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酒之所以频频成为焦点,不只是因为它承载着情面、人情往来。对不少人来说,它还是一种习惯,一种仪式。可对高血压患者,每一口白酒都可能是对血管的挑战。
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聚会里,餐桌上一瓶瓶白酒被打开,气氛立刻热闹,但另一边的数据却让人心惊:我国目前已有超过2.7亿人正与高血压“纠缠”。
当酒杯端起,血压在悄悄飙升。面对这杯看似热情洋溢的饮品,高血压患者往往夹杂着犹豫——喝或不喝,风险到底有多大?
白酒之所以频频成为焦点,不只是因为它承载着情面、人情往来。对不少人来说,它还是一种习惯,一种仪式。可对高血压患者,每一口白酒都可能是对血管的挑战。
国家心血管中心的调查资料显示,高血压患者在饮酒后,发生心梗、脑卒中的几率比未饮酒者高出三成左右。这种差距并不是凭空出现的,酒精进入体内,会让血管像拉扯的皮筋一样,被迫快速舒张和收缩,最终增加血压波动的幅度。
一些中年人常说,自己平时血压控制得挺好,逢年过节喝上一点没啥大碍。但实际情况是,酒桌上一杯接一杯,很少有人真能止得住。酒精越积越多,就像在火堆里添柴,即便火苗暂时没有蹿起,暗处的余烬也随时准备爆发。
高血压患者与白酒之间的矛盾,不在一时一刻,而在于长年累月的累积效应。不得不面对的八重风险,往往是被忽视的。
第一个风险是血压骤升。酒精在短时间内进入血液,会让交感神经极度兴奋,血压飙升的幅度往往超过患者的想象。
第二个风险是药效打折。不少高血压患者长期服药,但酒精会影响药物代谢,导致药效减弱。药没完全起效,血压却已经被顶高。
第三个风险是心脏负担加重。酒精让心率加快,血液像是被抽水机催赶,心脏长时间如此运转,就容易进入透支状态。
第四个风险是中风危险增加。血管像水管,被高压冲击得越久,越容易出现破口或堵塞,饮酒只会雪上加霜。
第五个风险是肝脏受累。高血压患者有不少还合并脂肪肝,高浓度的酒精每次进入身体,都是对肝脏的一次“硬拷问”,久而久之,肝硬化、代谢紊乱随之而来。
第六个风险是肥胖加剧。白酒虽是液体,但酒精热量惊人,每克酒精大约7大卡,高血压人群常合并体重超标,酒精只是另一个“潜藏的饭量”。
第七个风险是睡眠紊乱。有人以为酒能助眠,但实际上,饮酒会让人夜里多梦、心率增快,反而加重次日的乏力感。睡不好与血压升高,本就是双向的恶性循环。
第八个风险是意外风险。饮酒后头晕、走路不稳,高血压患者如果在血管脆弱时摔倒,易造成出血性并发症。隐约一个小意外,背后是巨大的代价。
对很多高血压患者来说,问题并不只是医学层面的单纯禁忌,更多是生活压力和社交场合。有人担心“不喝不给面子”,有人觉得“喝点能助兴”,这种文化裹挟,让人很难彻底推掉酒杯。
医学道理摆在那,但人情往来也是真实存在。换句话说,说服一个人不喝酒,比让他多走两公里还难。可人情和健康其实并非只有对立,关键在于找到更智慧的平衡方式。
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转变趋势:用果汁或低度饮品代替高度白酒,既能表达情谊,又减少风险。虽然这种做法未必人人接受,但至少为高血压群体提供了一条退路。
不少医生在临床中观察到,长期坚持少饮或戒酒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更平稳,用药量更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这一点,胜过任何酒桌上的热闹。
喝或不喝,看似是个人选择,但对高血压群体来说,却关乎家庭幸福与生命安全。如果说白酒是一种“文化”,那么健康则是一种更深层的家族责任。
父母的血压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儿女的担忧与付出。老人的血管一旦被酒精“惹怒”,往往是全家出动来照顾。对比一次聚会的热闹,健康显得更长远更厚重。
当然,绝对禁忌未必适合所有人,但至少高血压群体应做到清楚风险,不再抱有“喝点没事”的侥幸。少喝、慢喝、提前告知亲友,让身体拥有喘息的空间。
生活里不是非黑即白。白酒仍然可以存在,但方式要改。把“情义”从杯中抽离,延伸到陪伴与关怀上,才是长久之道。就像一句朴素的老话:健康在,才有酒桌故事可讲。
在这件事上,酒精不是主角,身体才应是第一位。
能不能不再拿血管冒险,才是每个高血压患者面对酒杯时该想的事。
读到这里,你怎么看待血压与酒精的关系?你自己或身边人有没有难以回避的酒桌经历?欢迎留下想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06):505-530.
[2]李建军,李国平,葛均波.高血压患者饮酒与心脑血管事件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29(10):929-934.
声明:本文旨在科普健康知识,非诊疗建议。部分案例为社会中常见现象改写,意在引发共鸣。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本文所涉内容仅用于传播健康理念,不涉及低俗或不当引导,如有侵权或不当之处,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来源:心内科孙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