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五点,当城市还在沉睡,李大哥已经走在田埂上。他弯腰抓起一把黑土,轻轻捻开,嘴角泛起笑意:“墒情正好。”这种与土地之间的默契,是他在城市写字楼里永远找不到的归属感。然而,这样一个滋养着十四亿人饭碗的职业,为何会被一些人质疑“丢人”
清晨五点,当城市还在沉睡,李大哥已经走在田埂上。他弯腰抓起一把黑土,轻轻捻开,嘴角泛起笑意:“墒情正好。”这种与土地之间的默契,是他在城市写字楼里永远找不到的归属感。然而,这样一个滋养着十四亿人饭碗的职业,为何会被一些人质疑“丢人”
当我们端起一碗白饭,品尝着清炒时蔬,可曾想过这些食物从何而来?中华五千年文明,本质上是一部农业文明史。从神农氏教民稼穑到大禹治水,从《齐民要术》到《农政全书》,我们的祖先始终将农业视为社稷之本。
古代社会“士农工商”的排序中,农民地位仅次于官员。历代明君都知道“仓廪实而知礼节”,农业繁荣直接关系国家稳定。李白笔下“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的劳作场景,杜甫诗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丰收画卷,记录着的正是这个民族最根本的生产活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开始蔓延:坐办公室的比下田的高贵,敲键盘的比握锄头的优越。这种观念背后,是农业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现实,也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带来的认知错位。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职业尊严从来不应该由收入高低或工作环境来决定。一个社会的健康运转,既需要科学家、企业家,也需要农民、环卫工。正如一台精密的机器,缺少任何一个零件都无法正常运转。
如果你还认为农业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简单劳动,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当代农业早已进入科技驱动的新阶段。
在黑龙江垦区,大型农机装备北斗导航系统,可以实现厘米级精度的自动耕作;在山东寿光,农民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控制智能温室里的温湿度;在江南水乡,无人机巡田、多光谱分析等新技术已成为种田标配。这些新农人不仅是劳动者,更是技术应用者、经营管理者和市场开拓者。
王阿姨是北京郊区的草莓种植户,她的女儿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一起经营家庭农场。“很多人说我白培养了女儿,但我俩去年通过直播卖草莓,收入比很多白领都高。”王阿姨骄傲地说,“最关键的是,我们创造了自己的品牌,看着乡亲们因为我们而增加了工作机会,这种成就感是别的事情给不了的。”
农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收入上,更体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土地从不会欺骗人,这份踏实与确定性,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社会应该摒弃以职业划分贵贱的陈旧观念,转而用更多元的尺度衡量人生价值:是否创造真实价值?是否获得内心充实?是否对社会有所贡献?
袁隆平一生扎根田地,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农民院士”朱有勇扎根贫困山区,用科技成果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全国无数新农人通过智慧农业创新,既实现了个人价值,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他们用行动证明:在田野上同样可以书写精彩人生。
当我们再次追问“当农民丢人吗”这个问题时,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任何一个用自己的汗水滋养他人、奉献社会的工作都值得尊重。那些在土地上耕耘的人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物质食粮,更守护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根脉。
下次当你品尝香喷喷的米饭时,请记得向那些在田野上劳作的身影致敬。他们不是“丢人”的一群,而是这个时代最值得尊敬的基石建造者。在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每一份诚实的劳动都闪耀着尊严的光芒。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