士懂年轻人吃""复古情怀"",就把相机做成胶片机造型,滤镜名字起得文艺兮兮(""Velvia""、""Provia"",听着就像从爷爷抽屉里翻出来的);大疆摸透了vlogger的心思,把操作简化到""拨一下就开机"",美颜、运镜预设全给你做好,连""香港盗梦空间""都能一键拍——你不用懂摄影,只要有设备,就能当""朋友圈艺术家""。
最绝的是价格策略。理光GR4涨价45%,但你去闲鱼搜GR3,二手价居然比首发还高——买了玩两年,转手还能赚两千,这哪是买相机,这是买""电子理财""。富士更聪明,把相机炒成""硬通货"",X100VI发售时100万人预约,备货不足100台,中签比中彩票还难,二手价直接涨5000元。有代购在伊拉克扫货,在南非加价收,硬生生把富士做成了""相机界的爱马仕""——原价买不到,配货才能有,溢价越高越香。
但冷静下来想想:这些""电子茅台""真的值这个价吗?
理光GR4的""理光绿"",手机App早就有仿色滤镜,调参数花十分钟,效果差不离;富士的""胶片模拟"",华为、小米找徕卡、蔡司合作后,色彩科学已经追上来了,拍出来的照片发朋友圈,谁看得出来是手机还是相机?大疆Pocket3的""希区柯克变焦"",手机用剪辑软件也能做,无非多花五分钟——可中产不这么想:""我要的就是'不用麻烦',就是'直出即大片',就是'水印必须露出来',这情绪价值,花钱买省心。""
更有意思的是""路人牛""的狂欢。以前黄牛囤货加价,现在普通消费者也加入了:抢理光GR4不是为了用,是为了""抢到就挂闲鱼"";买富士X100VI不是为了拍照,是听说""转手能赚5000""。有人晒出订单:""我根本不会用相机,就是看大家都抢,跟着凑热闹,中了签就卖,没中就当玩了——反正199元的会员费,赚回来就是血赚,赚不回就当买个乐子。""
这哪是消费,这是全民参与的""电子赌博""。厂商故意控货,制造""稀缺感"";KOL疯狂种草,强调""必须拥有"";消费者跟风抢购,既当韭菜又当镰刀——最后形成一个闭环:越缺货越抢,越抢越涨价,越涨价越觉得""值""。
可别忘了,十年前手机差点把相机市场打崩。2010年全球卖了1.2亿台相机,2015年就剩3000万,大家都说""相机要完蛋了""。没想到十年后,相机靠着""反手机化""杀回来了:手机追求""万能"",相机就搞""专精"";手机强调""计算摄影"",相机就卖""直出滤镜"";手机让人人都是摄影师,相机就告诉你""真正的品味需要设备加持""。
现在手机厂商也学精了。华为找徕卡调色彩,小米拉哈苏合作,vivo联名蔡司——说白了就是想抢相机的""情绪价值""生意。可中产不认:""手机滤镜是'仿的',相机滤镜是'真的';手机是'大众款',相机是'小众款';手机拍照是'随手拍',相机拍照是'创作'——哪怕效果差不多,仪式感不能少。""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荒诞的循环:年轻人一边吐槽""理光割韭菜""""富士耍猴""""大疆凑数配件"",一边熬夜蹲守抽签页面;一边骂""这破相机凭什么卖这么贵"",一边发朋友圈必须带上""#理光GR4#""""#富士XE5#""的标签;一边说""再也不当冤种了"",一边听说""GR5要出柔光镜版"",默默把199元会员费续上了。
其实啊,厂商心里比谁都清楚:你们买的不是相机,是对抗同质化的武器,是证明自己""与众不同""的盾牌,是在社交媒体上赢得认可的门票。至于参数?够用就行;价格?情绪价值无价;缺货?越难抢越有面子。
只是别忘了,当年iPhone刚出来时,也被捧为""身份象征"",后来满大街都是,就成了""穷鬼三件套""之一。现在的""电子三件套"",会不会有一天也跌下神坛?理光GR4的""青翠欲滴绿"",会不会变成下一个""烂大街滤镜""?富士的复古造型,会不会被更潮的设计取代?
或许到那时,中产又会找到新的""电子茅台""——可能是拇指相机,可能是全景相机,可能是能拍黑洞的天文相机。反正只要社交焦虑还在,只要""与众不同""的需求还在,就总有厂商能把""情绪价值""标价成""电子茅台"",而我们,总有一群人愿意排队买单。
最后说句大实话:真正的摄影,从来不是靠设备。当年胶片机时代,有人用傻瓜机拍出传世之作;现在手机摄影大赛,获奖作品也未必用了多贵的设备。设备后面的眼睛和脑子,才是真正的""出片神器""。可这话谁听啊?大家忙着抢GR4抽签资格呢,谁有空管这些——毕竟朋友圈的九宫格,还等着""电子内裤边""来撑场面呢。"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