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皖南云山雾海间,徽州区黛山叠翠、溪流纵横,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更是黄山毛峰的核心产区。这里的每一片茶叶都浸润着千年文化,承载着世代匠心。
皖南云山雾海间,徽州区黛山叠翠、溪流纵横,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更是黄山毛峰的核心产区。这里的每一片茶叶都浸润着千年文化,承载着世代匠心。
8月15日下午,由安徽省茶业协会联合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徽商传媒共同策划、主办的2025“皖美徽茶县长说”系列宣传活动拉开帷幕。
启动仪式结束后,徽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何建中应邀走进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演播室接受专访,他详细介绍了徽州区茶产业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与创新实践,分享了该区如何通过品牌打造和科技语言讲述传统的徽茶故事。
徽州茶历史悠久,南朝始种,唐代扬名。清光绪年间,茶商谢正安创制“黄山毛峰”,远销海外。改革开放以来,徽州区茶产业经历了从传统分散生产,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再到品牌建设与产业融合的三大阶段。
黄山毛峰核心产区——富溪乡
如今,徽州区的5.3万亩茶园、8000余户2.4万名茶农、151家茶叶经营主体,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品牌影响力、延伸产业链等措施落实“千亿徽茶”部署。2024年,全区茶产业综合产值18.95亿元,占绿色农产品产业总产值(63.3亿元)的30%;其中,茶叶一产产值占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1.17%,占种植业总产值的70.61%,茶产业已经成为徽州区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更是徽州区乡村振兴的诗意实践。
谢裕大漕溪茶厂
老谢家茶黄山毛峰生产基地
据何建中介绍,通过推行绿色防控、数字化加工和全程溯源,徽州区近年来茶叶质量显著提升,2024年抽检国标率达100%,欧标达标率96.5%。全区建成18条清洁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日加工干茶能力达87吨。
进入新时期,徽州区茶产业迎来了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机遇,实现了从“制茶”到“智茶”的跨越。
黄山毛峰茶开园仪式
2024年1月,由黄山市委市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搭建的数字化应用场景“黄山市茶产业大脑”在黄山毛峰的核心产区——徽州区富溪乡启动实施,为产品防伪溯源、全流程全生命周期追溯、智慧生产、可视化大数据展示提供一体化数字化管理。
“全程溯源不仅提升了消费者信任,也倒逼产业各环节更加规范、透明。”何建中表示,通过种植端的智慧管理、加工端的智能升级和溯源端的区块链赋能,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可视化、可管控、可信任。
黄山毛峰非遗技艺
黄山毛峰非遗技艺
在传承方面,黄山毛峰非遗技艺通过大师带徒、体验工坊、研学教育等方式实现活态传承。谢四十、谢一平等非遗传承人,通过设立工作室和传承基地,将制茶技艺代代相传。
在多重努力下,黄山毛峰的品牌建设成效显著。《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黄山毛峰品牌价值为56.74亿元,居12位,较去年增加5.22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徽州区还重点打造富溪、杨村等小产区茶基地,其产品利润比普通产地的茶高出20%以上,产值占全区近三成。
从产业布局来看,目前徽州区的名优茶仍占主导,2025年雨前茶一产产值同比增长7.99%,综合产值达16.38亿元。工业茶和出口茶稳步发展,2024年工业茶产值5.74亿元,并成功培育多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和老字号品牌。
谢裕大茶博园-生态茶园
面对资源利用不充分、品牌溢价能力待提升等挑战,徽州区聚焦“三个创新”:一产推动绿色化、规模化茶园建设;二产发力新茶饮和功能性茶产品研发;三产促进茶文旅融合与数字化升级。
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
老谢家茶·徽茶文化博物馆
何建中表示,未来五年,徽州区将力争形成“名优茶主导、多赛道协同”的新格局,到2030年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40亿元。
文化为魂、科技为翼、产业为体。徽州茶,不仅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更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如同一杯融合古韵与新意的好茶,让我们品出过去,尝到现在,也看见未来。
来源:闲看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