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智力资源正成为赋能乡村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以人才振兴为抓手,组织广大教师奔赴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开展组团式对口帮扶工作,让高校的
编者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智力资源正成为赋能乡村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以人才振兴为抓手,组织广大教师奔赴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开展组团式对口帮扶工作,让高校的“含智量”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含金量”。
在贵州黔东南州镇远县报京乡,侗族与苗族世代聚居,悠扬的芦笙乐舞曾是每一个佳节的标配,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记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专业指导缺失、传播渠道狭窄,让新生代对芦笙技艺日渐生疏,制作芦笙的苦竹资源也未能得到有效开发,民族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陷入双重困境。
2023年5月,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杨昌杰主动响应学校号召,奔赴镇远县报京乡报友村开启驻村帮扶工作。彼时,前任驻村队员潘小红已在当地为芦笙文化传承打下坚实基础,杨昌杰以此为起点,跳出传统传承局限,探索出独具特色的“3+4”报京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让沉睡的传统芦笙文化重焕生机,更让漫山遍野的苦竹林变成了村民手中增收致富的“绿色财富”。
杨昌杰参加镇远古城第二届“花语节”活动进行报京芦笙文艺表演。龚巧巧摄
跨界融合:打造非遗传承的“报京模式”
“刚来驻村时,我经常思考两个问题:如何帮助村民增收,如何利用专业优势继续推动芦笙文化传承?”杨昌杰的回忆,道出了驻村工作的核心目标。带着这两个问题,他走遍报京乡的村村寨寨,深入农户家中走访调研,最终发现了当地的“双重宝藏”——悠久的芦笙文化与丰富的苦竹资源。
为将“宝藏”转化为发展优势,杨昌杰创新性提出“3+4”联动发展思路:以“三步走策略”(传承保护技艺→改良创新产品→打通产业销路)为实践路径,以“四维联动”机制(高校+政府+企业+村民)为支撑保障,构建起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报京模式”。
杨昌杰与师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莫厌学一起给报京乡村民培训。田榆鋆摄
在传承环节,杨昌杰系统性开展非遗人才培养。2024年8月,他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莫厌学赴报京乡开展首期芦笙制作技艺培训,29名学员参与;2025年1月,组织35名学员参加芦笙乐舞培训。更关键的是,2025年4月,他推动《报京芦笙制作技艺》和《报京芦笙乐舞》成功获批镇远县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培育村民周海明、邰光海分别获镇远县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两年来,培育报京乡村振兴文艺人才共100名,为芦笙文化传承奠定了人才基础。
“爱在天地区间·国乐公益行”走进报京中心小学,与贵州茅台公益基金会、上海浩泽贸易有限公司、上海民族乐团各位爱心人士在报京中心小学“笙鼓堂”合影。龚巧巧摄
创新方面,杨昌杰发挥高校教师优势,改良传统芦笙,使其更适应现代舞台需求。这些改良芦笙亮相于当红歌手的贵阳演唱会上,让“报京芦笙”火爆全网。同时,他在报京这片土地上汲取音乐灵感,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和朋友梁贤儒一起创作芦笙曲《乡音》,展现出报京人民群众喜笑颜开,乡村各族同胞欢乐祥和的乡村新貌。
产业转化是实现报京芦笙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他协调100万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在县民宗局、乡党委、政府、村集体经济公司支持下,首创“报京芦笙制作工坊”,引进雷山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将制作的芦笙卖给周边村寨,同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外地。工坊开业后带动30人实现增收,村民增收近5万元,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为保障原材料供应,他和民大驻村工作队一起上山实地调研,考察报京乡苦竹资源,在报友村副支书陆世荣和村民们的带领下发现多处苦竹林,为芦笙产业找到稳定的原料基地。
杨昌杰指导报京村民周海明制作芦笙。邰水兰摄
教育筑基:让民族文化根植童心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杨昌杰始终坚信,孩子是民族文化未来的传承者,只有让文化根植于童年记忆,才能真正实现代代相传。
在报京中心小学,他率先行动:协调8.96万元专项资金助力教育发展,成立“芦笙”“木叶演奏”社团,课外时间免费授课,编排节目参加乡级演出。他还自掏腰包,捐赠10把价值4600元的D调六管芦笙,为社团提供基础乐器支持。同时,积极对接社会资源,促成贵州省黔行公益服务中心“乡村音乐课堂”项目落地,并协调县民宗局捐赠价值5000元的芦笙音乐教室地板,为孩子们打造专业的学习环境。
更令人动容的是,杨昌杰充分发挥资源整合能力,牵线贵州茅台公益基金会、上海民族乐团等机构,开展乐器捐赠及“国乐公益行”音乐会,募得木鼓、电吹管等物资,让300名学生在传统音律中厚植文化自信。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乡村学校艺术教育,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民族文化传承的种子。
杨昌杰在报京村“莫嘎树”下教授报京中心小学学生吹奏芦笙。李安生摄
资源整合:构建乡村振兴共同体
杨昌杰在驻村工作中展现出卓越的资源整合能力。两年来,他累计协调投入资金116万余元,其中个人捐赠14240元。具体包括:协调7.153万元用于报友村建设,其中个人捐赠木鼓、芦笙(6640元),协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万元;协调8.96万元用于报京中心小学发展;协调100万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资金。
这些数字背后,是杨昌杰“磨坏10个轮胎”的辛勤付出。驻村期间,他足迹遍布报京乡每个角落,诠释着驻村帮扶的责任与担当。
在他看来,乡村振兴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众人拾柴”的合力。为此,他联动贵州民族大学、县民宗局、爱心企业、媒体等各方力量,持续扩大了报京芦笙影响力。
杨昌杰个人为报京中心小学捐赠芦笙合影。龚巧巧摄
两年来的辛勤付出,也为杨昌杰赢得了多方认可:2024年5月,杨昌杰获“镇远工匠”称号;2025年7月被贵州民族大学评为“优秀党员”;2025年12月获报京乡“乡村振兴驻村干部比学评创一等奖”;2025年1月获镇远县驻村工作队员比学评创一等奖;2025年6月,中共贵州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授予他“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工作队队员”荣誉称号。
杨昌杰在报京中心小学“笙鼓堂”给镇远中学师生教授芦笙乐舞课。张武摄
但是,杨昌杰最欣慰的不是荣誉和数字,而是看到村里的变化:孩子们开始学吹芦笙,村民有了增收渠道,报友村焕发勃勃生机。他说:“愿多年以后,报友村的孩子们会唱民族歌、吹芦笙曲、跳芦笙舞,让深厚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愿苦竹林山连山,村民数钱忙,特色产业兴旺,共享发展成果;还愿高铁通到报京,各族同胞携手同心,在共同奋斗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创美好未来。”
从高校教师到驻村队员,杨昌杰的实践深刻证明:民族文化不是乡村振兴的“装饰品”,而是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当文化自信的种子深植乡土,当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出产业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乡村振兴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时代之花!(文渊、罗梅、张腾月)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