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今日刊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版⑬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5 11:40 1

摘要:昔日的山旮旯,如今成了受追捧的网红度假地。蝶变背后,是兴安县近年来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纽带,整合政策、金融、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的创新实践。

美丽瑶寨绽放美丽经济

在桂林市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各村寨都有“果冻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韦颖琛/摄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何明华 通讯员 韦颖琛 杨兰桂

“7月至8月,客房天天满客,提前半个月都未必能订上。”桂林市兴安县华江瑶族乡一家高端民宿负责人对记者说,尽管房价不低,依旧是一房难求。

走进华江,猫儿山翠竹摇曳、溪水潺潺,一栋栋风格别致的民宿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让这个深藏于桂北山区的瑶族乡焕发出勃勃生机。

昔日的山旮旯,如今成了受追捧的网红度假地。蝶变背后,是兴安县近年来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纽带,整合政策、金融、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的创新实践。

1 畅通山路,深闺美景引客来

踏入猫儿山漓江源大峡谷,清凉之感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一个个游客尽情享受“窝囊漂”,在平缓河道上躺平,随波逐流而下。

“躺在粼粼水波上,头顶蓝天白云,整个人都治愈了。”游客张先生说。

今年暑期,“窝囊漂”成为游客们竞相体验的热门项目,猫儿山景区接待量较去年同期增长70%。

华江位于猫儿山南麓,壮、汉、瑶、苗等多民族同胞在此和谐共居,总人口1.82万人。在猫儿山景区、老山界龙潭江景区的带动下,华江全乡游客接待量和营业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乡村旅游热度持续攀升。

作为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猫儿山滋养了华江众多村寨。但长期以来,崎岖狭窄的山路,让许多游客望而却步。

为此,兴安县统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大力推进道路、环保、通信等领域的建设工作。今年元旦,投资3亿元、长8.1公里的华江旅游公路(一期)正式通车。目前,华江旅游公路(二期)已纳入规划,通信等设施正持续完善。

“以前客人下高速后还要开1个多小时山路,现在走旅游公路20多分钟就能到村,游客明显多了。”紧邻猫儿山景区的“潺与蝉”民宿主理人蒋涛告诉记者,他经营的民宿有9间客房,暑期入住率100%。

“交通便利了,猫儿山的索道也开始建设,未来更加可期。”蒋涛信心满满。

2 政策赋能,民宿产业迈新局

“5年前开农家乐时,客人吃完饭就走,根本留不住人。现在我们做高端民宿,房价涨到800元至1600元一间,还是客源不断。”位于同仁村的“有树”是华江首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中高端民宿,主理人廖杨新见证了华江民宿业的转型升级。

大学毕业后,廖杨新返乡与父母共同经营农家乐,发现传统农家乐模式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于是,他赴浙江莫干山考察学习,将农家乐升级为集住宿、餐饮、泡汤泉、瑶浴等服务为一体的精品民宿,不仅留住了游客,还积累了“第一桶金”。

“有树”民宿的成功,带动了更多投资者加入。曾从事竹木加工业的杨军、涂小燕夫妇到江苏的民宿学校学习后,在竹林寨建起“溪溪相遇”民宿,12间客房价格均在千元以上,今年“五一”开业以来生意火爆,暑期入住率超95%。

从零散化、低端化到集群化、精品化,华江民宿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与金融的支撑。为破解民宿发展的资金、土地瓶颈,当地打出政策组合拳:通过宅基地改革试点等举措盘活闲置农房,大力支持村民开办民宿;金融机构推出创新产品“民宿贷”,为酒店、民宿及旅游项目经营者提供最高500万元的贷款。

清风拂过“醉枫民宿”的院落,老板唐爱明为游客办好入住手续后,笑意舒展。

“多亏了‘民宿贷’,无抵押,资金一周就到账,支持力度很大。”2023年,返乡创业的唐爱明通过“民宿贷”,无抵押获得近100万元贷款。今年6月,他经营的“醉枫民宿”,开业即迎来火热的暑期市场。

截至今年8月底,广西兴安农村合作银行华江支行已向100户民宿及餐饮业经营者提供贷款,贷款余额3000万元。目前,华江已有民宿和农家乐100余家,其中中高端民宿30多家,涵盖了中式美学、现代简约、亲子度假等多元风格。

3 守住青山,各族群众享红利

山脚下的“茶也客栈”,陈峰坐在茶桌前,缓缓冲泡六垌茶。不一会儿,热气氤氲,茶香四溢。她开办的“茶也客栈”,每年都会吸引众多茶文化爱好者前来采茶制茶。

“茶叶品质与生态息息相关,保护好六垌茶这个品牌,就必须守护好这片山水。”兴安县六垌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峰说。

六垌茶是华江特有野生茶树品种,生长于猫儿山及周边区域海拔300米至1200米的竹林间,茶香纯正、汤色明亮。陈峰自幼习茶,2016年返乡创业,重振制茶这门老手艺。在她的带动下,当地茶农户均年增收5000元至3万元。

“绿水青山已成为华江各族群众的‘幸福靠山’,以此打造美丽经济。”华江瑶族乡乡长李萍介绍,当地将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定期组织开展巡河、巡山、垃圾清理及环保宣传工作,细化保洁分工、垃圾处理、野生动物和植物保护等规定,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守护生态环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让华江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以往外出务工的各族青壮年如今纷纷返乡,有的在景区或民宿就业,从事客房服务、厨师、后勤等工作;有的通过供应农产品、制作手工艺品等实现增收。

华江乡村旅游发展实践,是广西推进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缩影。2021年以来,我区以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和美村寨建设。华江的潘家寨、垌子坪寨、凤凰寨被列入试点打造,每寨获300万元至500万元资金支持,培育“华江九寨”品牌。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偏远山区,到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华江通过创新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成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一个生动注脚。

据悉,我区共遴选四批59个村寨作为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自治区民宗委等部门每年将30%以上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用于民族村寨建设。目前已累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17亿元,带动其他财政及社会资金超100亿元,通过旅游促进就业增收,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9月6日,2025年“八桂巧娘”非遗技艺提升赋能活动(贺州瑶绣技艺公益培训班)在贺州市八步区举办,吸引50余对亲子家庭沉浸式学习体验非遗瑶绣技艺。 黎豪图/摄

交往交流交融

本报讯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何明华 通讯员马彩英)“石榴籽一家亲”2025年广西—内蒙古少年儿童手拉手交流实践活动日前在呼和浩特市开展。活动由共青团广西区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宗委与共青团内蒙古区委共同举办,来自八桂大地和北疆草原的60余名少先队员欢聚一堂。

广西少先队总辅导员李朝溧以“故事”为钥匙,从丝绸之路的历史片段讲起,细数昭君出塞、瓦氏夫人抗倭等广为流传的民族团结故事,为桂蒙两地的少先队员们打开了一幅纵贯古今的民族交往画卷。

内蒙古红领巾艺术团带来的舞蹈《我的草原》,以奔放的舞步和悠扬的牧歌,展现了北疆少年对家乡的深情礼赞;广西风情舞蹈《广西尼的呀》,通过灵动的舞姿,将青山绿水、民族民俗融入其中,传递出美好相聚的真挚情感。舞台剧《遇“箭”未来》,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剧情,生动演绎了新时代少先队员对航天梦想的追求与传承。

在民族团结手工课上,桂蒙两地少先队员结为对子,一同制作“那莲赛巧节”的传统手工艺品——线角香包,在一针一线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于协作中促进青少年间的深入交流与情感融合。

本报讯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江宏坤 通讯员覃乐维)“‘石榴籽调解室’工作人员说得在理,我们心服口服。”9月8日,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村民向先生与记者讲起相邻两村的一场纠纷调解过程。

此前,大寺镇两相邻村落因历史遗留土地权属问题发生冲突,双方各执一词,情绪激动。在钦州市公安局大寺派出所的“石榴籽调解室”里,民警和调解员以乡音俚语,帮助双方准确理解政策法规,厘清土地沿革与法律责任,回顾长期互帮互助的邻里情谊。两村村民在“石榴籽调解室”握手言和,为这起长达40年的矛盾纠纷画上句号。

壮、汉、瑶、苗、侗等23个民族同胞在大寺镇世代共居。今年3月,大寺派出所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地化常态化实效化,打造“石榴籽调解室”,整合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法庭、妇联等多方力量,组建专职调解员队伍,构建覆盖全镇19个村(社区)、9.6万人的联动调解网络。

“三到位、五心”工作法,成为调解工作的核心支撑。“三到位”即宣法到位、讲理到位、感情到位,确保调解依法依规、尊重习俗、引起情感共鸣;“五心”服务即耐心倾听、公心评判、诚心疏导、暖心帮扶、恒心回访,营造信任、权威、温情的调解氛围。

语言是情感的纽带,更是信任的桥梁。“石榴籽调解室”根据辖区方言分布和群众需求,组建专业化调解队伍:教导员罗福海精通桂柳话,重点对接中老年群体;民警王富民擅长客家话,聚焦客家人聚居区;民警裴绍利熟悉钦州沿海方言,专门负责沿海片区诉求处理。

大寺派出所建立“纠纷预警—联合调解—跟踪服务”全链条工作机制,对摸排发现的纠纷迅速进行联动调解,坚持回访跟踪,防止矛盾反弹。今年3月以来,“石榴籽调解室”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58起,调解成功率达97.8%。

本报讯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何明华 通讯员黄誉琦)近日,由自治区民宗委主办、贺州市民宗委承办的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实践活动(第六期)在贺州举办,来自柳州、桂林、梧州等地的基层工作者参加。

活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乡村振兴等工作开展经验交流。基层工作者们实地参观了平桂区西湾街道文华社区、平桂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共广西省工委历史博物馆、平桂区鹅塘镇槽碓村、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等地,开展跨境电商实体操作讲座;同时邀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姜晚英作经验交流。

槽碓村深入挖掘保持完好的生态资源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打造“秀美槽碓 幸福瑶家”乡村旅游点。阳朔县杨堤乡党委委员黄桉鲆表示:“杨堤乡将探索‘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打造多民族文化体验线路,让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增进认同,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村第一书记林喆表示,跨境电商专家的理论授课与实操指导,让人对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有了深刻认识,福溪村将组建直播团队,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探索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江宏坤 通讯员 莫江泉

9月9日,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与贵州黎平县龙额镇交界的富禄村登晒屯,村民们围坐在鼓楼里拉家常。登晒屯现有居民264户1128人,其中231户是贵州籍,33户为广西籍。

“亲戚朋友间的人情往来负担少了,关系却更加和谐紧密了。”村民杨稳告诉记者,“多亏了村里开展移风易俗,修订村规民约。”

“过去,办喜事比排场、拼礼金;办白事程序烦琐、费时费力。”富禄村村委会副主任石志祥介绍,现在变化很大了,办喜事简约温馨,办白事也不再大操大办。

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富禄村为破解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难题,跳出“一刀切”的传统模式,从机制建设入手,以登晒屯为试点,创新成立登晒联合红白喜理事会。

这个由黔桂两省(区)村民代表、村干部共同组成的议事组织,既熟悉两地风俗习惯,又能公平公正开展监督,成为移风易俗的主心骨。

理事会成立以来,通过入户宣传、集中宣讲等形式,将《红白事操办规定》中的宴席标准、礼金数额等细节讲清讲透,让村民做到“办事有标尺、心中有底线”。

富禄村村规民约规定,红事需提前5天、白事发生当天向理事会报备,宴席规模、菜品数量、礼金标准等信息必须如实说明。报备后,理事会成员持续跟进,从流程协调到开销监督全程参与,及时劝阻超标准操办行为。

此前,有村民计划举办30桌婚宴,理事会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沟通,结合对方家庭实际情况分析利弊,村民最终将宴席缩减至15桌。

为让村规民约更好落地生根,富禄村畅通民主监督渠道,鼓励村民对违规操办行为大胆“说不”,建立起“报备—监督—记录—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村里还定期公示红白事操办情况,接受群众监督,让每笔开支都晒在“阳光下”。

“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以来,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实实在在让大家觉得生活更踏实、更幸福。”石志祥说,“纸上规定”已逐渐变成村民刻在心里的好习惯。

全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现场推进会召开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佘鸿雁 实习生 彭晓敏

教室里,师生运用AI技术为民族趣味运动会设计会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一名壮族群众正在咨询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事宜;在高新技术企业,“石榴籽之家”搭建员工交流的小天地……9月4日,全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现场推进会在南宁召开,与会人员走进南宁市的学校、社区、农村和企业等示范点,参观、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

校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设计了一枚圆形徽章,背景图案是壮锦,上面挂着两个绣球……”在南宁市体强路小学,六年级的黄韦鑫同学兴奋地向大家展示他用豆包AI智能软件设计的民族趣味运动会徽章。

南宁市体强路小学少数民族师生占比达47%。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学校工作全过程,转化为融入课堂实践与课间活动的生动体验,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民族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

除了学校开设的民族特色课,“龙球”大课间操也很受欢迎。“每天下午4时,是我们‘龙球’训练队的专属时间。”训练队教练马议宇介绍,为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校制定了分层训练方案:低年级学生通过观看舞龙纪录片,熟悉简单的摆尾动作;高年级学生则专注于单侧绕龙、游龙穿梭等高难度动作训练。

社区多彩活动织就同心圆

南宁市邕宁区龙象社区是邕宁区首个大规模征地拆迁安置社区。辖区居住有壮、汉、瑶、苗等多民族同胞,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

“平时我们一起唱山歌、跳民族舞。过节时,还自发举办美食节,坐在一起吃生榨米粉和彩色糯米饭。”在南宁龙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前来咨询养老保险业务的壮族居民孙梅英一说起社区活动,脸上便洋溢着笑容。

龙象社区聚焦辖区征拆人口占比大、流动人口多、民族构成多元的特点,创新打造了“我家在龙象,互嵌促同心”社区民族工作品牌,构建起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互嵌的新型社区生态。

近年来,该社区先后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120多场,居民协商议事、矛盾纠纷调解等涉及各民族居民的服务活动226次,帮扶困难居民1457人次,营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民族大团结良好氛围。

“石榴籽”凝聚发展向心力

9月的阳光下,南宁市那马镇坛板坡的一处蔬菜生产基地大棚里,高辣度的工业辣椒长势喜人。

坛板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落。村里引进7家农业龙头企业,建成500多亩现代化设施大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3万元,各族群众年人均纯收入10年间从3800元增长至23160元。

广西华芯振邦半导体有限公司有一间“石榴籽之家”,设有茶水区、书籍阅读区等,供员工工作之余休闲、交流。该公司副总经理熊薇介绍,公司通过开展中华文化分享、民族团结主题活动等,促进各族员工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在企业落地生根。

该公司还积极融入和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南宁打造面向东盟的半导体产业链集群,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自2023年4月投产以来,企业已累计实现产值10亿元,以实际行动助力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建设。

来源:广西民宗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