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18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王才四十出头,身体看着挺壮实,最近却总觉得疲惫,饭吃得少,还老是打嗝。去医院一查,竟然是中度脂肪肝。他一脸懵:“我又不喝酒,怎么会得脂肪肝?”
医生听完他平时的生活习惯,只说了一句:“你这不是不喝酒的问题,是生活方式出问题了。”
脂肪肝不是“胖子”专属,也不只是“喝酒喝出来”的,它正在悄悄盯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
根据《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2021年版)》,我国脂肪肝患病率已超过30%,也就是说,每3个人里,就有1人可能患有脂肪肝,而且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直到体检报告才发现。
问题是:你以为自己没问题,其实早就走在了脂肪肝的路上。
脂肪肝的学名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它指的是没有大量饮酒行为前提下,肝脏中脂肪堆积超过5%,是一种代谢相关性疾病。
过去人们总以为脂肪肝不算什么大病,但其实,它是慢性肝损伤的起点。
一旦发展为脂肪性肝炎,接着可能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一步步走向肝癌。而这些变化,往往是在你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悄悄发生的。
如果你经常做这些事,脂肪肝真的离你不远了。
1. 长期熬夜,作息混乱
你以为只是睡得晚,其实是肝脏在加班。肝脏的代谢活动在晚上11点至凌晨2点最为活跃,这时候它需要休息、修复。
但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使肝细胞无法正常修复,胰岛素抵抗也会随之加重,从而促进脂肪在肝脏中堆积。
一句话:你熬的不是夜,是肝。
2. 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
很多人早饭不吃,午饭凑合,晚上对自己“报复性饱餐”,这对肝脏是极大的负担。
长期摄入过多热量,尤其是高油高糖食物,会使肝脏无法及时处理这些脂肪,导致脂肪堆积。
《中华肝脏病杂志》曾指出,高糖饮食与脂肪肝发病密切相关,尤其是含糖饮料,是脂肪肝年轻化的重要推手。
3. 不运动,久坐不起
“我又不吃多少,怎么还胖了?”——你可能忽视了久坐对代谢的伤害。
长时间不运动,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身体消耗脂肪的能力变差。而内脏脂肪,尤其是肝脏脂肪,就会逐渐堆积起来。
每天坐超过6小时的人,患脂肪肝的风险比活跃人群高出1.5倍以上。
哪怕只是饭后散步20分钟,也比饭后葛优躺强太多。
4. 喜欢喝含糖饮料或奶茶
你以为喝的是快乐,肝脏尝到的却是“毒药”。
很多人为了“戒酒保肝”,改成奶茶、果汁、甜饮料,但其实这些饮料中含有大量的果糖和蔗糖,进入体内后会直接在肝脏中转化为脂肪。
尤其是高果糖玉米糖浆,它是一种廉价的甜味剂,是引发脂肪肝的“幕后黑手”。
别以为无糖饮料就安全,目前已经有研究指出,代糖摄入过多也可能会影响肝脏代谢功能。
5. 情绪长期压抑,压力过大
你没看错,情绪也可以堵住肝。
中医讲“怒伤肝”,现代医学也证实,慢性压力会影响体内皮质醇水平,导致代谢紊乱,诱发脂肪沉积。
如果你总是焦虑、失眠、压力大,又恰巧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那你的肝脏可能正在默默“中弹”。
很多人以为脂肪肝没感觉、不疼不痒,最多就是“肝上长点油”,其实它的隐蔽性才最致命。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脂肪肝是未来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来源之一。
而且脂肪肝往往不是“单兵作战”,它常常和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一起出现,形成“代谢综合征”,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别等到肝功能异常、肝区疼痛、肝硬化才去重视,那时候就晚了。
好消息是,脂肪肝在早期是可以逆转的。关键在于——管住嘴,迈开腿,睡好觉,少生气。
· 合理饮食:多蔬菜、适量蛋白、少油少糖。尤其要戒掉含糖饮料。
· 规律作息:尽量晚上11点前入睡,保障充足睡眠。
· 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车。
· 体重管理:减重5%-10%,就能显著改善脂肪肝状况。
·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肥胖、糖尿病、家族肝病史的人群,更要定期查肝功能和B超。
脂肪肝,不是你“胖一点”那么简单,它可能是你身体发出的第一声警告。
没感觉,不代表没问题;不疼,不代表不严重。
从今天开始,改变一个习惯,也是在挽救自己的肝。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2021年版)》.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 29(01): 1-8.
[2] 中华预防医学会.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科普知识》. 健康报, 2023年3月.
[3] 世界卫生组织.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2014.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文说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