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魂归故里,我国已连续12年、累计迎回1011位在韩志愿军英烈遗骸。可以说,每一次举行的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活动,就是一次对历史的有力重申和更广泛的传播。
——“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系列现场评之四
□姜媚
(9月13日,群众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悼念。)
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共同走过;我们之所以能走得更远,是因为我们始终在一起。
在沈阳采访的这几天,听到最多的感触是,“参加这场仪式,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随着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魂归故里,我国已连续12年、累计迎回1011位在韩志愿军英烈遗骸。可以说,每一次举行的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活动,就是一次对历史的有力重申和更广泛的传播。
不断地讲述真实的历史,一是为了更好地记住过去,二是为了把握其代表的当代意义。
有一种说法是“历史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
在和平的日子里,大家可能会对历史中的很多事情逐渐遗忘。如果一个民族或个体遗忘了自己的过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否定了自身的存在根基。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觉醒史、抗争史和探索史,承载着太多血泪和牺牲。对这段历史,由于各国在立场、利益以及历史观上的差异,所做出的解读往往存在差异,甚至引发不少争议。
反复讲述历史,讲好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故事,就是捍卫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把被意图颠倒的历史矫正,让人民看清谁是真正的侵略者、压迫者,谁是真正的反抗者、建设者。
今天,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在继续。一次次的回望,是在确认“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才能凝聚起面向未来更大的自强和自立。
在沈阳,我们能看到很多神情肃穆、眼含热泪的人;能看到很多手捧鲜花、静静伫立的人;能看到很多因为参与了这场庄重仪式,而感受到更深沉家国情怀的人;能看到很多天南地北专程前来,给烈士墓前送鲜花、糖果以及九三阅兵照片的人。他们的身影在松柏绿荫间重合,映照出精神血脉的代代相传。
网络上有人说,只有我们这样的国家和民族才能造就这样的军人和人民。这句话,反之亦成立。正是因为一代代勤劳、智慧、勇敢、团结,并具有强烈家国意识的中国人民,才共同造就了今天繁荣昌盛的新中国。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反复验证的真理。
诗人艾青曾深情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份深沉的爱,流淌在每个普通人的选择里。
这次在沈阳,还有两个人令人印象深刻。一位是网约车司机,38岁的张强得知我们想拍摄沈阳为此次迎接“第十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所做的户外布景时,热心主动陪着我们一同前往沈阳北站拍摄。在被问到这样是否会影响他接单时,他爽朗地说,“挣钱没有这事重要”。另一位也是网约车司机,50岁的乔正海,曾在鸭绿江当过兵,他跟我们聊了一路这两天的活动。他说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带自己孩子去当地相关的革命纪念馆走走看看,认为“让孩子接触真实的历史,比单纯说教更有效”。
中华文化崇尚英雄,尤其是那些为民族、为国家奉献牺牲的英雄人物,比如说军人。但同时,中华文化并不将英雄主义局限于特定少数人的责任,而是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这种文化的润泽下,不仅军人是保家卫国的中坚力量,每一个普通人也都被赋予了维护国家稳定与繁荣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最好的爱国主义,就是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
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光点,这样的精神,又何止只出现在一时一地。革命年代血与火的洗礼,建设岁月里苦与汗的攻坚,改革浪潮中破与立的开拓,新时代勇与进的革新,在这片土地上,精神从未远离,它就存在于每个认真生活的人对正义的坚守里,存在于每个平凡岗位上的坚守里,存在于每次面对困难时的不屈里。
在苏州博物馆主庭院,有一处片石假山,远远望去,山水意境常令人驻足流连。但细看会发现,其中的每块石头都是独立的艺术单元,彼此间相映成趣。
点点星光,汇聚璀璨。
好评中国丨连续12年迎回烈士遗骸,“变与不变”中有何深意
好评中国丨烈士遗骸迎回仪式现场,念!念!念!念!
好评中国丨让英雄“有名”,帮英魂“归家”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