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段我是越来越感觉到,人的认知很神奇,很多潜移默化甚至根深蒂固的东西,一旦从别的角度来看,或者认真的追究琢磨,都不是那么回事儿。
这一段我是越来越感觉到,人的认知很神奇,很多潜移默化甚至根深蒂固的东西,一旦从别的角度来看,或者认真的追究琢磨,都不是那么回事儿。
很有趣,不是吗?每天都有新发现,不断更新,让我们的大脑保持兴奋。
最新又听到一个点,注意,是我刚听到,也许别人早就知道。
关于女人的姓,我们现在当然都是跟父姓,结了婚也不会改。
可是,我知道以前的女人会随夫姓,结了婚,要在自己姓的前面加上丈夫的姓,比如说刘张氏、蒋王氏、、、
有个流传甚广的相声,说是洪家闺女嫁奚家——奚洪氏。
可不能小看这些文化作品的影响力,不知不觉就给我们灌输了一些认知。
我自己就是,我就认为以前,以前的以前,女人地位低,嫁了人随夫姓,很正常。
真是这样吗?
不查不知道,真不是这样。
我们之所以那样认为,主要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近代史确实有冠夫姓这种现象,有些甚至延续至今,比如香港和台湾对一些已婚女性的称呼,陈方安生之类;
二是受西方影响,西方是一直都随夫姓的,这几百年我们认为西方更先进向他们学习,把这个也学过来了。
三是我国古代也有对已婚女性称谓加上夫姓的,比如张门李氏,但这只是对女性婚姻身份的一个标注,并不是跟夫姓。
四呢就是文化作品传播不严谨造成的误解。
我的乖乖类,原来这个也是西方文化的锅?
洋人女的随夫姓,那是直接改姓,把原来的姓都去掉了。
这种竟然被我们一直认为也是更文明的东西?
西方女性随夫姓的原因,除了女性地位低之外,还有个解释是西方宗教强调夫妻一体,结婚后干脆妻随夫姓,更有利于家庭稳定和睦。
我觉得这更像是他们为了宣扬自己的文化先进,现代媒体给新加上的理由。
就像现在我们怀疑西方很多是伪史,也都是现代西方给加上的,因为还处在生活资料并不富足的古希腊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人整天不干活研究出那么多自然科学成果?
古代西方的生活方式,大多停留在争抢资源打来打去的阶段,女性只能是男性的附庸(一根肋骨),是属于男性的财产,所以随夫姓,是其所有权的一个标志。
没错,不用怀疑,古代西方女性的地位,是比我们这边更低的。
对比起来,在我们古代农耕社会,女性拥有的社会地位,比我们想象的要高。
因为我们很早就实现了大一统,社会相对稳定,形成了以土地为中心的家族势力。
而相应的,男女婚配,就是两个不同家族的联合,是一个同时拥有两个家族势力的新的经济体。
这个新家庭里谁地位更高,很大程度取决于谁的家族更厉害。
所以古代中国女性都是保留自己的姓氏,根本不用随夫姓,你随便翻开史书,还有古代文学作品,都能验证这一点。
拿现代我们熟悉的东西来比喻,我们古代的家庭结构,男性就是法人,对外主要是他的姓氏和名字,遇到事情是要承担责任的,也就是背锅。
而家庭内部,女性就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主抓日常管理和经营,虽然对外被称为某门某氏,但很多生杀大权是她实控。
这你说女性地位低吗?
中国自古说法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虽然因为天然的体力差别,无论哪个阶段都是男性更强一些,但女性在家庭这个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里,跟男性同样重要。
由此还可以延伸出女性为啥不参加科考?其实也很简单,一来女性的社会分工是长大了执掌家庭内务,需要她们学的东西跟科考要考的内容差太多,考不中不是白耽误工夫?二来女性十几岁结婚要生孩子,无法坚持长期苦读。
西方神话里上帝造人,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我们这里神话里女娲造人,男女是一样的。
对吧?只要一琢磨,这些事就豁然开朗。
我们古代就是比西方更先进文明,男女更平等。
而造成误解的根源,就是近代我们学习西方,民国时期甚至颁布法律规定妻冠夫姓,这才有了香港台湾保留至今的那些称谓。
还有一个例子,日本。
日本古代大多数人是没有姓的,只是到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开始全面普及姓氏(有些梗说日本人的姓氏很乱很随便,什么井上松下之类,好像也是事实)。
到后来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方,直接法律规定女子出嫁要改成夫姓,所以我们就记住了那个何智丽变成了小山智丽。
说到这儿,应该很清楚了,我们今天不再随夫姓并不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解放,而是恢复了我们更文明的传统。
历史有时并不是一直往前,也会有暂时的倒退。
对中华文明来说,从满清入主到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很多都是停滞甚至倒退的。
所以,到今天,我们应该客观地去看这些,尊重历史,回归本原。
最后,附带说一下,虽然古代中国女性地位不像我们以前想象那么低,但毕竟人类社会的底色都是男性更强,这是大自然的选择,生理结构不同造成的。
然而随着农耕的普及,女性能承担的工作跟男性差距越来越小,中国古代社会也进化出了保护女性的一些措施,比如说孝道。
孝道保护女性,简单用两个词概括:母以子贵,诰命夫人。
具体详细展开说,扩展到孝道的整个内涵,下一篇聊。
来源:李不逍遥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