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件件革命文物,无声讲述着“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作者从今日起,将扶眉战役中的革命文物引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滋养人们纯洁美好的心灵,激扬人们努力奋进的力量,激发人们勇毅前行的斗志。
题记:
一件件革命文物,无声讲述着“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作者从今日起,将扶眉战役中的革命文物引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滋养人们纯洁美好的心灵,激扬人们努力奋进的力量,激发人们勇毅前行的斗志。
革命文物滋养心灵——一支永不生锈的钢笔
文\侯省彦
在扶眉战役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支制作粗糙、通体乌黑的钢笔,金属部分全都生锈了。这支钢笔伴随着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六师十八团独立一营营长栗政通,走过了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眉县金渠镇战斗中马家山阵地上永远地告别了它的主人。
栗政通,河北省平山县北冶乡杜家庄人。1923年出生,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队伍里历任侦察员、连指导员、营长等职务,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和著名的南征北返。1949年在金渠镇战斗中,栗政通营长带领全体战士勇猛杀敌,与金渠镇东南马家山及以北二郎沟塬敌第三十六军一六五师四九五团进行了反复激烈地争夺战斗,歼敌一部。残敌往金渠镇方向溃逃,纷纷进入我军的口袋阵。
此时,团首长命令战士们原地休息,准备迎接新的战斗任务,栗营长在战斗间隙,背靠着战壕墙,拿出自己的照片,看了又看,心想:我要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然后,又取出乌黑发亮的钢笔,在照片的背面上给其妹栗政华写下:“他是一个热心的战士,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负(赋)给祖国,当我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就让这个寸身的灵魂愉快的漂泊吧!”
栗政通在照片后面的遗言
他写下肺腑之言后,又小心翼翼地将这张照片珍藏在衣兜里,怀着解放全中国的美好愿望休息了。到了黄昏时辰,团首长接到师部命令,我军一部分由马家山西塬张家坡下山,经过营头排、永安村、烟霞村,直插金渠镇西南的斜峪关,以防北出增援之敌。一部分配合我军第四师、五师由东向西分南北两路向金渠镇进攻,当晚时分,我军包围了金渠镇守敌第一六五师,经过一夜激战,于次日拂晓歼敌一部分,并俘虏了敌师长孙铁英及部下2200余人。
在战斗中,栗营长腹部和头部等多处中弹,伤势严重,抢救时他对政治干事花玉春同志说:“你告诉李教导员,我不行了,现在我把这支部队带的能打仗了,这次我牺牲了,叫他好好领导,完成光荣任务,我牺牲了不要紧,中国还有四万万五千万同胞,革命一定会成功的!”话音一落,栗营长脸上带着胜利的微笑,与战士们永别了。他身上的照片、钢笔等遗物被战士们保存下来,现珍藏在扶眉战役纪念馆。
多少年来,这支钢笔虽然锈迹斑斑,却一直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在祖国人民心中,它是一支永不生锈的钢笔。
栗政通烈士生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用这支钢笔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激扬文字,迄今依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感动着中华民族,启迪着中华儿女,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纯真而美好的心灵,去又好又快地建设我们的祖国。
根据栗政通烈士之妹栗政华提供的史料撰写,写于2003年
摘自《扶眉战役》第三卷
作者侯省彦与栗政通烈士之侄孙栗亚伟合影留念
作者侯省彦
侯省彦,陕西省眉县人。凤翔师范九一级学生,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百姓学习之星”、陕西省“最美五老” “陕西好人” “2024年岗位学雷锋标兵”,宝鸡市“百姓学习之星”,宝鸡市优秀讲师、宝鸡市中共党史专家库专家,“宝鸡好人”,曾荣获宝鸡市关工委“功勋奖”和中共宝鸡市委精神文明办、宝鸡市关工委联合颁发的“突出贡献”奖状以及奖章。其事迹《陕西日报》《陕西关心下一代》杂志,《各界导报》《宝鸡日报》连续报道,中央以及省市县广播电视台连续播放,并载入《宝鸡市关工委志》《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志》《凤师校友名人100》文集。
来源:扶眉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