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阳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送,不仅是对国家战略的坚定服务,更是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通水十年间,南阳以“国之大者” 的站位,用铁腕执法、全民参与、科技赋能的组合拳,织就了一张立体生态防护网,让每一滴南
南阳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送,不仅是对国家战略的坚定服务,更是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通水十年间,南阳以“国之大者” 的站位,用铁腕执法、全民参与、科技赋能的组合拳,织就了一张立体生态防护网,让每一滴南水都带着清澈与纯净奔向北方。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丹江口水库的水面上已传来阵阵马达声。巡逻艇破开粼粼波光,库区执法大队的队员们目光如炬,沿着岸线仔细排查—— 从漂浮的垃圾到非法垂钓的痕迹,任何可能威胁水质的隐患都逃不过他们的 “火眼金睛”。这片守护了十年的水域,承载着千万人的饮水安全,也见证着执法队员日复一日地坚守。
【南阳市库区执法支队第八大队大队长 李建清:我们库区面积比较大,所以说我们库区执法大队分成两班,白天和黑夜全方位巡河,保障岸边平静,江边无钓,环境卫生清洁,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淅川的责任重若千钧:丹江口水库1050 平方公里的水域中,近半数在淅川境内;94.92% 的一类保护区、76.17% 的二类保护区,更是将 “守好碧水” 的压力直接扛在肩上。为啃下这块 “硬骨头”,淅川在库区县市中率先组建水上综合执法大队,不仅常态化开展 “守好一库碧水” 专项整治,还打破地域壁垒,与周边省份联动开展跨省执法,让污染隐患无处遁形。与此同时,科技力量的加入让守护更精准 —— 在线监测系统实时追踪水质变化,无人机盘旋巡查覆盖偏远角落,重点涉水企业的排污口被全程 “盯防”。更令人动容的是,8000 余名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组成的清漂队、护水队、护林队,正用脚步丈量责任,让 “全民护水” 从口号变成了遍布库区的生动实践。
【护水志愿者 邹江楠:我们这支平均年龄26岁的青年护水队自成立以来,开展300余次的库区垃圾清理,徒步巡护河岸线累计超过了1400公里,相当于中线干渠的总长度。】
从“水土流失重灾区” 到 “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渠首南畔的汤山公园完成了一场华丽蜕变。这背后,是淅川对生态修复的执着 —— 面对石漠化区域和荒山荒坡,当地创新 “适地适树” 造林模式,十年间累计造林超 60 万亩,其中 40.7 万亩荒山披上绿装,曾经的 “秃山头” 变成了守护水源的 “绿色屏障”。
【淅川县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刘天坤:近年来,淅川县以林长制统揽林业工作全局,积极探索"林长+"模式,推动林长制工作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持续大规模推进国土增绿行动,新造林合格面积连续17年位居全省县级前列。】
十年坚守,换得清水长流。截至目前,淅川县5 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标,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 100%,丹江口水库水质始终保持在 Ⅱ 类及以上标准,其中出水口水质达到Ⅰ类标准,已累计安全送水超730亿立方米;完成丹江口库区周边100万亩石漠化治理任务,汇水区森林覆盖率超55%,水源地保护与修复案例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南阳也成功入选全球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荣获全国生态环境领域激励表扬城市。
从执法队员的日夜巡查,到造林人的埋头种树;从青年志愿者的徒步护水,到千万群众的自觉参与—— 南阳用十年实践,生动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深刻内涵,也书写了一曲 “服务国家战略、守护清水北送” 的奋斗赞歌。这份跨越山河的守护,不仅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筑起了坚实的生态屏障,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 “南阳方案”。
南阳广播电视台 淅川台 报道
来源:新浪河南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