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兴盛及其代表诗人研究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4 14:50 2

摘要:盛唐时期,诗坛百花齐放,除李白、杜甫两位巨擘外,众多著名诗人根据创作题材、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的不同,被后人划分为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这种划分是相对的,这两派都没有明确的流派组织和共同的文学主张,并且他们的创作题材也不仅仅限于山水田园或者边塞。事实上,山水田

一、盛唐诗坛的流派划分及其相对性

盛唐时期,诗坛百花齐放,除李白、杜甫两位巨擘外,众多著名诗人根据创作题材、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的不同,被后人划分为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这种划分是相对的,这两派都没有明确的流派组织和共同的文学主张,并且他们的创作题材也不仅仅限于山水田园或者边塞。事实上,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所写的边塞诗不仅数量不少,成就也相当高,而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的岑参等也有不少描写山水田园的作品。把他们分为两派,只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些诗人最基本的创作特征,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都很兴盛的诗坛状况。同时,就诗人的主要创作成就来分门别类,也有助于对这两类不同题材的诗歌进行深入研究。

二、山水田园诗兴盛的背景与原因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兴盛,既有它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也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与物质条件

从初唐到盛唐近百年社会基本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次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繁荣的高峰。富庶的社会经济和安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的物质条件。由于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比较丰富,因而有了多方面的审美需求,山水田园诗也就迅速兴盛起来。特别是随着均田法的逐渐废弃,以租佃关系为基础的庄园经济有了发展,许多士大夫文人在农村都有庄园别业,他们在此中逗留居住,接触到农村风光和农民生活,这是一部分山水田园诗产生的直接原因。

(二)思想文化与隐逸风气

盛唐知识分子漫游和隐逸的风气与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也有很大关系。唐代文人以信佛、学道为时尚,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佛家倡导空寂静净,修行必往幽静之所,远离尘世的山林便成了文人向往的地方。同时,唐代用人不拘一格,不仅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也通过征辟推荐来延揽人才。据《新唐书·隐逸传》说:“高宗天后,访道山林……坚回隐士之车。”这种做法促使一部分士人为了达到“使人君常有所慕企”的政治目的,便“假隐自名,以诡禄仕”(《新唐书·隐逸传》),把隐逸当成进入官场的“终南捷径”。为扩大影响,造成声誉,某些文人在入仕前经常漫游天下,交结名流,干谒权贵,以求博得赏识和推荐。故此,在盛唐知识分子中,隐居和漫游成为风气。他们或隐居、游历以求仕,或因官场失意而托身林泉,以全身避害,或对现实不满而寄意山水,以表示对朝廷的消极反抗。总之,漫游为描写山水提供了重要条件,隐居则不仅产生出山水诗,也产生出一部分田园诗。

(三)文学自身的发展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兴盛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山水田园诗是伴随着东晋以后南北分裂、文化南移、长江以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而兴起的。陶渊明开创了对田园风光的描写,谢灵运开创了对山水幽胜的探寻,山水田园逐渐进入诗歌领域。以后的谢朓、阴铿、何逊、沈约等人进一步丰富了山水诗的内容和写作技巧,这些前辈诗人在展现鲜明生动的自然美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一些写景佳句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有着直接启迪和借鉴作用。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正是继承陶、谢以来的传统,继续对这一领域进行开拓的结果,只是由于时代社会的原因,更加蔚成风气。

三、代表诗人及其创作成就

这一时期的山水田园诗人主要有孟浩然、王维、储光羲、祖咏、裴迪等人。以下重点分析孟浩然及其他几位代表性诗人的生平和创作。

(一)孟浩然:布衣诗人的隐逸与矛盾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不详(一说名浩),以字行,襄阳(今属湖北)人。他是深受王维、李白、杜甫敬仰的前辈诗人。四十岁以前主要在家乡隐居,种菜养竹,闭门读书,为科举作准备。开元十六年(728年)到长安求官,由于没有得力权贵的援引,据说又得罪了皇帝,求仕的希望破灭了。此后曾游历吴越闽湘一带,写了不少山水诗。后韩朝宗到荆州任山南采访使,很看重孟浩然的才华,与他一道进京,准备向朝廷推荐。但孟浩然因饮酒未能赴约。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贬荆州长史,曾邀请他做幕僚,后辞职回家,不久逝世。友人王士源搜其诗二百一十八首,编为《孟浩然集》三卷,《全唐诗》辑录其诗为二卷。《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四部备要》排印本,均为四卷,收诗二百六十余首。

孟浩然一生未仕,以布衣终老。由于这个原因,后世一些诗人往往爱把他描绘成一个不求入世的隐士,其实并非如此。孟浩然对自己生活在盛世明时而不能施展抱负、济世救民,始终是引以为憾的。这种出世与隐居的矛盾在他诗中屡有反映。他早年隐居家乡,“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秦中苦雨赠袁左丞贺侍郎》),即是为入仕作准备。在从长安求仕失意归来后很长一段时期里,他仍然是“魏阙心长在,金门诏不忘”(《自浔阳泛舟经明海作》)。他在《将适天台留别临海李主簿》中说:“枳棘君尚栖,匏瓜吾岂系?”在《家园卧疾毕太祝相寻》中说:“壮图竟未立,斑白恨吾衰。”这些都表现了他对入仕从政的向往和怀才未展的遗憾。他在《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说:“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也表达了希望有人援引之意。只是随着年龄的老大,这种求仕心情才渐渐平息下来。在《自洛之越》诗中,他清楚地表明了自己思想上这一变化过程:“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楫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可见他的隐逸是因为有志不酬而不得已为之。

由于孟浩然生活在“太平盛世”,又终生未仕,没有经历过重大的社会变故和卷入过激烈的政治斗争,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广的认识。因此,其诗歌题材狭窄,形式则以五律短制居多。所表现的往往是其村居生活中的闲情逸致和游赏山水时的情志襟怀。

1. 田园诗的代表作《过故人庄》

如他最著名的一首田园诗《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中赞美深挚的故人情谊和淳朴的农村生活,语言朴素平淡。作者只是依次叙写做客的过程,但自有无穷诗意流注其间。首联“鸡黍”一词显示出田家的特有风味,用典而不觉其为典。颔联写田庄的环境,既幽雅僻静,又明朗开阔。颈联上句写农家场院、园圃,示人以舒适宽敞;下句写主客间饮酒谈话,单纯、质朴,不仅使人领略到浓郁的农村风味和劳动气息,而且和前面的绿树、青山融为一体,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结尾写临别预约重来,道出了诗人此行做客的惬意,也从侧面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称赞孟浩然诗“语淡而味终不薄”,此诗语言和它所表现的田园生活同样自然、平淡,而又耐人寻味。这是需要很高技巧的。

2. 隐居生活的孤清情趣

但孟浩然写得最多的还是他独自隐居的生活中高雅闲适的情趣,这类诗风格孤清恬淡,最能体现孟浩然的特色。如《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诗写夏夜水亭纳凉的闲适清爽,抒发孤独怀人的情绪。诗人表现夏夜的清幽境界,只写了月色、荷香、竹露几种景物,这些都是从自己的视觉、嗅觉和听觉等主观感受着笔,并不作正面刻画。当这种宁静美好的夏夜景致与诗人闲淡悠远的情思融为一体时,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诗歌意境便产生了。皮日休说孟浩然诗“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皮子文薮》卷七《郢州孟亭记》)。这既是对孟诗中肯之评,也概括指出了盛唐诗人塑造意境的常见方式。这与谢灵运等人的某些山水诗只注重客观景物的刻画而不顾情景分离的写法已完全不同。

像上述既能代表孟浩然生活情趣,又能表现他诗歌艺术风格的作品还有《秋登兰山寄张五》、《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以及七言名作《夜归鹿门歌》等。这些诗往往用清淡的语言,描绘清幽绝俗的境界,“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陆时雍《诗镜总论》),体现了孟浩然在审美方面追求“清”的特点。孟浩然还有两首小诗也很著名,《宿建德江》云:“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中将一缕淡淡的乡愁融会于烟水朦胧的江面,其境界既清幽又不失明净、开阔。《春晓》则和《过故人庄》一样,体现了孟诗平淡质朴、语浅情深的一面。徐献忠说:“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真彩自复内映。虽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调不及王右丞,而闲淡疏豁,翛翛自得之趣,亦有独长。”(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引)闲淡疏豁,怡然自得,这的确概括了孟浩然田园诗的特点。

3. 山水诗的壮逸之气

长期的漫游生活,使孟浩然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山水诗,这些诗或表现宁静淡泊的意境,或显示出雄浑壮阔的气象。前者如《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此诗虽为律诗,但通体散行,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评曰:“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初学人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所谓化境,就是情与景合,兴到笔随,自成佳境,不可以炼字炼句的表面痕迹来寻索其妙处。正如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所赞许的:“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而《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则是孟浩然山水诗中有壮逸之气者,诗的前半部分写洞庭湖景观:“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刘辰翁评曰:“起得浑浑称题,而气概横绝,朴不可易。”(高棅《唐诗品汇》卷六十引)胡应麟亦称颔联为“壮语”(《诗薮》内编卷四)。诗中描绘仲秋八月洞庭水涨,湖面上水天相接、波涛汹涌、水气蒸腾的雄浑壮观,极具磅礴浩瀚的气势,很能体现出盛唐气象。类似的作品还有《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彭蠡湖中望庐山》等。前人说孟浩然诗“冲淡中有壮逸之气”(见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指的正是这一类作品。总之,孟浩然诗与初唐那些充满绮罗香泽习气的作品相比,语言纯净了,格调提高了,意境也显得浑融完整。这些都是诗人对于盛唐山水田园诗发展所作的贡献。

(二)其他山水田园诗人

1. 储光羲

储光羲(706年?—763年?),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祖籍兖州(今属山东)。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初官太祝,后转为监察御史。他同王维是好友,在终南山有自己的别墅。安史之乱中被俘并接受伪职,后贬死岭南。有《储光羲集》五卷,存诗约二百一十余首,《全唐诗》编为四卷。储光羲初作多田园诗,反映了士大夫闲适隐逸的情趣,也时常流露出广置田产、多养子孙的庸俗意识。但他的某些诗也能把田园风光描绘得清新自然,如《钓鱼湾》:“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从落花、荷动、鱼散等细微的动态,写出深静水湾中的一片活泼春意,很有生机韵致。

2. 常建

常建(708年?—765年?),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仕途坎坷,直到天宝年间才授盱眙县尉,后辞职隐居终老。今存诗五十八首,《全唐诗》编为一卷。常建写了不少边塞题材的诗揭露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但更多的是抒写向往隐逸的冲淡情怀,这些诗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艺术成就较高,尤其善于用光和影构成清冷幽静的境界。如《宿王昌龄隐居》:“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连松际微露的一抹月光在茅亭药院撒下的花影苔纹都清晰可辨,足见主人独占此处清光的幽雅。《题破山寺后禅院》也是他的名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写诗人在山光潭影构成的清幽环境中聆听古寺悠扬洪亮的钟磬之声,从而进入一种纯净恬悦的精神境界,十分出神入化。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称赞常建诗“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的确是中肯之谈。

3. 祖咏

祖咏(699年?—746年?),洛阳人。和王维友善,情趣也相投。开元十三年(724年)进士,后移居汝水以北别业,渔樵终老。他的山水诗具有语言简洁、含蕴深厚的特点。如《终南山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据《唐诗纪事》记载,这首诗是他在长安应试时所作。按照规定本应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下四句便交卷了,人问其故,他答以“意尽”。意尽即止,不为文造情,这正是盛唐诗人的典型作风。《全唐诗》录其诗三十六首,编为一卷。

结语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兴起,是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文学自身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诗人们以隐逸和漫游为生活方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复杂情感。孟浩然作为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歌以清淡自然的语言、孤清恬淡的风格和壮逸之气,展现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独特魅力。而储光羲、常建、祖咏等人也各具特色,共同丰富了这一诗派的内涵。尽管流派划分是相对的,但通过对这些诗人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盛唐诗歌的多样性和繁荣状况。

参考文献: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

来源:浮沉云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