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痘不止于青春!“第八届中国痤疮周”公益活动启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3 17:33 2

摘要:9月13日,“第八届中国痤疮周”公益活动在河南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启动。作为全球第八大常见疾病,痤疮影响1.84亿患者,其引发的红斑、色素沉着、瘢痕等后遗症已成为重要公共健康问题。

记者 王嘉译

9月13日,“第八届中国痤疮周”公益活动在河南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启动。作为全球第八大常见疾病,痤疮影响1.84亿患者,其引发的红斑、色素沉着、瘢痕等后遗症已成为重要公共健康问题。

本次活动以“全程战痘,科学愈肤——聚焦痤疮后遗症防治”为主题,通过“预防—治疗—修复”三阶体系构建,推动规范化诊疗路径落地,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痤疮是一种高发于青春期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但其意义远非“青春的烦恼”可以概括。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最新数据,痤疮的疾病负担正在持续上升:全球患病人数从1990年的1.32亿增至2021年的1.84亿,发病率高达9.4%。

从发病机制看,痤疮主要发生在面部、胸、背等皮脂腺密集部位,是由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皮脂分泌过多、细菌感染及炎症反应等多重因素共同导致的。其临床危害不仅限于皮肤损害,更延伸至心理与社会功能层面:不少患者因严重皮疹产生自卑、焦虑和抑郁情绪,甚至出现社交回避行为。若早期未得到规范治疗,痤疮常遗留炎症后红斑、色素沉着、萎缩性或增生性瘢痕,导致长期的身心困扰。

遗憾的是,公众乃至部分非专科医生对痤疮的认知仍存偏差。很多人认为痤疮会自行消退、无需干预,或盲目使用护肤品、偏方处理,最终加重病情。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痤疮诊疗路径,加强全社会层面的科普教育,已成为提升医疗质量、改善痤疮患者长期预后的关键环节。

本次启动仪式嘉宾云集,学界领军专家齐聚一堂,包括: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郑志忠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顾军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顾问、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黎教授,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项蕾红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组长、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许爱娥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郝飞教授,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皮肤慢病管理与健康促进分会会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利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李雪莉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鞠强教授等十余位国内顶尖皮肤科专家,共同启动这一全国性抗痘公益行动。

本届中国痤疮周的重要亮点,是同步发布《痤疮后遗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和《寻常痤疮临床严重度分级及疗效评价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这两部共识性文件由国内数十家医疗单位的权威专家共同参与制订,是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完成的临床指导文件,旨在系统解决痤疮诊疗中长期存在的分级不统一、疗效评价标准不一致、后遗症管理缺乏规范等痛点。

何黎教授作为“中国痤疮周”的发起人,在主题报告中回顾了该活动七年来的发展历程:自2018年启动至今,痤疮周已覆盖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吸纳超过12000位皮肤科医生参与,累计为11万余人次患者提供义诊服务,逐渐成长为中国痤疮防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公益品牌。

她介绍,本届活动将延续“多元并举”的活动模式,包括全国范围的公益义诊、科普短视频大赛、医患健康教育会议等,并重点开展为期三个月的痤疮后遗症专项流行病学调研,系统分析痤疮后遗皮损的发生机制与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更精准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在共识解读环节,鞠强教授对《痤疮后遗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系统介绍。他指出,炎症后红斑、色素沉着以及瘢痕(萎缩性和增生性)是痤疮最常见的后遗症,发生率居高不下,且治疗复杂度高、周期长,是当前皮肤科临床面临的重要挑战。

该共识首次从定义、风险因素、发病机制、评估工具、预防策略和治疗方案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梳理,并针对光电技术、药物疗法、化学换肤等主流治疗手段给出推荐意见,为一线医生提供切实可行的临床工具。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乐艳博士在“痤疮后遗症治疗新进展”报告中指出,痤疮后遗症管理应强调“分类处理、联合干预、尽早治疗”的原则。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点阵激光、微针射频、PRP(富血小板血浆)、干细胞衍生制品等新型治疗方式不断涌现,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和个性化的选择。

此外,鞠强教授还对《寻常痤疮临床严重度分级及疗效评价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进行了解读。他指出,痤疮临床表现异质性大,科学、客观地评估其严重程度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一直是临床工作的核心难点。该共识结合中国患者疾病特点与医疗资源现状,提出适用于中国临床的分级与疗效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诊疗的同质化和可比性。

“第八届中国痤疮周”公益活动线下启动仪式圆满结束。何黎教授在总结中表示,中国痤疮周的持续开展离不开学界、媒体、医疗机构与企业的多方支持。从义诊科普到调研发布,从指南更新到媒体传播,每一环节都在切实推动中国痤疮防治水平提升。

本届活动明确了接下来一段时间的核心方向——重点关注痤疮后遗症的预防、治疗与康复。9月19日至26日痤疮周期间,全国范围内预计将有上千家医院联合开展义诊、健康讲座、科普直播等系列活动,进一步传递科学战痘理念,守护大众皮肤健康。

中国痤疮周不仅是一场公益活动,更是一次行业与公众的深度对话。正如与会专家所共同期待的,未来中国痤疮防治将逐步迈向更规范、更系统、更人文的新阶段。

据悉,为扩大科普传播覆盖面,提升全民战“痘”素养,中国痤疮周连续五年举办健康科普短视频大赛。大赛收到来自全国医疗单位、高校、科普团队的众多作品,参赛者通过动画、情景剧、访谈等丰富形式,将专业的痤疮防治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内容。

来源:大河健康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