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似电击,放人如挂画!天下武功归一,由武入道是正途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5 09:21 1

摘要: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正文

咱们习武人常说,武术之道,压根儿就离不开 “一进一出”。

甭管什么拳种,招式多花哨、动作多怪异,真到了临敌相搏的时候,管用的就两类:

要么朝对方冲上去,要么顺着对方的劲撤回来。

就这一进一出之间,咱们要做的,就是改了他的力 —— 要么减他的劲,要么变他的方向,最终破了他的重心,让他没力气跟你抗衡。

要么让他直接栽倒,要么趁势给他一记重击。

这可不是我瞎掰,老辈传下来的拳谱里早写了:

“不招不架,就是一下”—— 哪用得着跟他来回拆招?抓住机会,一下就解决问题。

有人说太极走圆、形意走直,像是两码事。

可咱们练到骨子里就懂:

太极是圆里头藏着直劲,形意是直劲里裹着圆活,刨去那些花架子枝叶,骨子里的根髓其实是一个样。这么说吧,天下武功看着不一样,什么一百二十九种拳种,说白了就是一百二十九种 “表象”,追的目的都没差 —— 要么制敌,要么修己。

别被那些漂亮招式晃了眼,那都是 “衣服”,内核从来没变过。

一提武术,外人总先想到健身、打拳,可这俩都算不上真境界。往上走,还有个 “道” 在那儿。日本讲 “武道”,其实这说法本就源自咱们华夏老传统。

你看《史记》里说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连孔圣人都要寻道,这跟咱们习武有啥关系?太有关系了 —— 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规矩,是能说清生命、讲透时空的钥匙。老辈里能悟道的人少得像天上的星星,可一旦参透了阴阳、越过了时空,那就是大觉悟者,比如佛祖、老子。

谁不想悟道啊?人生就这么几十年,稀里糊涂过着多可惜。所以才有 “八万四千法门” 能通到道上去,而武术,偏偏是这些法门里拔尖的。

为啥?别的法门多是从心里找,咱们习武人不一样 —— 先练身子。

人身就是个小宇宙,跟天地这个大宇宙既不搭界又连着气,咱们通过练拳摸透自己的身子,再拿身子去对照天地,慢慢就能跟天地通上劲,这就是 “由武入道”,也就是老辈说的 “武道相通”。

想通这个理,就得先修身子。

平日里一板一眼地盘拳、扎桩,各种基本功一天都不能懈怠 —— 功夫是攒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等练到 “四如境界”,也就是 “身如铅灌”(身子沉得像灌了铅,别人推不动)、“体整如铸”(全身像铸在一起,没半点松散)、“肌肉如一”(浑身肌肉能一起使劲,不脱节)、“毛发如戟”(浑身透着劲,连头发丝都带着刚气),这才算有了根基。

到了这步,“周身无点不弹簧” 的功力就差不多有了 —— 什么 “整体力”“浑圆力”“弹抖力”“穿透力”,其实都是一回事。

这时候再去技击,“打人似电击”(一拳打出去,对方像被电着似的瞬间瘫软)、“放人如挂画”(把人扔出去,他能直直地贴在那儿,没多余动作),真不是吹牛。

这时候恭喜你,功夫算上身了 —— 对付个毛贼,那真是绰绰有余。可你也别飘,功夫上身就像手里有了步枪,厉害是厉害,但得会用啊!就像段誉有六脉神剑,可他不会使,关键时候要么打不出来,要么乱打误伤,这不白瞎?

所以还得接着练:

练 “上虚下实”(上半身松活,下半身稳如桩),练步法不乱、进退都有准头,不管怎么动,重心都不能丢。

临战时,他来硬的咱就用软的卸劲,他露空当咱就往实里打,始终守着 “中”(自己的中线,不偏不倚),不丢根本。

说到底,跟人动手,第一步得破他的 “门”—— 就是他的前沿防御,也就是手和腿。

老辈说 “七拳”(头、肩、肘、手、胯、膝、足),可真打起来,能控住他的手和腿,基本就能拿捏他的重心,再趁机打他的 “大本营”(躯干、要害),要么重创,要么制住。

但有个前提:你得能控住他。要是控不住,光自己瞎使劲,那就是一厢情愿,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俩人都吃亏。

可控人哪那么容易?俩人对打,谁都想控对方,没人会跟你配合。

这时候就需要 “听劲” 的功夫 —— 这可是习武的关键本事。

能听劲,就能随时摸透他的力:多大劲、往哪使、想干嘛。就像你摸清了他的军事部署和战术计划,怎么赢还用说吗?

那怎么练听劲?先摸透自己。

咱们练拳,一半目的是搞懂自己的身子:骨头怎么长、劲怎么发、什么时候该松、什么时候该紧。摸透了自己,才能看懂对方 —— 他伸过来一只手、踢过来一条腿,你能从那点劲里摸出他的虚实,才能做到后发先至、避实击虚、引进落空,最后达到 “不变应万变、无法为法” 的境界。

这不就是兵法里说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吗?有人问,说武术怎么扯到兵法了?其实俩事儿本就一样:武术是一个人的 “战争”,兵法是一群人的 “武术”。不光是这俩,所有学问到了根上都通 —— 通的那个东西,就是 “道”。

孙禄堂先生说 “技击,末技耳”,这话真没掺假。孔子也说 “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 技击就是 “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本事;道是无形的,不用刻意做什么就能合于规律。跟道比起来,技击算得了什么?

可就算是 “末技”,想练好也不容易。

要是连技击都练不成,那先好好健身,把身子练结实了,也算是没白跟武术打交道。

核心要点提炼武功本质:一进一出,破重制敌
武术的核心是 “一进一出”,通过改变对方的力量大小与方向、破坏其重心,实现制敌(倒地或重创),核心原理是 “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无多余花哨招式。拳种共性:表象不同,根髓归一
太极、形意等 129 种拳种,只是 “表象” 差异(如圆与直的招式形态),核心追求(制敌、修己)完全一致,本质是 “去枝叶见根髓”。武术层次:由技入道,武道相通
武术不止是健身、技击(“形而下之器”),更高层次是 “道”:通过练身(了解 “小宇宙”)对照天地(“大宇宙”),实现 “由武入道”,这与孔子寻道、悟道的追求同源。功力进阶:四如境界为基,周身弹簧力为用
需通过长期盘拳、站桩积累功夫,达到 “身如铅灌、体整如铸、肌肉如一、毛发如戟” 的四如境界,才能拥有 “整体力、穿透力” 等,实现 “打人似电击,放人如挂画”。技击关键:听劲为先,知己知彼
控敌的核心是 “听劲”—— 通过摸透自身(发力与放松),感知对方的力与意图,进而做到后发先至、避实击虚;这与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相通,本质是 “个体战争” 与 “群体战争” 的共理。技与道的关系:技为末,道为本
技击是 “末技”,道是 “根本”;若难以成技,可先以武术健身,但若想登堂入室,需以技为梯,向 “道” 靠拢。关键关隘释义一进一出
习武人对武术核心逻辑的总结:“进” 是主动进击、施加力量,“出” 是顺势撤退、卸力或引导对方力量,二者结合可改变对方力的状态,是破重心、制敌的基础。不招不架,就是一下
老拳谱的实战理念:不与对方来回拆招(“不招不架”),而是抓住对方破绽,以简洁、刚猛的一击制敌(“就是一下”),体现武术 “重实效、轻花哨” 的本质。四如境界
习武人功力进阶的关键节点,是 “周身无点不弹簧” 的前提:身如铅灌:身体沉实,根基稳固,抗推性强;体整如铸:全身协调统一,无松散之处,发力能贯全身;肌肉如一:肌肉可同步松紧,避免局部僵硬,发力连贯;毛发如戟:周身透着刚劲,精神集中,气场逼人。周身无点不弹簧
形容习武人达到一定境界后,全身各部位都能像弹簧一样:既能蓄力(如弹簧压缩),又能瞬间发力(如弹簧弹开),是 “整体力、弹抖力、穿透力” 的综合体现。听劲
习武人感知对方力量的核心功夫:通过自身与对方的接触(如手、腿的触碰),精准判断对方力的大小、方向、意图,是 “后发先至、引进落空” 的前提,也是控敌的关键。由武入道
武术的高阶追求:以 “练身” 为起点,通过了解自身 “小宇宙” 的运行规律,对照天地 “大宇宙” 的法则,最终领悟 “道”(万物根本规律),实现 “武道相通”。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
孔子的哲学理念,被习武人用来区分 “技” 与 “道”:“器”(技击)是具体、可见的实战本事,“道” 是无形、抽象的根本规律;前者是后者的体现,后者是前者的归宿。

来源:京门武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