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在一场关于文学生活和语文教育的研讨会上,温儒敏将数智时代对语文生活的冲击比喻为一场暴雨,“来不及撑开雨伞,就把我们全身都浇湿了。”作为北京大学教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他在密切关注着这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
温儒敏:为语文生活撑把伞
近期,在一场关于文学生活和语文教育的研讨会上,温儒敏将数智时代对语文生活的冲击比喻为一场暴雨,“来不及撑开雨伞,就把我们全身都浇湿了。”作为北京大学教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他在密切关注着这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
在他看来,迸发声光电的电子屏幕不断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难以形成深度思维,“跳过了看白雪公主的阶段,一步就跳入了眼花缭乱的成人世界。”他借用IT领域的“兔子洞效应”警示道,游戏化、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正在侵蚀孩子的专注力,阻碍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
然而温儒敏并非悲观论者,他清醒地认识到,AI技术是人类必须面对的双刃剑:“我们自己每天都在享用现代科技成果带来的便利。我们不应当旁观者,也不能只是强调‘坚守’,因为在这场大变革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语文学习从不局限于课堂,更延伸到家庭与社会交往的每个角落。在这个技术狂奔的时代,温儒敏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真正的挑战,是为学生在这场暴雨中撑起一把伞,既要拥抱时代之变,也要坚定守护阅读之光。
洪子诚:自称“教书匠”的文学史家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洪子诚是一位无法绕开的重要学者。作为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创始人与推动者,他始终以“教书匠”自居,谦逊而勤恳。
洪子诚的学术生涯被学生们戏称为“大器晚成”,其大部分专著完成于五十岁之后。如今八十六岁的他,推出新作《当代文学十六讲》。这部由视频课辑录而成的著作,以中国当代文学的十六个关键问题为线索,用质朴的语言和充满生命感的叙述,引领读者深入理解当代中国人的情感结构与政治文化变迁。洪子诚希望借此书激发读者阅读文本的兴趣,而非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概念的讨论层面。
早在北大求学期间,洪子诚就参与了文学史写作,这段经历成为他文学史观与学术研究方法的重要启蒙。执教多年间,他一边从事教学,一边撰写相关教材。在难以形成共识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独力撰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被公认为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具有奠基性意义,成为海外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之一。此后他坚持深耕这一领域,为后辈学者开拓出广阔的学术空间。
从北大讲台到线上课堂,从学术专著到视频讲稿,洪子诚始终秉持“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人生信条,在喧嚣的学术场中选择沉潜深耕。正如与其共同开创当代文学学科的挚友谢冕所言,洪子诚在当代文学的汹涌中“履险如夷,终成大业”。
蒋鲁敬:在简牍中“破案”
在湖北荆州博物馆“书于竹木”展厅内,策展人蒋鲁敬的讲解仿佛有一种魔力,能让一枚枚沉睡千年的竹简重新“活”过来。2012年,从吉林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毕业后,蒋鲁敬进入荆州博物馆,与简牍结下不解之缘。十年来,他参与发掘和整理了望山桥楚简、龙会河楚简等多批珍贵文献,争分夺秒地将软如面条的竹简送至实验室,经过揭取、清理、红外扫描、脱色脱水等一系列精细操作,原本模糊难辨的文字逐渐清晰。
蒋鲁敬的工作远不止于抢救简牍,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电脑前释读那些文字。比如出土于王家咀墓地的楚简《诗经》,就提供了窥见先秦典籍原貌的重要实物。让他着迷的,正是如破案般揭开历史谜题的过程。“简牍学看似冷门,却充满令人沉醉的独特魅力。”蒋鲁敬深知,学术不应困于象牙塔内。他不仅独立完成了“书于竹木”展览大纲的撰写,还走进高校举办讲座,参与线上直播,以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传播简牍文化。
在他看来,简牍是古人笔端的原生态记忆,不仅要破解其内容,更要让它们“活”起来。在这个与沉默竹简对话的冷门领域,蒋鲁敬正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些中华文明最古老的书写载体,继续讲述永恒的故事。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