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3日上午,苏州市姑苏区彩香公园内一场特殊的教学活动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驻足。在第26个“世界急救日”到来之际,姑苏区金阊街道彩香二村北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社工联合组织开展急救知识普及活动,通过实操模拟、现场演示和互动练习等方式,将专业的急救技能带到居民身边
9月13日上午,苏州市姑苏区彩香公园内一场特殊的教学活动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驻足。在第26个“世界急救日”到来之际,姑苏区金阊街道彩香二村北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社工联合组织开展急救知识普及活动,通过实操模拟、现场演示和互动练习等方式,将专业的急救技能带到居民身边。
清晨的阳光透过树梢洒在彩香公园的小广场上,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早早布置好了活动场地。卫生服务站的李站长带领医疗团队准备了培训假人、绷带、三角巾等教具,社区社工小高则组织居民有序参与。活动伊始,李站长向居民阐述了掌握急救知识的重要性:“意外伤害和突发疾病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而最初的4-6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在专业医护人员到达前,现场人员的急救措施往往能挽救生命。”
活动现场分为两个教学区域。在心肺复苏教学区,医务人员首先进行了完整的心肺复苏演示,从判断意识到呼叫救援,从胸外按压到人工呼吸,每个步骤都详细讲解。假人模型旁围满了认真观摩的居民和社工,大家凝神静气,不时有人拿出手机记录关键步骤。随后,社工小高率先进行了实操尝试,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调整着手势、力度和频率。“手臂要伸直,用上身力量按压”“按压深度要达到5-6厘米”,医务人员的指导声回荡在公园里,引来了更多晨练居民的关注。
在伤口包扎教学区,气氛同样热烈。医务人员邀请居民扮演“伤者”,演示了不同部位受伤的包扎方法。一位阿姨主动伸出胳膊扮演伤者,医护人员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环形包扎用于小伤口,螺旋包扎用于肢体,8字包扎适合关节处……”围观居民不时提出问题:“如果伤口有异物能不能直接取出来?”“出血很多的情况下应该先做什么?”医务人员一一解答,消除了大家的疑惑。
最令人鼓舞的是实践环节,居民们从观看者变为参与者,踊跃尝试各项急救技能。几位年轻人在医务人员指导下练习心肺复苏,从一开始的生疏到逐渐掌握要领;中年夫妇互相练习手臂包扎,认真程度不亚于专业学员;就连社区里的长者也在社工的帮助下学习了一些基础急救方法。活动现场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原本计划一小时的活动延长了近一倍时间。
这场持续近两小时的急救普及活动,不仅让居民掌握了实用的急救技能,更在社区中播下了安全意识的种子。社区工作人员小高表示:“这次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将与卫生服务站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定期开展急救培训,让更多居民成为能救、敢救的‘第一响应人’。”李站长则强调:“急救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当每个人都掌握基础急救知识,我们的社区就会多一分安全,多一分温暖。”
阳光渐渐强烈,活动在居民的不舍中结束。这场在世界急救日举办的特别活动,没有浮华的形式,没有空洞的说教,有的只是实实在在的技能传授和认真专注的学习态度。它预示着一种新的社区安全文化正在形成——当意外来袭时,不再只有等待和无奈,而是有了更多伸出援手的能力和勇气。这或许正是世界急救日最本质的意义:让急救技能走出专业机构的围墙,真正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守护。
来源:环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