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晴空, 陈治君, 王殿常, 等. 三峡库区悬沙颗粒磷的粒径变化和滞留特征[J].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2025, 56(1): 181-192. DOI: 10. 13928/ j. cnki. wrahe. 2025. 01. 015
三峡大坝“锁”住磷,泥沙藏玄机——颗粒磷在三峡库区的命运之旅
原文请参考:
陈晴空, 陈治君, 王殿常, 等. 三峡库区悬沙颗粒磷的粒径变化和滞留特征[J].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2025, 56(1): 181-192. DOI: 10. 13928/ j. cnki. wrahe. 2025. 01. 015
CHEN Qingkong, CHEN Zhijun, WANG Dianchang, et al. Particle size variation and reten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hosphorus in suspended sediment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J].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2025, 56(1): 181-192. DOI: 10. 13928/j. cnki. wrahe. 2025. 01. 015
三峡大坝的建成改变了长江的水文条件,对水体中的悬沙及其携带的污染物产生了深远影响。磷作为水体中的重要营养元素,其在水体中的分布、迁移和转化过程备受关注。颗粒磷是磷的重要存在形式,主要吸附在悬沙颗粒上。悬沙粒径是影响颗粒磷迁移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三峡库区悬沙颗粒磷的粒径变化和滞留特征,对于评估三峡工程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制定合理的磷污染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于2021年在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和支流嘉陵江、乌江的8个水文断面,逐月开展了悬沙粒径级配分析和各粒径段悬沙含磷量(PP')的监测。监测内容包括:
1. 悬沙粒径级配分析: 使用相关仪器分析不同断面悬沙的粒径分布,确定不同粒径段的比例。
2. 悬沙含磷量(PP')的测定: 测定不同粒径段悬沙的含磷量,分析其在不同粒径段的分布特征。
3. 水文参数监测: 收集各断面的输沙率、流量、流速等水文参数,以及总磷(TP)、溶解态磷(DP)、颗粒磷(PP)的浓度数据。
通过上述监测,研究人员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库区悬沙粒度特征和含磷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了库区中主导颗粒磷输移的主要悬沙成分,估算了库区对不同悬沙成分的拦截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
1. 悬沙粒径特征: 三峡库区悬沙以粒径小于0.062 mm的细颗粒为主,从上游到下游有细化的趋势。
2. 颗粒磷的主要载体:粉砂是库区颗粒磷的主要载体,粉砂通量最大可占全年粒径小于0.062 mm悬沙通量的77%,粉砂颗粒磷通量最大可占全年粒径小于0.062 mm悬沙颗粒磷通量的82%。
3. 含磷量时空变化: 非汛期库区长江干流各粒径段的悬沙平均含磷量大于汛期,且粒径越小PP'值越大,但汛期却是0.002
4. 磷的存在形式: 库区水体中的磷在非汛期以DP(溶解态磷)为主,汛期以PP(颗粒磷)为主。
5. 颗粒磷的滞留: 全年都有悬沙和PP滞留,尤以汛期为主,汛期悬沙和颗粒磷滞留量分别约占全年滞留量的94.5%和97.1%。粉砂颗粒磷在库区的滞留率>80%,黏粒颗粒磷的滞留率>60%。
本研究通过结合悬沙粒径级配与土壤测磷的监测方法,明确了库区不同粒径悬沙的含磷量,为库区磷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参考。研究发现,库区悬沙成分占比对颗粒磷输移的影响大于悬沙粒径。悬沙成分占比越大,对颗粒磷输移的影响越大。因此,长江上游控磷更应侧重对悬沙成分占比方面的控制。
三峡大坝的修建改变了长江水文条件,颗粒磷在库区的滞留,可能导致库区水体中磷的分布和转化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不同水文情势下,库区颗粒磷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不同悬沙成分对磷的吸附、释放和迁移的影响。此外,还可以结合水动力学模型和生态模型,对三峡库区磷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综合评估,为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全面的科学依据。
希望这份简要介绍能够清晰地呈现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并激发大家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创刊于1959年,是水利部主管的、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水利水电行业综合性技术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数据库收录期刊、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web)数据库收录。2020年《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并且申报中英文期刊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从2021年1月起,可以接收全英文稿件。
来源:水利水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