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辆奔驰车,在学校门口专门疏导交通用的潮汐车道上,直接给你横着一停,车主拔钥匙走人。这操作把后面堵得死死的,整整十二分钟。十二分钟,足够让几十上百号人的耐心消耗殆尽。一个路过的大爷看不下去了,上去理论,结果跟女车主吵得不可开交。后车司机手机一举,全程直播,这下
成都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真就只是一个司机没素质那么简单吗!
一辆奔驰车,在学校门口专门疏导交通用的潮汐车道上,直接给你横着一停,车主拔钥匙走人。这操作把后面堵得死死的,整整十二分钟。十二分钟,足够让几十上百号人的耐心消耗殆尽。一个路过的大爷看不下去了,上去理论,结果跟女车主吵得不可开交。后车司机手机一举,全程直播,这下好了,全国人民都成了现场观众,眼睁睁看着这场因为一己之私引发的公共秩序瘫痪。
这事的发酵速度快得惊人。视频刚火,成都交警的通报就来了,说人找到了,处理了。紧接着,一封手写的道歉信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字迹工整,言辞恳切。你看这个流程,是不是特别熟悉?快速响应,官方定调,当事人道歉,试图给激愤的公众情绪画上一个句号。可偏偏就是这种教科书式的操作,让人觉得味道不对。通报里对具体怎么罚的,罚多少钱扣几分,一个字没提,就留下一句“依法处置”让大家自己猜。那封道歉信,也不是车主自己发,而是官方代劳,这更像是一个为了平息事态而走的必要程序,诚意有多少,谁心里有数。整个过程,从违章到道歉,都透着一股浓浓的被安排好的感觉。
网上吵翻了天,大部分声音都在骂车主自私自利,觉得必须重罚。也有一拨人说,罚款扣分对开奔驰的人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是我们的规则对这种行为的惩罚太轻了。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都没说到根子上。有少数人提了一嘴,为什么学校门口永远是交通矛盾的重灾区?是不是城市规划从一开始就没给够空间?这个声音很小,很快就被淹没了。
我看着这些争论,总觉得大家好像都在一个设定好的剧本里卖力表演。女车主成了那个完美的靶子,豪车、女性、嚣张,所有能点燃公众怒火的标签都齐了。大家把平时对贫富差距、对特权现象、对各种不守规矩行为积攒的不满,一股脑全发泄到她一个人身上。网络平台呢,最喜欢这种冲突感拉满的内容,算法一推,流量哗哗地来,我们每个人骂得越起劲,平台就赚得越多。我们以为自己在伸张正义,其实可能只是在为平台的日活数据添砖加瓦。
说白了,我感觉这位女车主更像是一个“替罪羊”。她固然有错,错得离谱,但她也恰好引爆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那个学校门口日复一日的拥堵和混乱。当地人早就怨声载道了,她的出现,只是把这个脓包彻底捅破了,让所有人积压已久的情绪找到了一个宣泄口。大家需要的不是一个解决方案,而是一个可以被尽情唾骂的坏人。她付出的代价,远远不止那张罚单,而是被曝光后的社会性死亡,这是一种不成文却异常沉重的惩罚。
我判断啊,这阵风过去之后,一切还会照旧。交警可能会在那个路口多巡逻一阵子,等热度下去了,该堵还是会堵。过不了多久,又会有下一个“奔驰女”或者“宝马男”出现,再次点燃我们的怒火,让我们重复一遍今天的故事。我们沉浸在对个体的道德审判里,一次又一次,却始终不愿去触碰那个更深层、更难解决的系统性问题。或许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不是怎么处罚这个车主,而是我们为什么总是需要这样一个“公敌”,来完成一次又一次廉价的情绪宣泄。
来源:大气书签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