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上最燃的8个时刻:一道题,造就一位伟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5 22:37 2

摘要:在350多年里,费马大定理一直是数学中最著名、最令人挫败的问题之一。它由17世纪的皮埃尔·德·费马提出。命题内容是:不存在正整数 a、b 和 c 使得方程 a 的 n 次方加上 b 的 n 次方等于 c 的 n 次方成立,其中 a、b、c 为正整数,n 为大于

在人类科学史上,总有一些惊心动魄的时刻:一道难题横亘数百年,却被某个天才一举攻破,从此名字与定理、方程紧紧相连...

安德鲁·怀尔斯与费马大定理。

在350多年里,费马大定理一直是数学中最著名、最令人挫败的问题之一。它由17世纪的皮埃尔·德·费马提出。命题内容是:不存在正整数 a、b 和 c 使得方程 a 的 n 次方加上 b 的 n 次方等于 c 的 n 次方成立,其中 a、b、c 为正整数,n 为大于 2 的整数。费马在他的《算术》一书的页边写下,他有一个真正奇妙的证明,但这个证明从未被找到。几个世纪以来,伟大的数学家们都尝试过,却都未能成功。直到1994年,安德鲁·怀尔斯经过七年秘密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证明,运用了数论中的高级工具,包括模形式与椭圆曲线。他的解法联结起现代数学的整个分支,最终解决了一个困扰了数代人的谜团。

他的成就使他成为一位全球瞩目的数学名人。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与十七边形作图

1796年,年仅19岁的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令数学界震惊,他证明了正十七边形(又称 heptadecagon)可以用尺规作图完成——自古希腊时代以来未曾有人做到过。高斯证明这种作图之所以可能,是因为 17 是一个费马素数。他展示了:当且仅当 n 是 2 的幂与若干互不相同的费马素数的乘积时,正 n 边形可以用尺和直尺作图。即 n = 2^k × p1 × p2 …,其中 k 和 s 是非负整数,每个 p_i 是互不相同的费马素数。当 n = 17 时,这一条件成立。

这一发现立即为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带来了声誉,并为他后来在《算术研究》中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使他成为现代数学中的核心人物。

约瑟夫·傅里叶与傅里叶级数

约瑟夫·傅里叶通过提出:任何周期函数都可以表示为正弦与余弦的和,从而彻底革新了数学分析。这一思想源自他对固体中的热及热传导的研究。

周期函数 f(x) 的傅里叶级数定义为:

f(x) = a₀ / 2 + Σ(n = 1 → ∞)[ aₙ cos(nx) + bₙ sin(nx) ]

其中系数 aₙ 和 bₙ 决定了各个正弦波分量的贡献。

这一理念使得用简单波来表示复杂现象成为可能。尽管他的工作最初遭到批评,但他的研究方法最终成为物理学、工程学和信号处理的基础。如今,傅里叶理论在谐波分析、声学、数字成像和量子理论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他的影响超越了纯粹数学,确立了他作为新时代分析学先驱的地位。

莱昂哈德·欧拉与柯尼斯堡七桥问题

18世纪时,柯尼斯堡是一座位于东普鲁士、后来并入德国的城市(1945年之后成为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这座城市有七座桥横跨普雷格尔河,连接城市的不同区域。挑战在于:是否可能恰好走遍七座桥一次,而不重复经过任何一座?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无人能够解决。

1736年,莱昂哈德·欧拉研究了这一问题,并证明它是不可解的。他的方法是将问题抽象为“顶点”和“边”,由此开创了图论。他给出的结论是:若要存在这样的遍历路径,则图中的每个顶点必须有偶数条边相连。而在柯尼斯堡七桥的情形下,这一条件不成立,因此问题无解。

欧拉不仅解决了这一具体问题,更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数学思维方式——关于拓扑与网络结构的抽象化。他对柯尼斯堡七桥的解答,被视为图论的第一定理。图论后来成为数学、计算机科学及现代物流中的一个基础领域。

艾萨克·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

在17世纪,艾萨克·牛顿以一条统一的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将天体运动与地面运动结合起来。

根据他的理论,宇宙中的每一个粒子都会吸引其他所有粒子,这种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总结这一规律的公式是:

F = G × (m₁ × m₂) / r²

其中 F 为引力,m₁ 和 m₂ 为质量,r 为两者间的距离,G 为万有引力常数。

这一发现既解释了苹果的下落,也解释了行星的运行轨道,彻底革新了物理学,并确立了一种机械论的宇宙观。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牛顿成为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并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约翰·纳什与纳什均衡

20世纪50年代,约翰·纳什以一个彻底改变经济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概念——纳什均衡——革新了博弈论。

纳什均衡描述的是这样一种局面:在所有参与者都保持其策略不变的情况下,任何一名参与者都无法通过单方面改变策略来提升自己的收益。

形式化地说:在一个包含 n 个参与者的博弈中,策略组 (S₁, S₂, …) 是一个纳什均衡,当且仅当对每个参与者 i 而言,Uᵢ 是其效用函数,Sᵢ* 是该参与者在均衡下的最优策略,而 Sᵢ 表示参与者 i 可以选择的任何其他替代策略,Sᵢ 的全集则表示 i 所有可能的策略集合。在此条件下,任何偏离均衡策略的行为都不会带来更大利益。

纳什均衡将理性行为形式化为战略系统中的一种平衡状态。他的研究在最初并未受到重视,但数十年后逐渐赢得全球认可,并最终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人生经历后来被改编为电影《美丽心灵》,使他的名声远超学术界。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广义相对论

191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彻底革新了人类对空间、时间与引力的理解。
他不再将引力看作一种“力”,而是提出:大质量天体会使时空弯曲,而这种弯曲则决定了其他物体的运动轨迹。

爱因斯坦场方程表达了这一思想:

R_{μν} − ½ R g_{μν} + Λ g_{μν} = (8πG / c⁴) T_{μν}

其中,R_{μν} 为里奇张量,描述了特定方向上的时空曲率;R 为标量曲率;Λ 为宇宙学常数,用以解释宇宙的加速膨胀;g_{μν} 为度量张量;T_{μν} 为能量-动量张量;G 为引力常数;c 为光速。

这一理论预测了光在引力场中的偏折,1919年的日全食观测证实了这一现象。广义相对论不仅使爱因斯坦一举成为全球偶像,也成为现代物理学的根基之一。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与麦克斯韦方程组

19世纪,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将电与磁统一进一个完整的数学框架之中。他提出了一组四个偏微分方程,描述了电场与磁场如何相互作用并在空间中传播:

电场的散度:∇·E = ρ / ε₀
(电场的散度等于电荷密度除以真空介电常数)磁场的散度:∇·B = 0
(磁场没有源)电场的旋度:∇×E = − ∂B / ∂t
(电场的旋度等于磁场随时间变化率的负值)磁场的旋度:∇×B = μ₀ J + μ₀ ε₀ ∂E / ∂t
(磁场的旋度由电流密度和电场的变化率共同决定)

这些方程揭示了电场与磁场如何相互生成、相互作用。最重要的推论之一是:光是一种电磁波。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影响深远,奠定了电磁理论的基础,并推动了无线电、电子学的发展,使麦克斯韦被誉为科学史上的伟大天才之一。

当然,这份名单远远不止于此。科学史上,还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最终被攻克后让解题者一举成名。比如:

庞加莱猜想(Poincaré Conjecture) —— 2003 年由 格里戈里·佩雷尔曼(Grigori Perelman) 证明,成为千禧年七大难题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攻克的;四色定理(Four Color Theorem) —— 1976 年 肯尼斯·阿佩尔(Kenneth Appel) 与 沃尔夫冈·黑肯(Wolfgang Haken) 借助计算机完成证明;素数定理(Prime Number Theorem) —— 1896 年由 雅克·阿达玛(Jacques Hadamard) 与 夏尔-让·德·拉·瓦莱-普桑(Charles-Jean de la Vallée Poussin) 各自独立证明;有限单群分类(Classification of Finite Simple Groups) —— 20 世纪经过数百位数学家协作,最终完成,被称为“数学的珠穆朗玛峰”;希尔伯特第七问题(Hilbert’s 7th Problem, 超越数理论) —— 1930 年代由 格尔丰德(Aleksandr Gelfond) 和 施奈德(Theodor Schneider) 独立解决,形成格尔丰德–施奈德定理;希尔伯特第十问题(Hilbert’s 10th Problem) —— 1970 年 尤里·马季亚谢维奇(Yuri Matiyasevich) 证明丢番图方程的算法不可判定性,给出最终答案;凯莱–汉密尔顿定理(Cayley–Hamilton Theorem) —— 最早由 凯莱(Arthur Cayley) 猜测,随后在 19 世纪被严格证明,成为线性代数核心工具;费舍尔不等式(Fischer’s Inequality) —— 20 世纪中叶在矩阵理论中被证明,推动了数值线性代数的发展;卡塔兰猜想(Catalan’s Conjecture) —— 1844 年提出,2002 年由 普雷代(Preda Mihăilescu) 解决,成为数论的一块丰碑;有限单群“怪物群”存在性 —— 1980 年代由 罗伯特·格里斯(Robert Griess) 构造出“怪物群”,解决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角谷猜想(Kakutani’s Fixed Point Theorem 相关问题) —— 在 20 世纪中期由纳什和其他人解决,成为博弈论和经济学的基石。

...

来源:老胡科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