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瞎扔隔夜食物了!有些能隔夜,有些却碰不得,真相全在这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5 20:44 1

摘要:美国FDA就提醒过: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物,在常温下别超过2小时;如果气温再高一点,超过32℃,1小时就得放进冰箱或丢弃,因为这已足够让细菌“开趴体”[1]。

隔夜的食物到底能不能吃,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很多人考虑到健康和吃不惯外面的食物,会选择带饭到公司,却总被“科普”隔夜食物吃多了致癌!

真相真的如此吗?谷老师带大家一探究竟~

一、这些食物真不能隔夜吃

▲图:摄图网

昨天的菜,放到今天中午,真的可以安心入口吗?

其实主要问题是细菌滋生,在4.4~60℃这个舒舒服服的温度区间里,细菌最快大约每20分钟就能翻倍[1]。

美国FDA就提醒过: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物,在常温下别超过2小时;如果气温再高一点,超过32℃,1小时就得放进冰箱或丢弃,因为这已足够让细菌“开趴体”[1]。

你昨天打包的饭菜,晚上放冰箱冷藏没问题,但如果你用普通塑料饭盒、玻璃饭盒,没用保温饭盒,还没用冰袋,早高峰时间还长,细菌可能早就热闹非凡了。

当然,不是所有隔夜菜都等于“毒药”,也不是说不能带饭。只要分装、冷藏、加热彻底,大多数家常菜还是没问题的。

不过这几类食材天生“脆弱”,最好别带进第二天的饭盒:

1、豆腐

经常吃的豆腐不适合隔夜带饭。它水分多、蛋白质高,简直是细菌爱住的五星级酒店。

尤其是天气热时,没及时冷藏,或者通勤时无法保证冷藏低温,就可能酸掉。可怕的是,可能会滋生金黄色葡萄球菌,甚至产生耐热毒素。[2]

所以,带饭党更推荐选择干豆腐、豆干这种含水量低的豆制品,相对安全耐放。

2、海鲜类(鱼、虾、蟹、贝)

海鲜是“高危选手”。因为它们的水分和蛋白质含量都很高,微生物特别爱。再加上很多人为了保持鲜嫩,烹饪时间不够(像贝类要开口后再蒸三四分钟),就更容易留下安全隐患[3]。

更糟的是,存放时间长了,还会产生让人反胃的腥臭胺类物质。尤其是贝类,隔夜吃完肠胃不好的朋友,容易拉肚子。

3、凉拌菜

很多人喜欢一盘小凉菜,清爽又解腻。但凉拌菜在制作时通常没经过高温杀菌,本身安全风险高。即使冷藏,李斯特菌也能缓慢生长[4],通勤中回温就可能大量滋生。

特别是黄瓜丝、凉粉、凉拌木耳这些水分充足的菜,隔夜后变质可能极大。解决办法很简单:凉拌的,坚决不作为带饭选项。

4、绿叶菜(菠菜、油菜等)

绿叶菜主要问题其实不是亚硝酸盐。

硝酸盐会在细菌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相比于其他菜,叶菜也的确产生的亚硝酸盐更多。绝大多数叶菜(菠菜除外)隔夜产生的亚硝酸盐并不多,但长期吃对健康不是什么好事[5]。

绿叶菜的问题更多在于营养、口感和感官,反复加热热敏维生素损失,口感蔫蔫的不清脆,叶子也是“软趴趴黄脸婆”,与其带一份毫无生气的“枯叶”,不如第二天现炒几分钟,新鲜又好吃。

5、锅里慢慢放凉的米饭

焖熟的米饭没吃完,遗忘在了锅里,或没点保温键的电饭煲里,2小时以后或32°C高温下超过1小时)就有安全隐患。

这是因为米饭、炒饭、意面等熟淀粉类的食物,容易污染蜡样芽孢杆菌,它的芽孢不仅耐热,还可能产生耐热毒素,再加热也去不掉。[6]

焖熟的米饭当顿吃不完,最好 1 小时内进冰箱,并在 24 小时内吃掉;不要把米饭留在锅里/电饭煲里慢慢凉。

二、这些食物可以隔夜吃

▲图:摄图网

说了这么多不能隔夜吃的食物,也为这3类食物正正名,可以隔夜吃:

1、熟肉类和多数家常菜

这类食物其实在冰箱里是能撑过一夜的。

香港食品安全中心的检测显示,4℃冷藏24小时后,菜里的亚硝酸盐水平并没有明显上升[7]。至于熟肉,关键不是亚硝酸盐,而是微生物。

不管是亚硝酸盐还是微生物,对于肉类、蛋类和多数做熟的蔬菜来说,只要及时冷藏,带饭途中也注意保冷,第二天再彻底加热,中心温度超过75℃,依旧是安全的[8]。

2、隔夜水和隔夜茶

这也是经常被说第二天的水要倒掉,担心有害物质超标,其实有点想多了。

研究显示,烧开的水,室温密闭储存1天,确实会出现少量亚硝酸盐波动,但是量级只有0.01-0.1毫克/升,这远低于最高污染物限值(1毫克/升)。[9]

茶水同样如此,多方检测显示,清洁容器密闭保存隔夜茶的亚硝酸盐含量远低于饮水限值[10]。所谓“隔夜茶毒如蛇”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3、西瓜

水果里最常被误解的就是西瓜。切开后的西瓜若随意搁在桌上,确实可能被细菌“盯上”。

但如果事先把刀具和案板清洗干净,再用保鲜膜包好,放入4℃冰箱冷藏12~16小时,研究发现其细菌数量与新鲜切开的差别并不大,可以安心食用[11]。

所以,西瓜本身没问题,关键还是保存方式要讲究。

总结一下:

隔夜菜不是绝对禁忌,但需要科学保存。

记住三条黄金法则:出锅分装、尽快冷藏、吃前热透。

而以上五类“高危食材”,最好不要挑战。毕竟,健康才是初衷,可别为了省点钱,换来一场“厕所马拉松”。

参考文献:

[1]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Leftovers and Food Safety. 2022.

[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56713504000428?utm_source=chatgpt.com

[3]Olafsdottir G, Lauzon HL, Martinsdottir E, Kristbergsson K. Influence of storage temperature on microbial spoilage of cod fillets.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1997, 30(8): 569-579. DOI: 10.1016/S0963-9969(98)00023-2.

[4]Liu S, Tang J, Tadapaneni RK, Yang R, Zhu MJ. Exponential growth of foodborne pathogens and control by temperature management. Food Control, 2018, 86: 423-430. DOI: 10.1016/j.foodcont.2017.11.034.

[5]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 Nitrates in vegetables – risk assessment and recommendations. EFSA Journal, 2010, 8(6): 1935. DOI: 10.2903/j.efsa.2010.1935.

[6]https://www.cdc.gov/mmwr/preview/mmwrhtml/00025744.htm?utm_source=chatgpt.com

[7]https://www.cfs.gov.hk/sc_chi/programme/programme_rafs/programme_rafs_fc_02_22.html?utm_source=chatgpt.com

[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ood safety. 2022.

[9] Zha, Y.; Cao, B.; Ni, L.; Huang, Y. Effects of Boiling and Storage on Water Quality of Tap Water, Spring Water, and Bottled Water. Water 2025, 17, 1330. https://doi.org/10.3390/w17091330

[10]Chen ZM, Lin ZX, Zhu Y, et al. Nitrate and nitrite levels in tea infusions and potential health risk assessment. Food Additives & Contaminants: Part A, 2018, 35(3): 564-573. DOI:10.1080/19440049.2017.1411622.

[11] Lü X, Chen L, Li X, et al. Microbial safety evaluation of refrigerated fresh-cut watermelon. Journal of Food Safety, 2019, 39(2): e12615. DOI:10.1111/jfs.12615.

作者:谷传玲、Ada

编辑:小薛营养师

来源:营养师谷传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