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追踪10年的研究:那些后来有出息的孩子,小时候大多都有这个坏毛病!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3 14:57 1

摘要:“周老师,我真快被我们家那小子逼疯了!”电话那头,是老同学接近崩溃的咆哮,“我说东,他偏要说西,让他报个钢琴班,他跟我讲什么手指发育,还拿出科学依据来!你说,现在的孩子怎么都这么爱顶嘴?一点都不让人省心!”

【虚构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周老师,我真快被我们家那小子逼疯了!”电话那头,是老同学接近崩溃的咆哮,“我说东,他偏要说西,让他报个钢琴班,他跟我讲什么手指发育,还拿出科学依据来!你说,现在的孩子怎么都这么爱顶嘴?一点都不让人省心!”

我(周毅)放下手中的一份数据报告,报告的标题在台灯下显得有些刺眼。我笑了笑,对着电话说:“老张,你先别急着发火。或许,这不一定是件坏事。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最会‘顶嘴’的孩子,十年后,反而可能是最有出息的那个?”

01

十年前,我所在的社会学研究中心启动了一项名为“白鹭计划”的长期追踪项目。之所以叫“白鹭”,是取“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象,我们希望能像观察候鸟迁徙一样,完整、真实地记录下一百个孩子从小学三年级(九岁)到大学毕业、初入社会(二十二岁)这十多年间的完整成长轨迹。

我叫周毅,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在立项之初,我们内部充满了争论。很多人认为,周期太长,变数太多,一个孩子的人生岂是几份问卷和访谈就能勾勒的?但我坚持。我认为,很多教育问题的答案,不在于一朝一夕的干预,而在于长年累月的观察。果实的好坏,要从种子的萌发看起。

在所有被选中的样本家庭中,有两个孩子从一开始就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被命运戏剧性地抛在了同一间教室里,成为了我们研究中最具对照性的两个样本。

一个叫孙悦。孙悦是个特别“乖”的孩子,是所有家长、老师眼中的完美典范。他长得白净斯文,戴一副小眼镜,说话细声细气。课堂上,老师提问,他会先站得笔直,清了清嗓子,然后用最标准、最滴水不漏的答案回答。父母让他往东,他绝不往西;父母让他追狗,他绝不撵鸡。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去他家访谈的场景。那是一个初夏的午后,他家窗明几净,一尘不染。一进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客厅那面挂满了奖状的“荣誉墙”,从“三好学生”到“奥数竞赛一等奖”,红灿灿的一片,像是在无声地宣告这个家庭的教育成果。

孙悦的妈妈刘云,是一位妆容精致、说话干练的会计师。她一边给我们端上切得整整齐齐的果盘,一边满脸骄傲地介绍:“我们家孙悦,最大的优点就是听话、省心。我们知道什么对他最好,他只要负责努力,照着我们规划的路走就行了。”

那天,我们正好聊到兴趣班这个话题。孙悦的周末被奥数、英语、书法、钢琴排得满满当当。我看着那个在旁边安静坐着、腰板挺得笔直的孩子,随口问了一句:“孙悦,这么多课,你最喜欢哪个?”

九岁的孙悦下意识地看了他妈妈一眼,那眼神短暂、快速,却被我捕捉到了。然后,他才转向我,脸上露出一个礼貌的微笑,小声说:“我都喜欢。妈妈说,这些都是为我好。”

刘云立刻笑着补充道:“小孩子懂什么喜欢不喜欢的,玩心重。我们给他报的,都是将来最有用的。现在辛苦一点,以后才能比别人站得高。”她说话的时候,手习惯性地搭在孙悦的肩膀上,像是在展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整个访谈过程,孙悦都像个精致的、没有自己思想的洋娃娃。只有一次,当我的目光落在他书桌一角被压在一堆练习册下面的一个素描本时,他的眼神闪动了一下。我顺手拿起来,里面画满了各种各样天马行空的机器人和飞船,线条虽然稚嫩,但充满了想象力。

“你喜欢画画?”我问。

他眼睛一亮,刚想说什么,刘云已经快步走过来,把素描本从我手里抽走,塞回了书架的角落。“嗨,小孩子瞎画着玩的,上不了台面。”她轻描淡写地说,“我跟他说了,初中以后就不许再画了,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有那功夫,不如多背几个英语单词。”

我看到孙悦眼里的光,瞬间就黯淡了下去。他重新低下头,恢复了那个安静顺从的姿态。

另一个孩子,叫林涛。如果说孙悦是家长圈里的“模范生”,那林涛就是老师办公室里的“常客”,一个典型的“小刺头”。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一双眼睛总是闪烁着一股不服输的、野草般的光芒。他就是我那位老同学口中“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那种孩子。

我第一次正式访谈林涛,是在学校的走廊上。他正被他的父亲林建军,一个身材魁梧、嗓门洪亮的卡车司机,揪着耳朵大声训斥。林涛的班主任在一旁,也是一脸的无奈。

起因很简单,林涛把刚买的遥控汽车给拆了,拆得七零八落,尸骨无存。

“你这个败家子!”林建军的怒吼声在楼道里回响,“三百多块钱的玩具,你一天就给我毁了!你是不是皮痒了?看我今天不打断你的腿!”

林涛虽然被揪得龇牙咧嘴,但依旧梗着脖子,脸涨得通红,大声反驳:“我不是在毁了它!说明书上只画了怎么玩,没画它为什么能跑那么快!我想知道里面的马达和齿轮是怎么工作的!我想给它换个轮子,看看会不会跑得更快!”

“你还敢顶嘴!”林建军的巴掌高高扬了起来。

我赶紧上前一步,拦在了他们中间。“林师傅,先别动手。”我蹲下来,平视着林涛,问他:“那你拆开后,看明白了吗?”

林涛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仿佛找到了知音。他挣脱父亲的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脏兮兮的小马达,献宝似的递到我面前:“周叔叔你看!它的电线缠得特别密,我猜这就是它转得快的原因。我还发现,它要是换个大点的齿轮,跑得会慢一点,但是更有劲,能爬上我的枕头山!我正在想,要是能再加一组电池,会不会……”

那一刻,我看着他那张沾着油污、却神采飞扬的小脸,再看看他父亲那张混杂着愤怒、心疼和不解的脸,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触动。在我们的评估问卷上,“听话”的孙悦在“服从性”一栏得了高分,而“爱顶嘴”的林涛,在“破坏性”和“叛逆倾向”两栏,被重重地画上了红圈。

当时,几乎所有的研究员,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下意识地认为,孙悦这样的孩子,在家长的保驾护航下,未来的人生道路会更平坦、更顺畅,更容易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林涛,如果不好好管教,他那旺盛的精力用错了地方,恐怕会成为一个让父母和社会都头疼的“问题少年”。

十年很长,长到足以让一棵小树苗经历风雨,长成不同的模样。十年也很短,短到回头看时,仿佛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我们谁也没有想到,十年后,当初的预判,会被现实击得粉碎,而那两个孩子,会走向我们完全没有料到的人生轨道。

02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五年过去。孩子们都升入了高中,“白鹭计划”也随之进入了关键的中期访谈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重点关注他们的学业规划、自我认知和独立意识的形成。

孙悦不负众望,以全市前列的优异成绩,考进了最好的重点高中。他依旧是那个完美的“乖孩子”,成绩稳定在年级前茅,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是老师们最省心的学生,也是家长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的终极形态。他的生活,就像一张被精确计算过的CAD图纸,每一步都由他的父母精心设计和标注。

我再次去他家的时候,当年的“荣誉墙”已经升级换代,变成了书柜里一排排金光闪闪的奖杯。刘云比五年前更显干练,她正拿着一张打印出来的表格,给已经长成清秀少年的孙悦讲解各个大学的王牌专业和未来的就业前景。

“孙悦,妈妈和爸爸研究过了,金融和计算机是未来十年绝对的风口,毕业后收入高,社会地位也高。”刘云用一支红笔,在表格上的几个选项上画着圈,“你就从这几个里面选,其他的不用考虑。咱们的目标,就是那两所顶尖大学的王牌专业,一步到位。”

孙悦坐在对面,安静地点头,鼻梁上的眼镜片反射着台灯的光,让人看不清他的眼神。他像五年前一样回答:“好的,妈妈。”

我插了一句嘴,问他:“孙悦,你自己有没有特别感兴趣,或者特别想学的专业?”

他又一次,出现了那个习惯性的动作——飞快地、几乎不易察觉地看了他妈妈一眼,然后才转向我,脸上挂着标准而温和的微笑:“我觉得金融就挺好的,稳定、体面。我对数字也比较敏感。”

他的笑容很完美,但他的眼神里,有一种我形容不出的空洞和疏离。仿佛他谈论的不是自己未来几十年的事业,而是一件与他无关的、需要被妥善处理的商品。在我们的访谈记录本上,关于孙悦的关键词是:高服从性、低自主性、强路径依赖、自我意识模糊。

而此时的林涛,生活则是另一番波澜壮阔的景象。他只是考上了一所区重点高中,成绩在班里属于中上游,不算出众。但他把所有“顶嘴”的天赋,都淋漓尽致地用在了别的地方。他成了学校辩论队的创始人和绝对主力。

我约见林建军的时候,是在一个嘈杂的大排档。这个曾经因为儿子拆了玩具就动辄扬起巴掌的男人,脸上多了几分岁月的沧桑,但眼神里也多了一丝复杂的、既头疼又忍不住骄傲的神情。

“周老师,你是不知道啊,”他给我倒了满满一杯啤酒,自己先灌了一大口,“这小子,现在是越来越不得了了。高一那年,学校搞社团,他非要去搞什么辩论队。我一听就火了,我说那玩意儿有啥用?耍嘴皮子能当饭吃?还不如在教室里多做两道数学题,把名次往上提一提。”

“他怎么说?”我饶有兴致地问。

“他?”林建军一拍大腿,哭笑不得,“他没跟我吼,也没跟我闹。他回家以后,花了一个晚上,给我做了一个PPT!您敢信?一个高中生,给他爸做PPT!上面一条一条的,分析辩论能锻炼什么逻辑思维、应变能力、口才,说这些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软实力’。还从网上找了一堆名人传记,说马云、俞敏洪这些人,都是靠口才成功的。讲了足足一个小时,最后还给我画了个饼,说他要把辩论队带成全市第一!”

林建军又喝了一大口酒,抹了抹嘴:“我一个开大车的,哪懂这些啊。被他那些什么‘思维闭环’、‘降维打击’的词儿唬得一愣一愣的。最后我没办法,只能指着他鼻子说,‘行,我让你去!但你要是敢因为这个成绩掉下来,你看我怎么收拾你!’”

结果,林涛的文化课成绩没掉,辩论队却真的被他带着一路过关斩将,在高二那年,拿下了全市高中生辩论赛的冠军。林建军被儿子请去看了决赛,当他看到自己那个平日里没大没小的儿子,在台上穿着西装,面对对方辩友的诘问,引经据典,侃侃而谈,逻辑清晰,气场全开的时候,他承认,他心里某个坚硬的地方,被触动了。

高二文理分科,是林家爆发的第二次“大战”。林建军希望儿子选理科,将来学个热门的工科技术,好找工作,安安稳稳。林涛却铁了心要选文科,他说他的兴趣在历史、政治和文学,他想去学新闻,将来当个记者。

“那天晚上,我们爷俩在客厅里,从八点一直‘顶’到深夜十二点。”林建军回忆起那一幕,眼神里没有了愤怒,反而多了一丝回味和欣赏。“他还是没跟我吼。他拿出一个本子,上面是他自己做的SWOT分析——这是他教我的词儿,就是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他把自己掰开了揉碎了给我分析。他说他理科不差,但没有顶尖的天赋,硬着头皮学,最多是个二流工程师。但他的优势在文科,在表达,在与人打交道。他给我讲了新闻理想,讲了记录时代,讲了他想用笔去改变些什么。最后,他看着我的眼睛,跟我说了一句话。”

“他说,‘爸,你让我学技术,是为我好,我懂。但你开了一辈子车,风里来雨里去,你真的快乐吗?你希望我将来也做一份自己不喜欢,但是很‘稳定’的工作,过一种一眼能望到头的生活吗?’”

“这句话,一下子就戳到我心窝子了。”林建军的眼角有些湿润,“我开了一辈子车,供他吃穿,养活这个家,可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快不快乐。我不想我儿子也这样。我沉默了半天,最后把烟头往烟灰缸里一摁,跟他说,‘路是你自己选的,将来别后悔就行。’”

从那天起,林建军不再把他儿子的“顶嘴”看作是叛逆,而是一种……他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的“本事”。他甚至开始有点享受这种被儿子“挑战”的感觉。有时候林涛放学回家,他会故意抛出一个社会新闻,爷俩就着这个话题,一个站正方,一个站反方,辩论一番。家里不再有训斥和咆哮,而是充满了争论声、辩驳声,以及最终相视一笑的爽朗笑声。

在林涛的访谈记录上,我们写下了这样的关键词:强自主性、批判性思维活跃、高说pen能力、与家庭权威达成“协商式”关系。

两个少年,沿着截然不同的轨道,驶向了十年之约的终点。所有的伏笔,都已埋下。而一场人生的风暴,正在那个看似一帆风顺的“乖孩子”孙悦的前方,悄然酝酿,等待着一个爆发的契机。

03

十年期满,“白鹭计划”正式进入成果

来源:聊育儿昕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