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5日晚,西贝餐饮与罗永浩围绕预制菜的交锋落下帷幕,西贝发布致歉信称“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门店在10月1日前将完成9项调整”。罗永浩则表示,决定放弃起诉贾国龙。
15日晚,西贝餐饮与罗永浩围绕预制菜的交锋落下帷幕,西贝发布致歉信称“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门店在10月1日前将完成9项调整”。罗永浩则表示,决定放弃起诉贾国龙。
最近几日,风波从最初的罗永浩质疑西贝使用预制菜开始,到西贝开放后厨,再到传出国标草案已过审即将公开征求意见,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不仅仅是西贝,矛盾点更直指消费者眼中的预制菜。这场预制菜争议背后,暴露出大众对预制菜的认知不一,以及相关标准亟待完善的一面,行业的发展仍需从业者、消费者和有关部门共同推动。
罗永浩吐槽贾国龙下场
互怼数日后“停战”
“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9月10日16:55,罗永浩在微博写下了这段吐槽,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面对罗永浩的吐槽,西贝否认使用预制菜。西贝客服表示,招牌菜如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是“现场手搓的”,炒菜也都是新鲜蔬菜到店后现场炒制。
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亲自下场,强调“预加工不是预制菜”,并称“按照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图据澎湃新闻
9月12日,西贝开放全国门店后厨给消费者和媒体参观。
9月12日晚,罗永浩在直播间展示西贝后厨材料的配料表和保质期,表示不反对预制菜,目的是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这也让罗永浩获得大量消费者支持。
罗永浩直播间截图。
9月13日晚,罗永浩宣布“停战”,称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本以为这场口水战画上了句号,但因为一条贾国龙在某行业群中称罗永浩是“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的言论,罗永浩深夜喊话贾国龙对峙,发文约其找一个大的网络平台直播,当面公平公正冷静理性地对一次话。
9月15日,西贝发布了一封道歉信,再次为品牌热度“添了一把火”。 “我们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西贝表示,2025年10月1日前,西贝全国门店会陆续完成调整,包括将儿童餐牛肉饼调整为门店现做牛肉饼,烤羊肉串调整为在门店现切、现串、现烤以及将手撕椒麻鸡调整为生鸡在门店现煮等9条举措。关于消费者关心的门店使用原材料保质期问题,西贝称正在与上游供应商积极沟通,在保证食品安全和库存周转的前提下,尽量缩短保质期。
同样是在9月15日傍晚,在连发数条微博质疑贾国龙和西贝之后,罗永浩再次发文决定放弃对贾国龙发起诉讼,但称会继续监督西贝的后续调整。同时,罗永浩再次强调不反对预制菜,只是主张餐饮企业要尊重消费者知情权。
罗永浩微博截图。
西贝“自证变自曝”
门店客流断崖式下滑
罗永浩的吐槽以及贾国龙的强硬回应,将西贝推上了风口浪尖。
为了自证“清白”,西贝宣布向全社会开放后厨参观,但随着众多媒体记者进入其后厨直播,西贝又陷入了“自证变自曝”的窘境。肉夹馍的馍块与肉都放在冷柜中,切配炒制后出餐,厨师承认部分菜品存在隔夜情况。号称卖出1100万份的儿童餐,鸡翅和西兰花都是冷冻包装,鸡翅保质期9个月,西兰花保质期24个月。“草原嫩烤羊排”的食材为速冻生制品,“葱香烤鱼”是腌制过的冷冻鱼,“完熟番茄牛肉酱”会连包装袋一起放在水中加热后使用。
还有网友在直播视频中发现,西贝后厨员工用漏勺在下水道(地漏)捞残渣,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9月12日,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将这次事件称为西贝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外部危机。贾国龙透露,这场风波造成西贝的营业额下降,客流断崖式减少。“9月10日、11日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分别掉了100万元,12日我估计会掉200万元到300万元。”
西贝客流稀少。图据羊城晚报
15日晚,记者以顾客身份来到广州西贝琶洲店,正在晚间饭点的西贝食客寥寥。在记者观察的17时30分至18时30分,仅有包括记者在内的四桌食客。服务员向记者介绍,客流量确实受到一定影响,周末的客流量下滑三分之一,而工作日就更加惨淡,“工作日本来人就不多,现在就更少了。”
餐饮行业大佬发声:
罗永浩引导消费者的观点存在偏差
面对西贝预制菜事件,行业不少创始人集体声援西贝。新辣道创始人、信良记董事长李剑在其个人视频号直播,“我正式悬赏20万元,中国境内有营业执照的连锁(餐饮)企业,只要能证明自己没用到任何冷冻原料和添加剂,或者被罗永浩、媒体证明存在这样的餐馆,我就给20万元。看看罗永浩说的‘无冷冻无添加剂才是好餐馆’到底能不能成立。”
在李剑看来,罗永浩引导消费者的观点存在偏差。“大家不该纠结是预制菜还是非预制菜,而该关注冷冻原料和鲜鱼、鲜鸡、鲜猪等鲜肉相比,哪个对消费者更安全、更健康、更美味、更实惠,消费者在意的是哪家的原料能科学证明更健康、投入更好、更实惠,而非概念之争。”李剑表示。
不少餐饮企业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关于公示餐厅是否使用“预制菜”,当下预制菜的定义与消费者的认知定义有一定偏差,预制菜这个词对于当下消费端而言并非中性词,这对于企业来说风险性很大。李剑也在直播中坦言,罗永浩以“不反对预制菜,但要公示”为说辞,实则利用“预制菜”缺乏科学标准与公众共识的特点将“预制菜”与“垃圾”“不健康”强行挂钩。
福州公孙策公关合伙人詹军豪认为,预制菜公示制度的完善是个渐进过程,作为全新制度公约,目前并无成熟范例可供直接借鉴,需逐步摸索。不过,从实际执行来看,实现公示透明化的关键在于企业需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结合行业协会规范要求进行信息公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消费者认可。
“预制菜”成为争议焦点
相关国家标准仍在制定中
不可否认,西贝预制菜事件让西贝站到了风口浪尖,也再次将“预制菜”推向了争议的焦点。从罗永浩发布西贝全是预制菜,再到开直播将话题转向维护消费者知情权,一时间得到大量消费者支持,餐厅使用预制菜需明示的呼吁声再次响起。
罗永浩还在直播中以老乡鸡此前做的菜品公示举例,称其店内标注了餐厅现做、半预制以及复热预制,且有明确的餐品加工等级划分说明。
事实上,这并非第一次出现这类呼吁声,面对预制菜透明化的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或许更希望了解其是否预制、预制程度。然而“公示”这件事有多难?
贾国龙接受记者采访表示,不反对预制菜透明化的提法,但是可行性有难度,主要难度在于不好界定其是否预制及预制程度。贾国龙以腊肉炒蒜苔举例称,“腊肉一定需要提前预制,腊肉作为这道菜的原材料,这道菜该如何界定是否为预制菜。”
预制菜国家标准尚未出台,西贝宣称“100%无预制菜”的依据来源于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通知》明确,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市场监管总局还强调,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在湖南宁乡经开区一家预制菜企业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处理食材。新华社图
目前,预制菜相关国家标准仍在制定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显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制菜》已被列入2024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
预制菜降低了餐饮业成本
但消费者花的钱却并未减少
西贝事件掀起大波之后,多家全国性餐饮品牌创始人均表示,营收收缩、经营变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餐饮收入达27480亿元,同比增长4.3%,但较2024年同期7.9%的增速明显放缓,直观体现出行业的整体承压。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营收同比下滑3.7%至207.03亿元;九毛九营收同比下滑10.1%至27.53亿元;呷哺呷哺营收同比下滑18.9%至19.42亿元。贾国龙此前透露,西贝营收也处于下滑区间。
中国餐饮市场规模庞大,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在行业承压的背景下,降本增效需求更加强烈。
预制菜在标准化、集约化的生产加工模式下,能够提升出餐效率,减少后厨面积和所需工作人员,大幅降低餐厅运营成本。《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数据显示,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后,整体成本占比可下降8%。
但预制菜为企业降低的成本,似乎并没有反映到消费者身上。
说到底,这也是行业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割裂。正如媒体评论所言:消费者只关心自己花不菲价格吃到的,究竟是“刚做好的菜”还是“刚热好的菜”。
“效率型”餐饮VS“体验型”餐饮
包括罗永浩在内的消费者,之所以谈“预制菜”色变,无非是与此前关于预制菜品质低、不新鲜、没营养等评价或者事件所关联。的确,预制菜行业近年来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随着行业的迅速扩张,其食品安全隐患和食品安全事件也越发受到关注。对此,商家和相关标准都应回应消费者的合理期待。
市场的反应往往快于标准,如今的餐饮业已悄然分化出两条路径:一种是“效率型”餐饮。一些连锁快餐、外卖专门店大大方方用预制菜,追求标准化与出餐速度。像肯德基、萨莉亚,消费者清楚它们的模式,该买单的还是愿意买单。
另一种是“体验型”餐饮。很多大排档、特色店挂起显眼的“新鲜现炒”“手工现制”招牌,核心卖点是技艺和锅气。最近,很多现炒餐馆开启了后厨直播,大厨们乐呵呵地颠锅、翻勺、旺火爆炒,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热腾腾的烟火气,喜欢热乎气的客人应该爱这一口。
餐饮行业的分化就像喝咖啡,有速溶咖啡的高效稳定,也有手冲咖啡的慢萃香浓,很难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只要明码标价、诚信经营,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
既然预制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就需要被重申:吃什么、怎么吃,最终选择权应在消费者手中。消费者是最终为预制菜买单的人,他们的信任与认可,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监管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细化预制菜分类标准与质量安全规范,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消费者应积极了解预制菜相关知识,理性看待预制菜,通过合法途径反馈意见,推动行业信息透明化,形成企业、监管部门与消费者共同参与、相互监督的良好局面,促进预制菜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上游新闻综合自北京商报、红星新闻、澎湃新闻、羊城晚报、经济日报、中新网
来源:上游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