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死在罗永浩的评论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3 17:33 2

摘要:这几天老罗与某贝的事情都知道吧,也是很奇怪,现在透明玻璃厨房好像成了“灯下黑”,越是开放,大家越是相信,越没几个人去看,至少我就感觉他们很好很放心。

这几天老罗与某贝的事情都知道吧,也是很奇怪,现在透明玻璃厨房好像成了“灯下黑”,越是开放,大家越是相信,越没几个人去看,至少我就感觉他们很好很放心。

他们可能到现在还没明白,消费者关心的不是符不符合食品安全,这是底线你肯定得符合,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你的品质”对得起“你的价位”吗

这里不吹不黑,我的体验是:那个酸菜炒面,我和孩子都觉得好吃,几乎每次必点;儿童餐还可以,摆盘挺好看的,团购价不贵;其他印象较深的就是,烤肉和酸奶,毕竟是从草原来的,心里感觉他们这块应该是专业的,现在感觉也说不上来,其他好像没啥印象了。

份量少且贵这没啥好说的,只要消费者买单,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贵你还去吃,说明人家真的有值得你去的理由。

先说说老罗的评论区,然后再谈谈他们公关的“得”与“失”,以及对其他餐饮的启示

1.

老罗评论区

保质期允许那么久,实际应该没放那么久。但是对于一个价位不低的餐馆来说,可能我自作多情了,我以为你是主打产地正宗、新鲜速达,没想到你允许肉放那么久,在保质期内放那么久是合法合规没错,但总感觉哪里不合适。

相对而言,这些有中央厨房的大商家,还不如街边小店,我有朋友做牛肉火锅,那是真的新鲜肉啊。

42页,我理解这种澄清自己的心情,做企业都不容易,话说回来,好像它也没那么不容易,预加工(我就不说预制)冷冻的菜,都能卖得那么贵。你是不是该对自己要求高点,食材新鲜点,让我们看到你确实值这个价。

最搞笑的是下面两个:

很高兴看到,老罗重新战神附体了。

2.

公关的“得”与“失”

先说值得肯定的地方。在后期,某贝“开放后厨,展示制作流程”这个措施,就是对的,其实本该在第一时间开放

虽然会让消费者看到有各种包装,没关系,为什么,首先他们确实是符合标准的,其次,业内同类型商家估计也没更好的了,如果会引起大家讨论,大家关注点也是针对预制菜,而不是针对某贝。

开放,比单纯的口头辩解更有力

我觉得公关人员很有必要学学“反脆弱”精神,将危机公关转化为营销事件,推动自己品牌升级,也推动整个行业升级,这多美妙。

樊登《低风险创业》书里写,当年的“3Q大战”,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局双赢的反脆弱大戏

回到某贝,说说他的“失”:

首先,创始人回应冲动了,将争议升级了。直接宣布起诉,这不就是一步“臭棋”吗,他也没故意冤枉你,普通人的印象中,这不就是“预制”吗。这步臭棋将品牌放在了整个消费者的对立面。

然后,陷入“定义”之争,忽视消费者感受。执着于论证“按国家规定不是预制菜”,但消费者不关心学术定义,只关心口感、价格和是否知情

还有,被指侵犯隐私。公开罗永浩具体消费菜单,如果罗永浩在菜里放头发,你公布当时录像还好。可你公布他的消费菜单算什么,这不容易引起大家反感吗。

我认为更好的做法是:

先共情,再讲理。第一时间感谢老罗的关注,承认消费者对预制菜和价格的普遍担忧,表达重视和改进的决心。先安抚情绪,再摆事实。

借力打力,主动透明。主动邀请权威媒体、KOL(甚至包括老罗本人)参观中央厨房和门店后厨,直播全过程,用事实说话。

学习“老乡鸡”,推动行业透明。借鉴老乡鸡在菜单上明确标注“现做、半预制、预制”的做法,主动披露加工方式,将选择权真正交给消费者,这将是赢得信任的强有力举措。

慎用法律武器。起诉消费者(即使他是名人)永远是下策。法律是底线,而非公关工具。一旦使用,极易被解读为“仗势欺人”,碾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初心。

3.

启示录

真诚是唯一的捷径,也是必杀技。现在信息日益透明,餐饮业在推行透明厨房,欺骗和隐瞒的成本越来越高,主动透明,坦诚沟通,才是建立品牌信任基础的基石。

重新审视“价值”与“价格”。高端定价需要有与之匹配、让人有感的价值感知(独特体验、优质食材、环境服务等)来支撑。否则,“贵”就会成为品牌的弱点。大家不是说嘛,那手机啥都好,有一个不好,就是“贵”,其实用户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是说他值嘛,但如果贵,东西不怎么好,凭什么?

给到知情权。退一万步来讲,我的菜就是好吃,真的好吃,同时我也告诉你这是预制菜,你要不要买嘛。相信消费者反而对你的品牌竖起大拇指。

昨天我清空了一下家冰箱冷冻区的僵尸肉,有些真的放了一年了,扔完人都好了。

吵吵挺好,只要有利于整个社会的餐饮水平提升,我双手支持。

来源:滑稽小丑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