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嫣亮相第二届金熊猫奖论坛,呼吁内容百花避免内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4 14:07 1

摘要:中国影视行业正站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短剧以其病毒式的传播速度和情绪化的即时满足,野蛮生长,用户规模已突破5.76亿,几乎每两个中国网民中就有一个是短剧观众。然而,这种“轻量化”的狂欢背后,却是内容同质化的泥沼和“内热外冷”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传统长剧在资本

中国影视行业正站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短剧以其病毒式的传播速度和情绪化的即时满足,野蛮生长,用户规模已突破5.76亿,几乎每两个中国网民中就有一个是短剧观众。然而,这种“轻量化”的狂欢背后,却是内容同质化的泥沼和“内热外冷”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传统长剧在资本退潮、流媒体挤压下,步履维艰,精品难觅。在第二届金熊猫奖论坛上,演员唐嫣的发言,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这个行业深层的困境与可能的出路。她那句“竞争即‘卷’,而有竞争就有进步,蓬勃的行业需百花齐放”,究竟是行业自欺欺人的乐观,还是对未来生态重塑的精准预判?

唐嫣的观点,直指长短剧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呈现形式不同,应根据内容需求进行选择”。这无疑是对当下“长短之争”最务实的解读。短剧以其制作周期短、成本低、快节奏的特点,精准捕捉了现代人碎片化的注意力,提供了“多巴胺”式的即时反馈。而长剧,作为一种“内啡肽”式的延时满足,其核心在于人物塑造、情感铺垫和深度叙事,承载着更宏大的主题和更复杂的艺术表达。两者在观影场景、创作法则上泾渭分明,正如雷博等青年编剧所言,长剧的本质是人物,微短剧的本质是情绪。然而,当短剧开始“长剧化”,追求品质与制作规模,长剧又试图“短剧化”,加速节奏、堆砌爽点,这种盲目的相互模仿,只会让双方都失去原有的优势,陷入更深的同质化泥潭。

这种同质化并非空穴来风。短剧市场,充斥着“霸总甜宠”、“重生逆袭”的流水线套路,一个剧本被翻拍八遍、十二遍已是常态,甚至出现“同一剧本拍八遍,一个套路拍百遍”的荒诞现象。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揭示,尽管用户规模庞大,但爆款难觅,内容创意疲软,付费大盘热度同比下滑近50%。长剧领域亦是如此,都市剧离不开“霸道总裁+傻白甜”,古装剧扎堆宫斗权谋,悬疑剧依赖“法医+心理侧写”。导演陈凯歌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也曾尖锐批评电影行业的同质化问题。这种“流水线生产+流量毒药”的模式,不仅让观众审美疲劳,更扼杀了原创的生命力。资本的短视、对流量明星的畸形追捧,以及快餐式生产的顽疾,共同构筑了内容创新的高墙。

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人才内卷。唐嫣提出,演员的表演不仅要经受正片检验,更要“经得起拆解、重组与放大”,为解读留下“空间与密码”,并与观众构建“共生关系”。这无疑是对新时代演员提出的更高要求,超越了传统镜头前的表演范畴。然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晓红指出,当前影视人才培养体系存在“重前端轻后端”的结构性失衡,院校教育相对成熟,但面向从业者的进阶培养却不健全。新人入行机会有限,缺乏系统性的成长通道,导致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严重错配。这种“内卷”不仅体现在演员身上,编剧、导演等核心创作人才也面临低收入、署名难、话语权弱的困境,创新动力被严重压制。

要破局,必须从根本上重塑行业生态。首先,内容创作必须回归“剧本中心制”,正如“广电21条”所倡导的那样,将资金和重心投入到剧本的打磨和原创内容的孵化上。长剧应深耕人物,微短剧应精炼情绪,而非盲目模仿。其次,人才培养机制亟需创新。视听平台如优酷的“春苗编剧计划”,通过提供资金、导师指导和项目落地支持,为新人创作者提供“首机会”,并构建“平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正是破解人才困境的关键。此外,政策引导也至关重要,政府应继续出台扶持政策,鼓励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的创作,并加强版权保护,打击抄袭盗版,为优质内容保驾护航。

唐嫣在《繁花》中饰演的汪小姐,那句“我是我自己的码头”,不仅概括了当代女性的奋斗精神,也应成为中国影视行业自省的警句。一个真正“百花齐放”的行业,绝不是简单的数量堆砌,更不是无休止的内耗与复制。它需要的是多元化的内容生态、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理性的资本运作和开放的创新精神。只有当行业从业者和机制本身都能成为“自己的码头”,在变革的惊涛骇浪中坚守初心,勇于探索,才能真正驶向更广阔的蓝海,让中国影视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独特的东方魅力,而非仅仅是“内热外冷”的自娱自乐。否则,所谓的“百花齐放”,终将沦为一场虚假的繁荣,最终凋零在同质化的荒漠之中。

来源:娱乐圈那点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