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顿“西贝”把全国网民都逼成了名侦探柯南,事情还得从9月10日那一条微博说起。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吃顿饭,光点菜还得开“侦探模式”了?
一顿“西贝”把全国网民都逼成了名侦探柯南,事情还得从9月10日那一条微博说起。
罗永浩大大咧咧发了条动态,说跟同事去西贝吃饭,发现菜单上好些菜仿佛换了芯一样,明明是现做卖相,实则一股预制菜的气味冲天,价格还不便宜,这让他直呼“坑人”。
顺带还特别建议国家赶紧立法,让所有餐厅强制公开到底有没有用预制菜。
这一石激起千层浪,舆论瞬间开卷。
其实这么一说,咱可能都有点共识,毕竟谁还没吃过几盘热腾腾却毫无灵魂的预制菜外卖?可架不住网友敏感,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很快就“开战”了。
他不光自己发声,说“我们100%没有预制菜”,更是放狠话要起诉罗永浩,矢口否认自家菜品有半点“预制”成分。
这波操作,把话题推上了新高潮。
紧接着,西贝急吼吼甩出42页PDF,啥流程、啥配料,做了个明明白白,顺便全国门店后厨全开,消费者只要遵守卫生要求,随时可以进去看看菜是怎么做的。
啧啧,这种主动出击,气势直接拉满,奈何罗老师并不买账。
谁能想到,9月12日晚上,罗永浩又跳出来直播,在线怒怼“标准不存在,撒谎”。
他直接晒出西贝用的那些冷冻预制食材的包装袋、配料单和保质期,跟“新鲜现做”说法对比,那味道立马出来了。
还说其实自己不反对预制菜,但你卖的时候得明示,别偷偷摸摸。
整个直播间瞬间涌进10万人,弹幕刷得比饭店后厨还热闹。
有意思么?也不全是八卦,这是咱十几亿嘴巴和肚子的共同利益问题。
舆论场持续狂飙,把预制菜这个行业痛点拽进了聚光灯下。
其实,我们再往前翻翻,这场大战也不是根本就毫无征兆冒出来的。
预制菜在中国二十多年的发展史,最早阶段其实根本不为大众所知。
早些年它就是餐饮企业在后厨切切菜、备备料、开开中央厨房用的,谁成想到了2014年,房租和人工一下飞涨,越来越多商家开始依赖“中央厨房+食材配送”这种玩法,用预制菜来对冲成本。
火候没掌握好?机器来。
人工太贵?省掉。
谁能想到,2020年疫情一来,“宅经济”炸了锅,全民在家变身大厨,预制菜直接杀进C端市场,走上了神坛。
想想也不难理解。
数据显示,按照《中国烹饪协会》五年规划,到2030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会突破10万亿,预制菜渗透率15~20%,那背后的现金流就是个小目标——七千亿上下。
这么大一块蛋糕,哪个商家能不疯抢?
曾经“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最近这两年挣的钱都没那么好赚了,还净利润下滑,不禁让人怀疑市场的水有多深。
但最让人头疼的还不是企业挣不挣钱,而是整个行业压根没一个统一标准。
你说“预制”是啥意思?各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这正是网友疑惑的根本。
你站在顾客的立场上再琢磨琢磨吧。
啥叫“现做”?啥叫“预制”?
有的消费者觉得,现做就该拿生肉现炒,讲究个食材新鲜、工序复杂。
可等你细看这些连锁餐饮,突然发现明明卖的是“现做”,后厨其实早就把大部分工序简化成“拆袋加热”,味道虽香,却失了鲜活那点灵魂。
有调查显示,将近四分之一的消费者对预制菜“十分不放心”,七成消费者在点单时热切希望能清楚知道是“现做”还是“预制”。
有超过六成人,要是发现商家“玩文字游戏”,那心里的信任度直接跳水。
说白了,大家不怕你用预制菜,就怕你忽悠人。
结果你看现在的餐饮行业,预制菜竟然成了“公开的秘密”。
甭管大馆子小馆子,个个嘴上说着“现炒现做”,实际上点名菜来一碗,背后多半是“速成操作”。
杭州绿茶的“佛跳墙”,就有记者卧底干脆暴露了是厂家预制的,可菜单上根本没写。
珠海不少外卖铺子,死活打着“热锅出炉”名头,结果拆开袋子直接一锅端。
广州市调个查,说连锁餐饮里预制菜普及率80%多,但很稀有能告诉你这事。
你点菜都得猜:“到底是厨师的心血,还是工厂流水线‘套餐’?”
信息严重不对称,顾客成天琢磨是不是花钱买“假体验”。
罗永浩现场就说了,他并不反对用冷冻肉做基底,但整个加工过程得让人明明白白,不能一边嘴上喊着“本地新鲜”,转头端的却是预制菜。
这点子捅到四面八方网友的心口,怪不得舆论挺他。
当然了,商家为啥对预制菜总是羞羞答答不敢直说?这可不单是眼皮子薄。
这背后的经济账,算起来杠杠的。
用预制菜能大规模减少后厨人力和场地成本,还能统一味道。
出菜速度提上来了,顾客流转快了,利润自然多了。
有家快餐连锁的老板就点明道,中央厨房配送+预制菜,是成本越来越高下的生存妙招。
可若是明目张胆贴出来“本店使用预制菜”,中高端定位的商家就惨了。
谁还愿意为“工厂货”买单?高价位瞬间没了立身之本。
顾客心里那个不甘心,商家怕失流量,只能玩“词语花活”:什么“预加工”“标准化工序”,就是不直接承认“预制”。
这厢罗永浩现场爆料,这是“耍流氓”行为,有漏洞就有人钻,完全没底线可言。
看着都让人气笑了。
讲真,整个行业要想正正经经往前走,标准必须摆上桌面。
你管叫“预制”还是“快餐”都行,但“游戏规则”得定清楚。
罗永浩直播里呼吁国家尽快搞“预制菜”统一标准,说穿了就是行业自己都不心安。
西贝还搬出了“今年3月国家最新规定”的招牌,声称自家没咱们说的那种“预制菜”。
可问题在于标准模糊,企业各说各话,到底谁玩猫腻,谁说了算?
搞不清。
2024年春天,六部门联合出台政策,要求凡餐饮环节涉及预制菜得“明示”。
说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听着不错,其实一翻细节都是方向性指导,缺具体操作办法。
反倒是广东动手快,出地方标准,明明白白“菜单必须标明预制菜”,各种细致分类写清楚。
这种闭门造车可行不?也不是长远之计。
毕竟地方小标准没法全覆盖,企业钻空子容易,全国一盘棋还是得靠一锤定音的“国标”。
到底预制到啥程度才算“预制菜”?必须有个量化指标。
不然以后还得天天吵。
可别光有标准没执行。
真正靠谱的做法,还得靠监管部门把“明示”落地到每家店、每个环节。
说句实在话,透明化政策不是吓唬商家。
调研结果显示,尝试公开预制菜信息的门店,投诉反而下降,复购率还涨了。
消费者嘛,你把话讲明白,人家自己判断就行。
罗永浩直播间也卖过预制菜,但提前就强调了“这是预制菜”,大家一团和气,生意反而更稳。
归根结底,强制标注不是打击谁,就是让买卖公平点。
有人为服务付钱,有人图省事吃预制,人人开心,商家也不用藏来藏去。
还有一个大问题,企业的公关危机处理真的太“拉胯”了。
看看西贝,最开始要么沉默,要么反诉,反而让舆论嗨了起来。
如果一开始能正面回应顾客疑惑,姿态摆柔和点,哪会有今天这样全民大讨论?
其实,连锁餐饮面对质疑,最怕的并不是被曝光,而是老百姓觉得你不坦诚。
“我们用的是中央厨房配送,为啥要收高价?”“食材处理只到哪一步?”这些透明地说出来,大家心里没了疙瘩,自然能理解。
怕的就是扭扭捏捏遮遮掩掩。
结局就是“公关翻车+信任感瓦解”。
企业要获得消费者认同,别光想着赚快钱,多花点精力在自律上。
行业协会也得发挥点作用,把标准划清楚,让大家愿赌服输,不让灰色玩法占上风。
透明是最好的消毒水,如果商家都敢主动亮明身份,顾客哪还用天天揪着技术细节抠字眼?
归根结底,预制菜本身没错,科技进步嘛,成本低效果好,用户体验感也有保障。
但只要玩文字游戏,隐藏“预制”这一环节,大家就忍不了了。
最后,这场舆论风暴,谁输谁赢其实已经不重要。
更关键的是,能不能借着这次全民热议,倒逼行业和监管机制进步,赶紧把标准和透明落实到位。
别让餐饮行业沦为“猫鼠游戏”,让顾客吃个饭都成心理暗战。
让预制菜的优势该利用利用,现做现炒的美味也别轻易舍弃。
咱老百姓要的无非是个“瞒不住”的明白。
说到底,预制菜的未来,绝不该是永无止境的狗血罗生门。
而是“你情我愿,明码标注”,谁爱怎么吃怎么吃,谁为哪个标准买单谁高兴。
咱想问问,屏幕那端的你,现在点外卖会专门琢磨菜是不是预制的吗?
欢迎下方留言,吃货的江湖,从你我做起。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来源:甜点党GP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