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初的北京,在思想与文化上可谓风云际会、异彩纷呈,引领着中国社会思潮的走向,主导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1912年2月,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同年4月孙中山辞去民国大总统职位,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首都迁至北京,开启了十六年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北
▌高小龙 著 穆力兵 绘
20世纪初的北京,在思想与文化上可谓风云际会、异彩纷呈,引领着中国社会思潮的走向,主导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1912年2月,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同年4月孙中山辞去民国大总统职位,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首都迁至北京,开启了十六年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北京这座古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有着数百年封建王朝都城历史的北京,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封建残余势力也极为强大,新旧思想交锋异常激烈。
这一时期,许多公立和私立的大学、中学在北京开设,许多进步报刊、书籍出版发行,一大批文化巨子云集于京师。他们倡导青年人崇尚“德先生”“赛先生”,分别为民主、科学之意。他们批判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封建礼教,探寻民族解放的道路。苏联建国,让中国人发现了一条新的民族复兴之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在北京这个文化古都策划、爆发,马克思主义由此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成长。那些在这里播撒革命火种的先驱们,大多原本就是同事、好友。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使他们守望相助、协同作战。他们不仅在这里挥洒了汗水,甚至将一腔热血洒入这片土地中。藏身于京城的一座座故居,不仅见证和记录了先驱们峥嵘的岁月,如今也成为他们伟大思想的传播地和见证地,并代替他们审视着今天的我们。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这是1940年3月蔡元培在香港逝世时,毛泽东和周恩来所发的唁电和挽联,它们高度概括了蔡元培的一生。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上的“北大红楼”(北京大学旧址),如今已开辟为纪念馆对社会开放。在红楼北面,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院,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曾在此院办公。1947年,北京大学为纪念蔡元培将这座小院设立为纪念堂,其名就叫作“孑民纪念堂”。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商贾之家,他出生和少年时生活的院落(越城区鲁迅中路241号),现已开辟为故居纪念馆对社会开放。蔡元培4岁开始读书,17岁就通过官府举办的乡试,考取了秀才功名。由于少年丧父,年仅18岁的蔡元培为实现经济独立,竟开办学馆教书挣钱。1892年,25岁的他又经殿试考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京官。从其经历可知,他不仅才华出众,而且性格上坚毅自主,如此年轻时就及第登科,仕途应是前程似锦、不可限量。可随着视野的开阔,他接触到了主张民主与科学的西学,身居官场又看到了清廷的专制与腐败,1898年,蔡元培竟毅然弃官归乡办学,并逐步走上结社办报,立志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道路。
回归故乡的蔡元培,没有像古时官场失意文人那样,隐居山野、著书立说。他不仅结党结社,还组织开展过对清廷官员的暗杀活动!由此,他还成为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 (1)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