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宣布停战 自证“翻车”的西贝路在何方?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4 15:46 1

摘要:一场因罗永浩在西贝就餐吐槽引发的关于预制菜的隔空大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9月13日深夜,罗永浩在微博表示:“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期待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该微博为连日来的预制菜风波画上了暂时的句号。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撰稿人 王婧雅 编辑 | 高素英

一场因罗永浩在西贝就餐吐槽引发的关于预制菜的隔空大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9月13日深夜,罗永浩在微博表示:“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期待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该微博为连日来的预制菜风波画上了暂时的句号。

这场起源于9月10日的争议,始于罗永浩对西贝的一条吐槽微博。对此西贝餐饮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的反应激烈,声称一定要起诉罗永浩。随后西贝为自证清白邀请媒体后厨直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自曝”翻车将其推上了风口浪尖。

双方激烈交锋的背后,是消费者在餐厅消费时对于预制菜是否应有知情权。尽管企业认为依据现行标准,中央厨房预加工的产品不等于预制菜,但背离了消费者对新鲜现炒的期待。尤其在西贝这类定位于高价的餐饮品牌中,消费者无法接受支付高昂价格吃的却是预制产品。

罗永浩炮轰“预制菜” 西贝直播自证“翻车”

事件起因源于几天前罗永浩在微博上对西贝的一句吐槽。罗永浩表示,自己和同事吃了一顿西贝,结果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贵,并呼吁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在另一边,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反应更为激烈。罗永浩发布微博次日,贾国龙在北京召开媒体沟通会时表示,西贝没有任何一道预制菜,并称将对罗永浩提起诉讼。

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贾国龙更是直言,自己已连续两个晚上没怎么睡。罗永浩炮轰西贝是西贝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外部危机。9月11日和9月10日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分别掉了100万元。哪怕生意不做了,和罗永浩的官司一定要打。

为了自证清白,西贝还推出“罗永浩菜单”让消费者验证,并组织媒体进行直播,结果却意外暴露了不少问题,被网友称为大型“自曝”现场。肉夹馍的馍和肉全部是冷冻的半成品,解冻的羊肉串可以隔夜卖两天,儿童餐中的牛肉酱保质期长达九个月……各种“翻车”现场视频令人震惊。

9月12日晚间,罗永浩进行直播,回应了与西贝的预制菜争议,并阐述了自己对预制菜行业的看法。他明确表示,自己不反对预制菜,但强调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至关重要,并呼吁推动预制菜的透明化。他认为,西贝后厨使用多种冷冻预制食材经过腌制且含食品添加剂,与西贝宣称的新鲜现做不符。

媒体称,贾国龙在北京总部召开紧急会议,动员全国1.8万名员工迎接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该大会被称为“西贝1.8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动员大会。

9月13日深夜,罗永浩再发微博称:“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期待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

在业内看来,这场风波的根源在于餐饮行业与消费者之间巨大的认知偏差。餐饮行业相关人士告诉笔者,从行业视角看,西贝的做法符合规范,中央厨房进行的食材预处理属于“预加工”,而非国家定义的“预制菜”。通俗来讲,预加工就相当于人们在家炒菜时,提前将菜备好,等到就餐时再进行加工。

去年,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预制菜的范围。同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而消费者争议的点在于任何非现场从头制作的菜品,尤其是经过冷冻储存、含有多种添加剂的食材,都应该被归入“预制菜”范畴。特别是在2024年的315晚会上,央视曝光了部分预制菜生产企业使用劣质槽头肉制作梅菜扣肉的乱象。这一事件让消费者更加警惕预制菜的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食材以次充好和食品添加剂滥用等隐患。

中央厨房“变味”成食品加工厂 预制菜标准亟待出台

一直以来,西贝都被打上“贵价”的标签,消费者质疑支付高端价格却未获得相应品质。本以为卖得贵是现炒菜,结果吃到的却是预制产品,根本不值这个价,成为众多消费者的共同心声。

在社交媒体上,有消费者坦言,哪怕西蓝花是预包装保质期2、3天的那种新鲜蔬菜都能接受,但西贝这种冷冻两年的蔬菜完全无法接受。

事实上,在餐饮业中,西贝所采用的中央厨房模式已是普遍的现象。餐饮行业相关人士告诉笔者,特别是大型的连锁餐饮,为了提高供应链效率和菜品标准化,降低成本并保证口味一致性,餐厅往往会集中采购,并处理为半成品,再运往门店进一步烹饪。

多位从业者甚至直言,消费者在外面吃到的西蓝花,确实一些是冷冻的,只是大多数时候消费者并不知情,从口感上也吃不出来。冷冻蔬菜在海外流行多年,本身没有问题。关键争议点,在于目前国内的冷冻技术是否成熟,解冻后能否确保营养没有流失。

上述餐饮行业相关人士认为,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中央厨房正在变味,从最初的配菜预处理中心,几乎演变为食品加工厂。

起初,中央厨房的功能相对简单,主要负责对原材料进行标准化分割、清洗和初步加工,然后将这些处理过的食材运往各个餐厅,由餐厅厨师进行最终的烹饪和调味。这种模式的作用在于保证食材处理的一致性,提高效率,减少餐厅后厨的工作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企业的中央厨房已经逐渐演变为完整的食品加工厂。它们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预处理,而是进行深度加工,使用各种保水剂、调味剂来维持口感和延长保质期,菜品从加工到上桌可能经历数周甚至数月时间。虽然这些做法符合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并降低了成本和管理难度,但与消费者期待的新鲜现做相去甚远,做出来的食物往往也会缺乏锅气。

上述餐饮行业相关人士告诉笔者,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一方面在于成本效率,另一方面在于管理问题。在餐饮业,很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实在有限,所以当门店规模不断扩大时,他们无法进行有效地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这场关于西贝和罗永浩之间的争议正加速行业标准的制定进程。据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预制菜早已存在于生活中,如绿皮火车、高铁及航空餐。它能做到标准化、节约化和流程化。目前,政策端、资本端、产业端都在持续加码预制菜的发展,然而,消费端却存在诸多疑虑。比如预制菜在无国标情况下的安全性、营养性及对身体有无伤害等。

他进一步表示,从消费端权益角度,企业可做预制菜,但要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标明菜品是否为预制菜。与此同时,国家应尽快出台预制菜相关国标,对预制菜企业实行发牌制,审核其硬件和中央工厂规模,不达标准不发牌,以此打消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恐慌,并规范产业发展。

来源:《财经》新媒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