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可汗,隋文帝杨坚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6 08:20 1

摘要:终于看到盼头了,三百年的五胡十六国基本上写完了,今天的主角是隋文帝杨坚,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杰出政治家。他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卒于仁寿四年(604年),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作为隋朝的开国皇帝,他终结了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

终于看到盼头了,三百年的五胡十六国基本上写完了,今天的主角是隋文帝杨坚,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杰出政治家。他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卒于仁寿四年(604年),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作为隋朝的开国皇帝,他终结了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的再次统一。在其统治期间,他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开创了著名的“开皇之治”,为后来唐朝的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杨坚出身关中高门弘农杨氏,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十四世孙。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随国公。杨坚生于冯翊般若寺,自幼在寺中由尼姑智仙抚养成人(这应该与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有关)。十三岁时,杨坚还家,十五岁因父亲的功勋被封成纪县公。

少年时期的杨坚深沉寡言,相貌奇特,“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这些特征在相术中被认为是帝王之相,也因此引起了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猜忌。明帝曾派善于看相的赵昭去观察杨坚,赵昭回来后告诉明帝:“不过作柱国耳”,暗中却对杨坚说:“公当为天下君,必大诛杀而后定”,看来当时的人也是真敢说啊。

北齐形势图

杨坚权力的攀升,依靠了两次政治联姻,更是倚靠了自己的奋斗。

第一次政治联姻:杨坚十七岁时,迎娶了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伽罗为妻,对于杨坚来说,这是非常成功的一次政治联姻。首先,因为独孤信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所以这次联姻极大提升或者说巩固了杨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其次,独孤伽罗才智过人,后来也成为杨坚政治生涯中重要的参谋和助手。

第二次政治联姻:武帝宇文邕即位后,杨坚的长女杨丽华被选为皇太子宇文赟的太子妃,杨坚因此成为皇亲国戚,地位更加显赫。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杨坚率水军三万,于河桥大败北齐军队。次年,他随武帝平定北齐,屡立战功,进位柱国。这些军功使杨坚在朝廷中的威望日益提高,但也引起了部分权贵的猜忌。齐王宇文宪曾对武帝说:“普六茹坚(杨坚的鲜卑名)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但武帝并未采纳。

杨坚是幸运的,北周明帝和武帝都是独揽大权的,而且对杨坚已经有所猜忌了,但都没有对他下手。更幸运的是,宣政元年(578年),周武帝去世,太子宇文赟即位,是为周宣帝,杨丽华自然就是皇后了。杨坚以国丈的身份被任命为上柱国、大司马,掌握了军事大权。次年,宣帝传位于年仅六岁的太子宇文阐(静帝),自称天元皇帝,杨坚被任命为四辅官之一的大后丞,权倾朝野。

周武帝灭北齐之战

宣帝在位期间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引起了朝野的普遍不满。他为了巩固权力,大肆诛杀宗室和大臣,甚至一度想要处死杨皇后。杨坚凭借政治智慧和人脉关系,多次化险为夷。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宣帝突然病危。御正下大夫刘昉、内史上大夫郑译伪造诏书,让杨坚接受遗命,辅佐朝政。杨坚初时推辞,刘昉对他说:“公若为,速为之;不为,昉自为也”,杨坚这才同意,出任都督内外诸军事,总揽朝政。

杨坚辅政后,立即引起了北周宗室和一些地方将领的强烈反对。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等人先后起兵反抗,关东各地纷纷响应,兵力达数十万之众。杨坚派遣韦孝宽、高颎、王谊等将领分路讨伐,仅用了四个月就平定了叛乱。在平定过程中,杨坚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

平叛之后,朝廷都是他的人了,《隋书》说:“于是群情大洽,物议攸归”。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在刘昉、郑译、高颎等人的支持下,静帝下诏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即皇帝位,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

隋朝建立后,杨坚立即着手准备统一南方的工作。开皇八年(588年)三月,杨坚下诏列举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二十条罪状,散发诏书三十万份,在江南地区广泛传播(仍散写诏书三十万纸,遍谕江外),为伐陈制造舆论准备(要是有氢气球就好了)。十月,任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总管九十,兵力五十一万八千人,分八路大举伐陈。《资治通鉴》记载:

十一月,丁卯,隋主亲饯将士;乙亥,至定城,陈师誓众。

开皇九年(589年)正月,隋军渡过长江,攻入建康,俘虏陈后主,陈朝灭亡。至此,自西晋末年以来的近三百年分裂局面终于结束,中国重新实现了统一。

杨坚统一全国后,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开创了著名的“开皇之治”。

在政治制度方面,他废除北周仿《周礼》设立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尚书省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民部)、都官(后改刑部)、工部六部。这一制度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在地方行政方面,杨坚改革了南北朝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撤郡五百余个,裁汰了大量冗官,提高了行政效率。他还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任免,年终由吏部考核,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杨坚画像

在法律方面,杨坚命高颎、郑译、杨素等人修订刑律,制定《开皇律》。《开皇律》废除了前代的枭首、车裂等酷刑,减省了八十一条死罪、一百五十四条流罪,确立了笞、杖、徒、流、死五刑体系,为后来《唐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方面,杨坚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大力整顿户籍。他采用高频建议,实行“输籍定样”(或称“输籍法”),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使许多逃避赋役的农民重新成为编户,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杨坚还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即位之初就“以官牛五千头分赐贫人,又弛山泽之禁”。开皇三年(583年),他下令“初令军人以二十一成丁。减十二番,每岁为二十日役。减调绢一匹为二丈。罢酒坊。通盐池、盐井,与百姓共之”。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杨坚以勤政爱民著称,他“每旦听朝,日昃忘倦”,兢兢业业处理朝政。他还经常外出巡视,“路逢上表者,则驻马亲自临问。或潜遣行人,采听风俗。吏治得失,人间疾苦,无不留意”。

在个人生活方面,杨坚极其节俭。“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浣濯之衣”。开皇十五年(595年),相州刺史豆卢通进贡绫文布,杨坚命人在朝堂上当众焚烧,以示拒斥奢侈之风。在杨坚的倡导下,“开皇、仁寿之间,丈夫率衣绢布,不服绫绮,装带不过铜铁骨角,无金玉之饰”,形成了朴实节俭的社会风气。

杨坚在文化宗教方面采取了包容政策。他出生于般若寺,由尼姑抚养长大,对佛教有着特殊感情。开皇元年(581年),他下令“五岳之下,宜各置僧寺一所”,支持佛教发展。同年,他还下令在相州战地立佛寺,以超度战争中死亡的将士

杨坚晚年逐渐变得多疑猜忌,执法严苛(所有执政者,在位久了都会这样)。他经常派人暗中监视官吏,发现有小过便重罚甚至处死。

最大的问题,出现在继承人的选择上。他原本立长子杨勇为太子,但因独孤皇后和晋王杨广的操作,他最终废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

隋朝版图

仁寿四年(604年),杨坚在仁寿宫病重。据《资治通鉴》记载,杨广写信向杨素询问如何处理后事,杨素的回信被误送到杨坚手中。杨坚看后大怒。随后又发现杨广调戏自己的宠妃宣华夫人陈氏,更是怒不可遏,大呼:“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命人召杨勇前来,想要废黜杨广。

但这一切都为时已晚。杨广得到消息之后,派亲信张衡入寝殿侍疾,将宫人全部赶出。没过多久,杨坚驾崩,终年六十四岁。关于他的死因,正史记载较为隐晦。

总的来说,杨坚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结束了长期分裂,开创了统一繁荣的新局面。

1. 《隋书·高祖纪》

2. 《北史·隋本纪》

3. 《资治通鉴·隋纪》

4.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

5.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来源:硕鼠无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