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普变味?不能带货的医生与认证难的护士背后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4 11:40 2

摘要:打开短视频平台,穿白大褂的“医生”讲养生、“护士”教护理的内容随处可见,但不少看似专业的科普背后,藏着身份存疑、利益裹挟的“暗门”。这些“科普”究竟有哪些猫腻?我们结合最新监管政策和公开案例,拆透这背后的关键问题。

打开短视频平台,穿白大褂的“医生”讲养生、“护士”教护理的内容随处可见,但不少看似专业的科普背后,藏着身份存疑、利益裹挟的“暗门”。这些“科普”究竟有哪些猫腻?我们结合最新监管政策和公开案例,拆透这背后的关键问题。

一、医生带货:政策红线明确,仍有“擦边球”操作

先明确一条硬规定:2023年国家卫健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函〔2023〕155号),明确禁止“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推销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等”。这不是“建议”,而是必须遵守的纪律。

但实际操作中,部分医生的“带货”方式很隐蔽:

• 跨领域推荐:某平台“妇科主任医师”账号,日常讲女性健康知识,转头挂链接卖男士休闲裤;骨科医生科普关节保养后,话锋一转推荐“胶原蛋白美容口服液”——这些产品与医生执业领域毫无关联,却借着“专业人设”收割信任。

• “软植入”避监管:不直接挂购物车,而是在科普中反复提及某品牌“益生菌对肠道好”“某款理疗仪缓解腰痛”,再引导粉丝私信获取“购买渠道”。据2024年《中国医疗自媒体行业报告》显示,这类“软科普+私域带货”的账号,抽佣比例普遍在35%-65%,单条“定制科普”报价最高达2万元。

更危险的是“伪科普”:2024年浙江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一起案例,某“儿科医生”在视频中宣称“某款中药贴能根治儿童哮喘”,实际该产品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属于三无产品,涉事医生因虚假宣传被吊销医师执业证书。

二、护士认证:不是有执业证就能“科普带货”

护士做科普本是好事,但身份认证和内容规范有明确门槛,不是穿件白大褂就能上岗:

1. 个人资质关:护士执业证≠科普资格

根据《护士条例》和2024年国家卫健委《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管理办法》,护士开展网络科普需满足两个条件:

• 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且注册满3年;

• 所在医疗机构出具“同意开展科普活动”的证明(避免利用工作时间或资源做私域)。

但某平台2024年自查数据显示,30%自称“护士”的科普账号,仅上传了执业证照片,未提供注册年限证明或机构同意函,甚至有12%的账号执业证编号在卫健委官网查不到——属于伪造资质。

2. 平台审核关:标准不统一导致“漏洞”

不同平台对护士认证的要求差异很大:

• 严格平台(如某医疗健康类APP):需上传执业证、学历证书、机构聘用合同,还要通过医学知识笔试;

• 宽松平台(部分短视频平台):仅需填写姓名、执业证号,系统自动匹配卫健委数据库,未核实“是否在职”“执业范围”。

这就导致出现“矛盾场景”:某护士在A平台因“注册未满3年”未通过认证,却在B平台以“资深护理专家”身份科普输液操作规范,内容中甚至出现操作流程错误——这类错误科普可能误导家庭护理,存在安全风险。

三、“野路子”科普:无资质者穿白大褂“演戏”

比医生护士“擦边”更可怕的,是完全没有医疗资质的人伪装成专业人士:

2024年安徽淮南警方破获的“迟某军虚假医疗科普案”(来源:淮南市公安局官网通报),高中文化的迟某军,伪造“国家一级保健医师”“北京某三甲医院营养科主任”头衔,租办公室穿白大褂拍视频,宣称“他的独家配方能治好糖尿病、高血压”,通过直播向老年人推销成本仅50元/盒的“保健胶囊”,售价高达1980元/盒,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

这类“伪专家”的套路很固定:先讲“常见症状”引发共鸣(如“头晕就是血压高”),再夸大风险制造焦虑(“不调理会中风”),最后推出“独家产品”收割——他们抓住普通人“信医生、怕生病”的心理,用“白大褂+虚假头衔”包装自己,本质是诈骗。

四、监管出手:四部门联手“打假”,这些信号要注意

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信息传播的通知》(中网办发文〔2024〕32号),划出3条“高压线”:

1. 所有医疗科普账号必须“亮明身份”:医生需标注执业机构、科室、职称;护士需标注执业证注册信息,未标注的一律限流;

2. 禁止“科普+带货”绑定:账号若发布医疗科普,不得同时推广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合规的健康知识平台除外);

3. 平台要建“黑名单”:对伪造资质、虚假科普的账号,永久封禁并同步至全国医疗行业信用信息平台,涉事人员若为医务人员,直接通报卫健委。

目前,某短视频平台已清理违规医疗科普账号1.2万个,下架内容3.8万条——监管力度正在加大,但彻底扭转乱象还需时间。

普通人怎么避坑?3个实用鉴别方法

1. 查资质:医生护士信息可在“国家卫健委官网-医师/护士执业注册信息查询”系统核实,能查到的才是真的;

2. 看内容:正经科普会讲“为什么生病、怎么预防、何时就医”,不会夸大单一产品功效,更不会说“能根治慢性病”;

3. 避“私域”:凡是引导你“私信领资料”“加微信买产品”的,大概率是套路,直接划走。

医疗科普的核心是“传递正确健康知识”,而不是变现工具。当穿白大褂的人开始带货、讲的内容越来越“玄乎”时,咱们多留个心眼——毕竟健康不是小事,不能被“伪专业”忽悠。

你遇到过可疑的医疗科普账号吗?是怎么发现不对劲的?欢迎留言分享,帮更多人避坑。

来源:柒乐多养生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