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开国中将詹才芳向警卫员讨派克笔:不是贪财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3 22:22 1

摘要:1940年秋末,太行山区的风裹着黄土,刮得人脸生疼。詹才芳蹲在八路军129师385旅的窑洞前,用树枝拨拉灶里的柴火。锅里的南瓜粥咕嘟作响,他却望着远处山路上的身影直起身子——那是警卫员谭知耕,裤脚沾着泥,怀里鼓鼓囊囊的,准是又给他带了啥稀罕物件。

1940年,开国中将詹才芳向警卫员讨派克笔:不是贪财,是要送心上人!

1940年秋末,太行山区的风裹着黄土,刮得人脸生疼。詹才芳蹲在八路军129师385旅的窑洞前,用树枝拨拉灶里的柴火。锅里的南瓜粥咕嘟作响,他却望着远处山路上的身影直起身子——那是警卫员谭知耕,裤脚沾着泥,怀里鼓鼓囊囊的,准是又给他带了啥稀罕物件。

"首长!"谭知耕掀开棉帘跨进来,军大衣上还滴着水。他把挎包往炕上一扔,掏出个油纸包:"给您带的烤红薯,热乎着呢!"詹才芳伸手要接,却瞥见他军装口袋里露出半截黑壳子——是支派克笔,在昏暗的窑洞里泛着光。

"小谭,你兜里那笔。"詹才芳用树枝敲了敲炕沿,"借我瞅瞅?"

谭知耕手一哆嗦,赶紧捂住口袋:"首长,这可不能给您。这是我上个月去师部送信,参谋长奖励的......"

詹才芳笑了,眼角的皱纹堆成朵花:"奖励的咋啦?我又不抢,就是想看看。"他凑过去,谭知耕无奈,只好把笔掏出来。詹才芳捏着笔杆,指腹摩挲着烫金的"PARKER"字母,嘴里念叨:"好家伙,这钢笔尖儿,比我当年在黄埔军校用的还亮。"

谭知耕盯着詹才芳的手。这双手背上有好几道伤疤,左手小拇指少了半截——那是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时,被敌人的子弹打的。可此刻,这双手正小心翼翼地转着钢笔,像在摆弄啥宝贝。

"首长,您要是喜欢......"谭知耕刚开口,詹才芳就把笔往怀里一揣:"喜欢有啥用?我得送你嫂子。"

"嫂子?"谭知耕愣住了。他跟着詹才芳三年,只知道首长有个未婚妻在老家湖北黄安,是小时候订的娃娃亲,可从来没听首长提过"嫂子"这俩字。

詹才芳的脸一下子红了,像个刚结婚的小伙子:"上个月,我托人捎信回去,说这儿的仗快打完了,让她来太行山。她回信说......说要我把钢笔捎给她,说这是'念想'。"

谭知耕这才反应过来,赶紧把钢笔往詹才芳手里塞:"首长,您拿去吧!我......我再找参谋长要一支。"

詹才芳却摆了摆手:"那可不成。人家参谋长就这一支,你用了,他咋办公?"他把钢笔塞进裤兜,起身往灶里添了把柴:"等会儿粥好了,你尝尝。"

那天晚上,詹才芳躺在土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窑洞的窗户纸被风刮得哗啦响,他摸出怀里的钢笔,借着月光看。笔帽内侧刻着"知耕"俩字——是谭知耕去年过生日,他用刺刀刻的。现在,这支笔要送给他媳妇了,他心里既高兴,又有点舍不得。

詹才芳的媳妇叫王友兰,是黄安七里坪的裁缝。两人小时候在祠堂读书时见过一面,后来各自参加革命,十年没见。去年冬天,王友兰托人带信说:"我在老家替你守着,等你打完仗回来。"詹才芳回信:"等把鬼子赶出中国,我就骑马接你,给你买支最好的钢笔。"

可现在,太行山的鬼子还没赶走,他只能先送支派克笔当"定金"。詹才芳摸着钢笔上的刻字,想起王友兰绣的鞋垫——那是他过生日时收到的,红布上绣着并蒂莲,针脚密得能数清。

第二天一早,谭知耕刚起床,就看见詹才芳站在院子里,手里攥着钢笔,正跟通讯员小张说话:"小张,你把这封信交给师部通信科的王科长,让他帮忙查查,最近有没有去黄安的交通员。"

小张挠挠头:"首长,这信......"

"这是我给友兰写的。"詹才芳把信塞进小张手里,"就说我要结婚了,让她赶紧来。"他转身对谭知耕笑:"等友兰来了,我请你喝喜酒。"

谭知耕使劲点头。他看着詹才芳把钢笔小心地放进信封,又摸了摸信封上的浆糊——那是王友兰教他娘做的,用白面熬的,粘得牢。

11月的太行山下了场大雪。詹才芳裹着军大衣去师部开会,回来时怀里多了个布包。他推开窑洞门,王友兰正蹲在灶前烧火,蓝布衫上沾着草屑,看见他进来,手忙脚乱地擦手:"我......我来晚了。"

詹才芳把布包塞给她:"给,派克笔。"王友兰打开,里面躺着那支黑壳钢笔,还有块红布包着的怀表——是他当年在黄埔军校时用的,后来送给她的定情物。

"我让小张找了交通员,"詹才芳搓着手,"下个月就能打完仗,我带你去看延安的宝塔山。"

王友兰笑着点头,把钢笔别在衣兜上:"我昨儿给你纳了双棉鞋,放在炕脚。"詹才芳掀开炕席,果然看见一双黑布棉鞋,鞋帮上绣着朵梅花——跟十年前他在祠堂见她时,穿的蓝布衫上的梅花一模一样。

后来,这支派克笔跟着王友兰回了湖北老家,又跟着詹才芳南征北战。1955年授衔那天,詹才芳穿着上将军服,王友兰站在他身边,衣兜里还别着那支钢笔。有人问:"首长,您这钢笔咋还留着?"詹才芳摸了摸笔帽:"这是我和老伴儿的念想,比啥都金贵。"

1984年,詹才芳病逝。整理遗物时,家人在他的木箱底发现了那封十年前的信,信纸已经发黄,最后一行写着:"友兰,等我打完仗,咱们一起过安稳日子。"

文献来源:《詹才芳传》(解放军出版社)、《开国中将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史料汇编》(山西人民出版社)

来源:与历史人物相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