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优秀孩子为何不想上学?因优秀不再是褒奖,而成为了负担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3 18:27 1

摘要:一名就读高二的男生,由于持续的情绪低落、注意力涣散,以及经常心慌和肠胃不适,最终被确诊为焦虑伴抑郁。

成绩优秀孩子为何不想上学?因优秀不再是褒奖,而成为了负担,催眠疗愈就轻松了

一名就读高二的男生,由于持续的情绪低落、注意力涣散,以及经常心慌和肠胃不适,最终被确诊为焦虑伴抑郁。

早在初中阶段,他就曾经三个月没有去学校。升入高中后,情况有过短暂好转。但从这学期第六周起,他又开始间歇性请假,最近两周更是完全缺席课堂。

通过12次系统性的催眠治疗与引导,这名学生逐渐恢复了正常上学。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尤其关键:

一、读懂逃避背后的情绪,回应“为什么而学”的迷茫

在催眠状态中,他曾看到这样的场景:

数学老师正在讲解压轴题,而他望着窗外发呆。老师投来期待的眼神时,他的胃突然一阵抽痛。

这位老师一直把他当作重点大学的苗子,经常额外给他布置题目。但他内心却在挣扎:如果最终考不上顶尖大学,现在的努力是否还有意义?

他既希望被认可,又害怕被寄予厚望。更分裂的是,他在语文课上从容自信,而上数学、物理时却如坐针毡。这种矛盾令他不断怀疑自己。

二、打破完美主义的枷锁,重新理解“成功”

催眠帮助他回溯成长经历:

内心的高标准,其实来源于小时候父亲常说“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让每次考试都变成对自我价值的审判。

真正让他焦虑的,其实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对“失败”的恐惧。他总在事前就想:“如果考不上好大学,我的人生是不是就毫无意义?”

三、重新认识自己,看见分数之外的价值

在催眠中我们共同发现:

他的肠胃不适,往往发生在面对不擅长的科目时——那是身体在表达抗拒,拒绝再被“唯分数”绑架。

通过角色体验练习,他开始尝试用“初学者的心态”重新看待理科。允许自己从70分起步,允许暂时解不出难题,也允许在学习中犯错。

令人欣慰的是,当他放下“必须完美”的执念,反而更能专注在解题的过程中。他甚至开始体验到了克服困难时的专注与快乐,不再只盯着结果。

最后一次催眠结束时,他说了一句特别打动人的话:

“原来成长不是为了一直证明自己有多强,而是学会接受自己也有不行的时候。”

现在的他,仍然会在某些学科中遇到困难,但他学会了求助,也会适当调整目标。更重要的是,他开始认可自己多方面的价值——不仅会考试,也热爱文学、善待朋友,并在逆境中始终没有放弃。

【启示】

“厌学”有时并不是讨厌学习本身,而是拒绝被单一标准评判。当年轻人被允许用更多元的方式定义自己,他们往往能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催眠治疗的目的,不是强行把人推回课堂,而是帮他找到属于自己的理由。

▍理解与信任,是最深处的力量

这个男孩的内心始终存有向上的愿望。他比谁都更想走出困境,只是暂时失去了方向。

他已经尽力了,甚至筋疲力尽。那种努力却没有回报的疲倦,那种拼命却无法前进的绝望,尤其需要被看见、被倾听。

起初,母亲情绪激动:“为什么别人都能上学,就你不行?”;父亲则理性施压:“逃避没用,你必须面对”。

这些话无形中加深了他的自我怀疑。他心里那个“想前进却无力”的自我一直在呼救,而外界的期望反而变成了枷锁。

甚至当母亲无奈表示“如果真的读不下去,我们就换条路”,他感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否定——仿佛最亲的人早已对他失望。

他不再辩解,只是低头走回房间。

母亲的眼泪让他自责,父亲的叹息让他窒息。成绩下滑时,他比谁都难受。父母越说“不怪你”,他越觉得辜负了他们。

他需要的,从来不是道理也不是退路,而是一颗真正愿意理解他的心。

我们要看见:

那个关上房门的少年,心里仍藏着不愿认输的火苗。

我们要明白:

他的逃避,恰恰是因为太害怕令别人失望。

我们要相信:

他需要的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找到自己的节奏。

当我们开始告诉他:

“我们看到你一直在努力,只是现在暂时困难。没关系,我们可以陪你慢慢来。你比成绩重要得多。”

——当这样的理解真正抵达他,他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下来。那一刻,他不再是“问题学生”,只是一个渴望被读懂的孩子。

也正是这种真正的接纳,让他重新积蓄了面对的勇气。第三次催眠后,他主动说:“我想明天回学校试试看。”

未来的路或许仍有坎坷,但转变已经开始。当一颗心被真正理解和信任,便会萌生出最坚实的力量。

【启示】

真正的共情,不是降低标准,而是相信对方有能力走向标准。不是替他解决问题,而是陪伴他寻找自己的方法。当一个人被深深理解和信任,他往往会释放出意想不到的能量。

来源:成都漫心自然心理催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