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撄宁这个名字,放在今天,也许很多人不熟,但在民国时期提起他,那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道教界的旗手,被誉为“现代道教的中兴之祖”。他不像有些人那样神神叨叨,也不卖符咒算命求财发横财的那一套,而是真正在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在现代社会该往哪里走。他不但著
陈撄宁这个名字,放在今天,也许很多人不熟,但在民国时期提起他,那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道教界的旗手,被誉为“现代道教的中兴之祖”。他不像有些人那样神神叨叨,也不卖符咒算命求财发横财的那一套,而是真正在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在现代社会该往哪里走。他不但著作等身,还真是个有实践的真人,写书、传道、养生、辟谷,样样都来,而且他是搞“科学道教”的,讲逻辑讲实验讲论证——你没听错,道教也可以讲科学。
陈撄宁原名陈抟,字静庵,号虚静老人,浙江镇海人,1880年出生。他后来为了避和北宋那位大隐士“陈抟老祖”重名,就改名叫陈撄宁,这个“撄”字挺少见,是“触犯、接触”之意,他自己说是“撄于尘世,宁于性命”,意思是人在尘世中,难免被俗事所撄扰,但终要安于自己的性命修养。这句话也恰恰是他一生的写照。
陈撄宁少年时读儒书,考过秀才。可惜世道不好,读书做官也不见得能改变什么。他后来走上了道教这条路,其实最初也是对现实不满。他年轻时身体不好,患有严重胃病,怎么治都治不好,甚至考虑过服毒自尽。可就在最绝望的时候,他偶然接触到一些丹书老经,《阴符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参同契》《抱朴子》等,才突然觉得:也许治身之病,也该治心之病;医人之病,也不如修人之道。
他真正转向道教,是在二十世纪初。当时中国处于西学东渐、传统大溃的年代,宗教普遍被看作迷信,道教更是被人瞧不起。很多道士也确实没能挺住风雨,混吃混喝的也不少。但陈撄宁不信邪,他认为,道教要想自救,不能靠什么香火或者迷信,而要靠学术、靠经典、靠真修实炼。他痛批那些“空口说玄”“骗财害人”的伪道士,同时极力提倡要复兴“内丹之学”。
内丹这玩意儿,听着有点玄,但在陈撄宁眼里,这是道教的核心。什么是内丹?简单说,就是以心性为炉鼎、精神为药物、身心合炼的修炼法门。他引《太乙金华宗旨》之言:“金华者,金之精也,亦心之光也”,讲的就是人内心的光明与生命的精气,是一种内在的生命炼养。
他写了很多书,《道书集成》里有他的《修道与养生》《道教真义》《内丹修炼讲义》等,特别强调丹道不是神神秘秘的玩意儿,而是可以系统学习、理性实践的一门学问。他说:“道教之所以为道教,不在符箓咒术,而在内炼精气神。”他甚至说“无内丹则无真道教”,这在当时引起极大争议。
他不像以前的道士喜欢闭门修炼,而是到处讲学、出书,跑南京、去北平、到西安,还主持成立“中华养生学会”“道教学会”,真正把道教从山门请到了课堂、书房、讲坛上。他甚至跑到南京中央大学办道教讲座,用白话文讲《太上感应篇》《黄庭经》,强调“道德养生”才是国民精神的根基。
他的书读起来不像古代那种咬文嚼字,而是用现代人的语言说古人心法。他在《道教与人生》里写道:“道教,不仅仅是出世的宗教,更是入世的学问。其道德观、养生观、宇宙观,皆可为今人立身行道之参考。”这话放到今天,仍然振聋发聩。
陈撄宁有个特别之处,就是他一生不入宫观,不拜香火,不穿道袍。他不做法事,不收供奉,也不收徒弟吃斋念经,而是主张“以修证为本”。他还批评一些人“以道为业”,意思就是拿道教当生意搞。他说:“我修道非为饭碗,亦非为逃避,而为求得本来之我。”这种骨气,让人敬佩。
他生活极其简朴,几十年如一日。有人劝他接受弟子供奉,他坚决不肯,哪怕自己吃糠咽菜,也绝不违心。他常念《清静经》:“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他不是喊口号,而是真的照这条路在走。
最有意思的是,他还认真研究现代医学与科学,努力把道教理论与现代科学结合。他提出“科学内丹学”,认为内丹修炼可以被现代生理学解释,比如呼吸、静坐、打坐对大脑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他甚至尝试用实验来印证内丹效应,这在当时简直就是“异端”,但也让人看到他的思路并非迷信,而是革新。
陈撄宁还有一段事迹常被人提起,就是他辟谷实验。他自己断食二十一天,仅以清水维生,用于实证古人所说的“辟谷”并非虚谈。他说:“人不食五谷而精神不败,是有其理。”但他也强调,这种方法必须在精气充足、法度有序之下进行,不可乱学。
他一生没结婚,也不谈红尘之事,却并不反对别人婚嫁。他说:“我之不婚,是志在道耳,人各有志,不可强同。”他也尊重佛教、儒家思想,常说“三教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特色,甚至在他自己的文章中,经常引用孔孟之言,释家偈语。
抗战期间,他因躲避战乱迁居重庆,后来又去西安、成都讲学,始终不忘传播道教之正道。他在重庆期间还会见了许多文人学者,像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等人都曾与他有过交往,对他的“内丹讲学”很是尊重。他在晚年曾说:“虽无道场千万间,然弘道于书桌,亦足矣。”
1949年以后,他被安排在北京,从事文化资料整理与研究,晚年多病,仍坚持写作。他一直住在北京白纸坊,生活清苦,身边几无财物,只余书稿笔墨。他在弥留之际还叮嘱助手将他的一些未刊讲稿整理出版,不为名利,只为传道。
1969年,陈撄宁病逝于北京,享年89岁。他身后无子嗣,也无香火庙产,但他的学说与精神,却影响了几代修道人。他的《内丹修炼纲要》《静坐指南》等书至今仍被丹道修炼者当作入门经典,许多现代养生理论也在他那里找得到源头。
陈撄宁不是个传奇人物,却是真正一位用生命践行信仰的“真人”。他不像某些神仙一样腾云驾雾,却一步一步走在平凡人可行之路上。他说:“修道不是求神通,而是求本来。”这一句话,说出了千年道脉的根本。
来源:胖老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