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书法的人,多半都卡在两个坎上:要么守着二王法度出不来没新意;要么想创新又跑偏,被说离经叛道。可你看几年来的国展作品,那些入展拿大奖的,偏偏都带着股不守规矩的味道,评委却夸这是好书法。
学书法的人,多半都卡在两个坎上:要么守着二王法度出不来没新意;要么想创新又跑偏,被说离经叛道。可你看几年来的国展作品,那些入展拿大奖的,偏偏都带着股不守规矩的味道,评委却夸这是好书法。
王铎作品
细品才发现,这些爆款的破题密码,全藏在王铎50岁后的书法作品里。
一、国展获奖作品为啥撞脸王铎?3个技法破解守旧创新这个难题
全国十三届书展上,草书类获奖作品有个共性:墨色有“暴雨过后山石枯卜卜的层次感,行气如长江奔涌不断流。评委私下说,这种写法,脱不开王铎的几个绝招。
这几个绝招,正是现在学习法的最大痛点:传统技法太收,盲目创新又野,而王铎的3个核心技法,刚好补上了这个缺口。
王铎作品
1.涨墨法。从墨要匀到墨会说话
以前学书法,规矩说“墨要调匀,别晕成疙瘩“,结果写出来的字,墨色平平,如淡而无味的白开水。王铎却敢破局,在他的《赠张抱一草书卷》里,“湖”字三点水蘸满浓墨,按下去晕成黑团,似暴雨打在湖面。后边的“山”字,写的如石破皲裂,两个字相依,居然是湖光山色的画面感。
在国展里,北京一位书家写苏轼词就把这招用活了。“惊涛拍岸“4个字用涨墨,笔画重的像浪头砸下来,“卷起千堆雪”又换枯笔,轻得如飘飞的雪花。评委说“情绪跟着墨色走”,直接拿了大奖。
王铎作品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别怕墨晕!用生宣,笔蘸浓墨后,先在废纸上轻点一下,写第一笔的稍用力,待第二笔时自然变淺,第三笔就出枯笔,墨色对比就显现出来。
2.一笔书:从字字断到“气连贯,让字话起来。
写草书最头疼的是字字独立像摆积木。王铎在写《秋日西山上诗六首》时,直接玩起一笔连写7字“秦中自古帝王州”,笔锋就没离开纸面,如一串被线窜着的大珠小珠,在风中摇摆。
现在国展的行草出作品,都学这招。有幅写《兰亭序》的,把“引以为流觴曲水”7个字连写,评委说,这打破了原作的“雅”,多了股生活气。
王铎作品
3.破锋法:从锋聚到散锋,让字带有情绪
传统书法中锋行里,笔锋要聚,散锋是大忌,可写出来的字总少一点意味。王锋写《鲁斋歌》,把“括”字笔画故意写散,笔锋像炸开的羽毛,却有力透纸背的狠劲。
要学会这一招,只需写撇、捺快到尽头时,手腕轻抖一下,笔锋自然散开,似风吹拂柳条。刚开始可能不到位,多练几遍就会发现,散锋与聚锋相互转换,写出来的字更有“味道“。
二、不只是技法,王铎还改写了书法的3个老规矩
王锋作品
国展里的爆款,不只是学王铎的技,还学他的理,现在成了当代人学书的新指南
1.老规矩.:临古就要像。
王铎破局:临古是借壳装自己的魂。他临了一辈子《淳化阁帖》,可50岁后把《兰亭序》里的“之”字,写的与之相背相反。他说,这是我自己的的“之“字。
上海有位书家,临王铎的帖时,把里面的横画写的更斜,反而入选了全国临帖展。评委说,临古不是复制,要会“借壳还魂”。
2.老规矩:写字要心平气和,带情绪会乱。
王铎破局:“书法是写情绪,没情绪字是死字。他写《杜陵秋兴诗卷》时,把“回首可怜歌舞地”的可字,用侧锋狠扫过去,似在吓气;”怜”字又用中锋顿笔,如擰紧的拳,似乎要挥出去。
现在学书法的人也应学会:写“中秋”就用饱墨,笔画圆融;写“端午“就用劲笔,带点锋芒。国展里的这种情绪表达,被评委称为“最为动人”。
3.老规矩:书法是阳春白雪,不能太俗
王铎破局:能让人喜欢,才是好书法。以前书法要么挂在厅堂,要么藏在抽屉。普通人觉得“高不可攀”。可王铎的技法,现在成了抖音爆款,有位博主演示用王铎涨墨法写“龙”字,一条视频播放量破500万。还有人把这种字印在实用物上,年轻人抢着买。王铎要是活在现代,也说不定早已成为爆款大盟主。
王铎作品
三、普通人学王铎,能解决“写不好”的痛点
很多人说,王铎的字太狂,普通人学不会。其实他的技法,正是帮助普通人解开不会创新的钥匙。
不用纠结“笔锋必须聚”,偶尔散锋反而有个性。不用怕墨色不匀,浓淡对比反而更生动。不用强迫自己心平气和,写的时候带上情绪,字反而更有灵魂。(注:初学者除外)
一位刚入过展的作者说,他练王铎的一笔书,每天写30遍连笔字,3个月后,写的《心经》就入了省展,他的孙子说“爷爷的字像跳舞,比以前好看”。这就是王铎技法的意义: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但让更多人能在书法里表达自己,写起来开心!
十三届书法国展作品
我是晋风。扒拉文字确实不易,请“关注+点赞”,我会以更好的文字与你共享!
来源: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