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块0.6平方米的墓穴售价高达45.78万元,折合每平方米76万元——这曾是福寿园旗下上海松鹤园在2023年开售的“天价墓地”,远超同期上海豪宅价格。 然而短短一年后,这个被称为“殡葬茅台”的行业巨头却交出了上市以来的首份亏损报告。
一块0.6平方米的墓穴售价高达45.78万元,折合每平方米76万元——这曾是福寿园旗下上海松鹤园在2023年开售的“天价墓地”,远超同期上海豪宅价格。 然而短短一年后,这个被称为“殡葬茅台”的行业巨头却交出了上市以来的首份亏损报告。
近日,殡葬业龙头福寿园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显示上半年实现营收约6.11亿元,同比下降44.5%;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额高达2.61亿元。这是福寿园自2013年港股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引发市场哗然。
曾经被视为“永恒赛道”的殡葬行业,为何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意外遇冷?天价墓地的时代真的要结束了吗?
福寿园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最早进入殡葬服务的民营企业之一。从上海起步,其业务已扩展至全国40多个城市,主要面向中高端客户群体。
凭借特殊行业的壁垒和老龄化趋势,福寿园长期保持着惊人的盈利能力。2010年至2023年,公司营收从3.5亿元一路攀升至26.28亿元,利润翻数倍,最高时达到近8亿元。
然而这份最新的财报却显示,福寿园的经营性墓穴平均售价从2024年的12.12万元骤降至6.3万元,几乎腰斩。尽管墓穴销售量仅比去年同期减少451个,但总收入却缩水了约4亿元,降幅达到51%。
福寿园在公告中解释,为适应不同地区的经济环境、消费行为和竞争格局,公司不得不下调产品均价。但这背后,与地方政策的密集出台有着密切关系。
以上海为例,民政部门近年来积极推行墓穴小型化,倡导海葬、草坪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葬式,要求公墓丰富葬式品种、降低价格水平。今年2月,上海发布《殡葬服务项目清单》,明确提出对价格进行规范和引导。
有市场消息称,上海地区墓穴销售在今年遭政策限价,单个墓穴价格上限被锁定为16万元。这与2016年时上海高档墓地均价逼近29万元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经济环境的变化正在重塑消费者的殡葬消费观念。周之远在西南地区一家福寿园做了10年墓园销售,过去两年,他明显感觉到客户态度的转变。
“以前的客户都觉得,买墓地是必须的,并愿意承担高价,但如今不少人倾向于观望。”他在推荐高端墓位时,听到最多的回应是“钱不好挣,能办丧事就行了,不用追求太高档的墓地”。
重庆灵安陵园营销总监关万芬补充道,在重庆,超过30万元的墓位就算高端。2021年,他所在公司此类墓位销售额还能占整体营收十分之一,如今降到了大约五十分之一。
关万芬注意到,在重庆,骨灰寄存量近年来明显上升。过去客户都会选择“热葬”,即在逝者去世三天内办完丧事并定下墓位。
但现在不少客户会选择先把骨灰寄存起来,一年寄存费用只需要不到300元,逝者安葬的周期被无限延长。
“2020年之前,当地骨灰堂有8000个存放格位,却一直没满;2020年以后,新建了15000个格位,却依然供不应求。”关万芬表示。
与“天价墓地”的争议不断相反,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的生态安葬逐渐进入人们视野,从“可选项”变成“优选项”。
海葬、花坛葬、树葬等现代文明生态安葬,正逐渐被大众所接受。2023年3月,“广州报名骨灰撒海市民逐年增加”这一话题曾冲上热搜。
广州市每年报名参加骨灰撒海活动的市民均超过3500人,预约报名数量逐年增多。一位网友的热评代表了这种观念变化:“尘归尘,土归土,我的理想型”。
福寿园的困境并非个例。2025年上半年,多家殡葬企业营收下滑甚至亏损。
总部位于南京的万桐园,同样面向中高端客户群体,其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收益仅1106万元,同比下降54%,由盈利转为亏损。安贤园、中国生命集团等公司也在半年报中提示殡葬收入承压。
不过也有一些企业逆势增长。福成股份子公司三河灵山宝塔陵园有限公司上半年营收7070.66万元,同比增长42%;实现净利润2820.0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4%。这种分化表明,殡葬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墓地行业的暴利模式,根基已经被动摇,依赖土地稀缺性来获取高额利润的“类房地产”模式已经能够看到尽头。
殡葬业“卖地”的时代就要落幕,从业者们已经在思考下一步棋。数字化似乎成了一棵救命稻草。云端纪念馆、直播追思甚至AI生成逝者影像等线上数字服务层出不穷。
另一条更受青睐的自救方式是转向逐渐热门的“人文需求”。生前契约和人文纪念空间涌现,目标是提前锁定客户,并通过安宁疗护、生命教育等软性服务来提升附加值。
但转型之路挑战重重。过去,一单墓地销售就有十几万收入,但数字化产品可能一单仅有几百上千元,盈利能力的超级鸿沟意味着企业需要服务成百上千个线上客户,才能弥补失去一个墓地客户的亏空。
据民政部数据,中国每年死亡人数约1000万,并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
与此同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3.1亿,预计到2035年左右将突破4亿,中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然而与这种“需求只增不减”的预期相反,殡葬行业正经历寒冬。这背后不仅是政策调控的力量,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观念革命: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体面”的定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相比于一场给活人看的盛大葬礼,与逝者真诚、安静的告别更为重要。
从每平方米20万元的天价墓穴到价格腰斩,从传统土葬到生态安葬的兴起,中国殡葬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
来源:光年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