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本忠院士团队Angew:自组装纳米复合物实现NIR-II成像与跨细胞肿瘤治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4 20:09 1

摘要:近年来,癌症治疗逐渐迈向精准医学,实时可视化的药物递送与疗效监测成为临床实践的关键需求。纳米医学通过提高生物利用度、延长循环时间和减少系统毒性,显著推动了这一进程。然而,纳米药物在临床转化中仍面临重大挑战:肿瘤内纳米颗粒积累不足、渗透性差,导致靶部位药物浓度低

近年来,癌症治疗逐渐迈向精准医学,实时可视化的药物递送与疗效监测成为临床实践的关键需求。纳米医学通过提高生物利用度、延长循环时间和减少系统毒性,显著推动了这一进程。然而,纳米药物在临床转化中仍面临重大挑战:肿瘤内纳米颗粒积累不足、渗透性差,导致靶部位药物浓度低下(<1%),且分布不均。此外,无法动态追踪纳米颗粒在体内的递送过程,阻碍了对其生物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及给药方案的优化。

为此,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多功能聚合物-药物复合物OPGAX,该复合物通过整合聚集诱导发光(AIE)荧光团,实现了高药物负载(42.5%)和强烈的近红外二区(NIR-II)荧光发射(1000–1350 nm)。OPGAX纳米颗粒具备两性离子叔胺氧化物(TAO)单元,赋予其抗蛋白吸附和细胞膜亲和性,从而延长血液循环时间并增强肿瘤积累。该平台能够在活体内进行NIR-II成像,动态可视化全身血管结构及肿瘤渗透过程,并通过跨细胞作用机制实现深部肿瘤浸润,显著抑制肿瘤生长。相关论文以“Self-Assembled Nanoconjugates with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for Near-Infrared II Imaging and Transcytosis-Driven Cancer Therapy”为题,发表在Angew上,论文第一作者为Guiping Yuan、Wutong Du和Feiyi Sun。

研究团队首先从分子设计入手,合成了一种新型不对称D-A-D结构荧光团TBBTDP-A,其在聚集状态下表现出强烈的NIR-II荧光。通过将其与聚谷氨酸(PGA)骨架共价连接,并引入TAO基团和紫杉醇(PTX),构建了OPGAX复合物。该复合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均匀纳米颗粒,粒径约76.2 nm,且具有显著的AIE特性:在90%水相中荧光强度达到峰值。理论计算进一步验证了其分子构型对荧光性能的促进作用。

示意图1. OPGAX的化学结构及其NIR-II生物成像与渗透治疗机制。OPGAX在水溶液中自组装,表现出高亮度,用于血管和肿瘤渗透成像。静脉注射后,OPGAX在血液中循环时间延长,随后穿过血管并通过跨细胞作用深入肿瘤组织。内化后,OPGAX释放PTX诱导细胞凋亡,同时促进基于跨细胞作用的递送。

图1. a) TBBTDP-A的后修饰及OPGAX的自组装过程,及其荧光“开/关”行为。b) TBBTDP-A和OPGAX在DMF中的归一化吸收光谱。c) 和 d) TBBTDP-A (c) 和 OPGAX (d) 在不同水含量(fw)的DMSO/水混合物中的光致发光(PL)光谱。浓度:10⁻⁵ M,激发波长:660 nm。e) OPGAX在其最大发射波长处的相对PL强度(I/I₀)随f_w的变化曲线,I₀为纯DMSO中的发射强度。f) OPGAX NPs在水溶液中的粒径分布,插图为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比例尺:100 nm。g) 基于优化基态几何结构的TBBTDP-A前沿分子轨道。h) 激发态下的优化分子几何结构。i) S₀和S₁态下优化分子几何结构比较,基于M06-2X/6-311G**水平计算水中均方根偏差(RMSD)。

在体内成像方面,OPGAX表现出优异的胶体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其血液循环时间显著长于游离PTX。通过NIR-II成像,研究人员实时观测到OPGAX在4T1荷瘤小鼠血管中的快速分布及随后的肿瘤组织渗透过程。相比之下,缺乏TAO基团的对照组则仅停留在血管周围,进一步证实了TAO在促进跨细胞运输中的关键作用。抑制胞吐或巨胞饮作用后,OPGAX的肿瘤渗透能力明显下降,说明其渗透机制依赖于主动的跨细胞过程。

图2. 体内NIR-II成像分析。a) BALB/c裸鼠静脉注射200 µL OPGAX(2 mg/mL)后的实时血管成像。b) 注射后1、3、5和10分钟沿血管选定箭头的截面荧光强度变化,红色虚线为高斯拟合曲线。c) 肿瘤渗透实验示意图。d) 静脉注射OPGAX(20 mg/kg)后在4T1耳部接种肿瘤中的血管外渗和肿瘤渗透实时成像。激发波长:808 nm;功率:15 W;900 nm长通滤光片;曝光时间:800 ms。比例尺:2 mm。

进一步的生物分布研究表明,OPGAX在注射后1小时即可在肿瘤区域产生明显荧光信号,并在6小时达到最佳成像对比度(SBR=2.29)。信号持续至48小时,与其长循环特性一致。在抗肿瘤疗效评估中,OPGAX表现出显著的肿瘤抑制效果(抑制率达75.7%),优于传统Taxol组(54.9%),并引发全肿瘤区域的细胞凋亡,而Taxol主要作用于肿瘤外围。组织学分析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均未发现明显毒性,表明OPGAX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图3. OPGAX在肿瘤中的生物分布。a) 4T1荷瘤BALB/c裸鼠静脉注射OPGAX(20 mg/kg)后的体内实时成像,肿瘤区域用黄色圆圈标出。成像参数:激发波长808 nm;功率15 W;900 nm长通滤光片;曝光时间500 ms。比例尺:10 mm。b) 注射后1、6和24小时,OPGAX处理肿瘤组织中沿选定箭头的截面荧光强度分布,红色虚线为荧光强度分布的高斯拟合。

图4. 体内抗肿瘤活性。a) 治疗时间表示意图。b) 不同PTX制剂治疗后小鼠的肿瘤生长曲线。c) 实验结束时各组平均肿瘤重量及肿瘤抑制率(TIR)。d) 治疗期间体重变化曲线。e) 实验结束时切除的肿瘤照片。f) 和 g) PBS、PTX和OPGAX治疗后肿瘤切片的代表性TUNEL染色(f)和H&E染色(g)结果。比例尺:100 µm。*p

综上所述,该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集NIR-II成像与高效肿瘤治疗于一体的纳米平台OPGAX,其通过AIE荧光团实现实时动态成像,借助TAO介导的跨细胞作用实现深部肿瘤渗透,显著提升了药物递送效率与治疗效果。这一策略为开发兼具诊断与治疗功能的智能纳米药物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推动图像引导的精准肿瘤治疗走向临床转化。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