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90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57岁,退休前是一名小学老师。前段时间,她总觉得心情低落,晚上睡不着,白天也没精神,整个人像被封在一个玻璃罩里,呼吸困难又无助。家人起初以为是更年期作祟,直到她在家中反锁房门,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在精神科一查,医生明确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家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看起来坚强的她,早就悄悄撑不下去了。
让人警惕的是,张阿姨并不是个例。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升。
根据《中国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数据,目前我国约有9500万人患有各类情绪障碍,其中抑郁障碍最为常见。
抑郁症并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种明确的精神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全球第二大致残性疾病”。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食欲变化、睡眠障碍、注意力下降等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就应引起重视。
而多数患者因为羞于就医或误以为“扛一扛就过去了”,最终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甚至可能走向极端。
很多人在情绪低落时,第一选择是“一个人待着”。但医生表示,有些看似能“自我疗愈”的行为,其实正在悄悄加重病情。
一、长期宅在家,不出门
很多抑郁患者会不自觉地减少社交,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窗帘拉得严严实实,不见阳光也不说话。
这是最危险的状态之一。研究发现,缺乏日照会影响褪黑素和血清素的分泌,让人情绪更加低落。长时间不运动,还会降低大脑释放内啡肽的能力,使快乐感持续下降。
哪怕只是每天出门散步20分钟,都能有效改善抑郁情绪,远比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强得多。
二、频繁刷短视频,越看越焦虑
“我并不是不想走出去,只是刷视频能让我暂时忘掉烦恼。”这是很多人的真实想法。但医生指出,这种行为只是在情绪上“饮鸩止渴”。
短视频内容节奏快、信息量大,容易让大脑过度兴奋,越刷越上头,但刷完之后的空虚感反而更强。研究显示,沉迷短视频会加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波动,与焦虑、抑郁呈正相关。
简而言之,短时间的快乐,是长期情绪的代价。
三、“自我诊断”,拒绝求医
有些人一旦发现自己情绪不对,就开始上网搜症状,看心理测试,甚至自行买药吃。他们以为这是“自救”,但医生直言,这种行为和“盲目用药”没有本质区别。
抗抑郁药物属于精神类处方药,必须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开具。擅自服药,不仅可能无效,还可能加重副作用,甚至出现药物依赖。
真正的自救,是勇敢迈出求助的第一步。
如果你或家人朋友正在被抑郁情绪困扰,这些做法比“强行正能量”更靠谱:
1. 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评估
目前,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药物治疗已成为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根据病程和症状,医生会给出个性化干预方案。
千万别因为“怕被贴标签”而延误治疗。抑郁症是病,不是人格缺陷。
2. 规律作息,养成生活节奏
夜晚失眠,白天嗜睡,是抑郁症的常见表现。但生物钟越乱,情绪越难稳定。建议每天固定时间起床、睡觉,即使睡不着,也不要赖床。
研究表明,规律作息能提高褪黑素和多巴胺分泌,有助于情绪恢复。
3. 适度运动,激活快乐激素
不需要剧烈运动,哪怕只是每天快走30分钟,或做10分钟拉伸运动,都能促进血清素分泌,改善焦虑、抑郁情绪。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预防抑郁发作。
4. 倾诉情绪,别一个人扛
很多人觉得“情绪问题不值得麻烦别人”,于是把所有痛苦都憋在心里。但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情绪外化”,也就是把内心情绪表达出来,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
可以选择信任的朋友、家人,或者专业心理咨询师,哪怕只是说说话,情绪也会缓解很多。
我们常听到有人劝:“你就是想太多”“别矫情”。但对一个真正的抑郁患者来说,这些话无异于二次伤害。
抑郁不是玻璃心,而是一种化学物质失衡导致的疾病。它像感冒一样真实,像高血压一样需要治疗。你不会对一个高血压患者说“别想太多”,那为什么对情绪病人就可以?
真正的关心,是认真倾听、陪伴,和鼓励就医。
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自己情绪不对,恭喜你,已经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只要愿意求助,抑郁并不可怕。
而如果你身边有人正被情绪困住,也别急着劝他“赶紧好起来”,而是陪他出门走走,晒晒太阳,聊聊心事。
有时候,一句“我陪你”,胜过千言万语。
参考资料:
[1] 《中国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3] 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Depression Fact Sheet》.
[4]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健康与情绪障碍干预指南》.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文说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