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展示速冻“海鲈鱼”配料表7种添加剂,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5 13:56 1

摘要:9月1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在西贝一家门店的后厨,厨师长当着记者的面拉开低温冰柜,拎出一袋真空-packed的海鲈鱼,指着背面一行数字:

冰柜前,大厨的委屈与镜头的追问

9月1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在西贝一家门店的后厨,厨师长当着记者的面拉开低温冰柜,拎出一袋真空-packed的海鲈鱼,指着背面一行数字:

"2025-07-05生产,今天才是9月,你们怎么就非去看它的保质期?"

"保鲜期18个月,不代表放够18个月才卖;顾客吃到时离出厂很近,它明明不是预制菜"

话锋一转,他拿出随袋贴标的配料表,"这些保水剂、酸度调节剂,都是为了锁水、护色、方便烤制,化冻后擦干就上炉,用量都在国家标准以内。"

然而网友并不买账:"7种添加剂,还说是鲜鱼?""化冻即烤,磷酸盐会不会全吃进肚子?"

一场关于"速冻鱼到底算不算预制菜""保水剂安不安全"的争论迅速升温。

下面我们用六组问答,一起来厘清消费者心中的疑问。

一、7种添加剂分别是什么?在食品里扮演什么角色?

根据镜头特写及后续门店公示,配料表依次为:

海鲈鱼、水、食用盐、生姜、酵母提取物、复配水分保持剂(三聚磷酸钠、碳酸氢钠、柠檬酸钠、碳酸钠、六偏磷酸钠、焦磷酸钠、碳酸钾);执行标准 SB/T 10379(速冻调制食品)。

功能梳理

1. 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六偏磷酸钠——主要起螯合金属离子、提高pH、锁住水分的作用,使冷冻鱼片的弹性和出成率提升;GB 2760-2024规定"冷冻鱼及鱼肉"以磷酸根(P₂O₅)计≤5.0 g/kg。

2. 碳酸氢钠、碳酸钠——酸度调节剂,稳定鱼肉蛋白网络,减少解冻后汁液流失;钠盐无单独限量,按GMP"按需添加"。

3. 柠檬酸钠——缓冲剂,抑制脂质氧化;亦无单独限量。

4. 碳酸钾——低钠配方中用来部分替代碳酸钠,降低钠贡献,同样按GMP管理。

5. 酵母提取物——呈味料,提供天然谷氨酸,增强鲜味,属食品配料,不计入添加剂限量。

上述成分均收录于《GB 2760-2024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可在"冷冻鱼及鱼肉"中添加,以磷酸根(P₂O₅)计的总量上限为 5.0 g/kg。

二、大厨所言"化冻-擦干-抹料-烘烤"流程,会不会让添加剂"统统留在鱼肉里"?

所有消费者在意的是:大厨提到的烘烤流程是否会影响添加剂安全?

西贝后厨标准流程为:缓化→擦干表面水分→抹酱→入炉180℃烘烤约8分钟。

该温度时间仅能使表层碳酸氢钠分解为CO和水,产生极微量钠盐残留;对核心保水剂磷酸钠、六偏磷酸钠几乎无降解作用,它们与鱼肉蛋白结合稳定,仍全部随鱼肉入口。

酸度调节剂柠檬酸钠、碳酸钠热稳定性高,烘烤后化学结构不变,仅可能因水分蒸发使单位重量浓度略升。

整体看,烘烤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挥发"磷酸盐,安全水平仍取决于原始添加量与每日总摄入,大厨所谓"烤完就无害"属误解;消费者仍需按标签钠、磷含量控制食用频次和总量。

简单总结如下:

磷酸盐溶于水,但80%以上与肌原纤维蛋白结合,简单"表面擦干"无法解离;

烘烤温度180℃左右,只能让部分碳酸氢钠分解为CO₂和水蒸发,对磷酸盐无"热降解"作用;

若顾客连汤汁一起食用,钠、磷摄入量更高。

因此"只要烤一下就把添加剂烤没"系误解,"保水剂确实会吃进去,但都在国标范围内"。

三、按这袋鱼的实测数据,一次吃掉200 g会摄入多少磷和钠?

2025年8月北京市场监管局抽检同批次产品(报告编号BJ-LS-202508-0362)显示:

磷酸盐(以P₂O₅计)2.1 g/kg → 200 g鱼片摄入0.42 g P₂O₅,折合元素磷约0.18 g;

总钠1.25 g/kg → 200 g鱼片摄入0.25 g钠,相当于食盐0.64 g。

对60 kg成人,磷摄入量占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70 mg/kg)的10%;钠占每日推荐上限(5 g盐)的13%,均在安全比例内,但肾病患者或高钠饮食者需把这部分计入全天总量。

结论:偶尔食用符合国标的磷酸盐鱼类,对健康人群"风险可忽略";真正的饮食忠告是"控制总加工食品比例",而非盯着一种鱼。

四、哪些人群建议减量或避免?

1. 慢性肾病3-5期:排磷能力下降,每日磷建议800-1000 mg,一袋鱼即供180 mg,若同餐再喝碳酸饮料或吃加工肉,易超标。

2. 高血压且需限钠人群:0.25 g钠看似不高,但若蘸酱油、撒盐,一顿就能逼近1 g钠,应注意。

3. 高尿酸急性发作期:磷酸盐可能轻微抑制尿酸排泄,稳妥起见选"零添加"鲜鱼更安心。

五、速冻调味海鲈鱼究竟算不算预制菜?

SB/T 10379定义"速冻调制食品":以农产品为原料,经调味等处理并速冻,与"预制菜"团体标准(T/CCA 0001-2022)中的"即配、即烹"子项完全重合。

无论企业是否贴"预制"字样,法规上它就是预制菜;消费者质疑"鲜鱼为何加7种料"合理且正当。

六、家庭如何快速判断保水剂是否偏高?

1. 水煮法:取50 g鱼片清水微沸3 min,若体积明显缩小≥15%、水变浑浊且泡沫多,提示磷酸盐添加偏高。

2. 看标签:磷酸根排在配料前4位且钠含量>1.0 g/100 g,大概率用量高。

3. 查报告:登录属地市场监管局"食品抽检信息"栏,输入产品名称即可查看"磷酸盐残留量"是否合格。

写在最后:理性看待"添加剂",也别把"新鲜"全交给保质期

正如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在公开播客中所说,"正规产品的添加剂安全性没有问题,但能否不用也做到同样口感,是对企业技术的考验"。

对西贝而言,公开投料比例、用清洁标签(如"仅鱼+水+盐")做对比实验,比口头强调"鲜"更能打消疑虑。

毕竟,决定健康的是一整天的盘子,而不是一条鱼里的磷酸盐......

来源:玉铉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