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幽门螺杆菌是中国胃癌的罪魁祸首,3点教你彻底根除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6 02:00 1

摘要:“王大妈,这胃痛是不是又犯了?”清晨的社区门诊,王大妈愁眉苦脸拉着医生诉苦:“总是上腹胀,偶尔还恶心,孩子嫌我口气也重,怎么老治不好?”医生皱了皱眉,问她有没有听说过幽门螺杆菌。王大妈茫然摇头,一旁陪同的女儿赶紧插话:“听说这菌厉害,真能引发胃癌?”

“王大妈,这胃痛是不是又犯了?”清晨的社区门诊,王大妈愁眉苦脸拉着医生诉苦:“总是上腹胀,偶尔还恶心,孩子嫌我口气也重,怎么老治不好?”医生皱了皱眉,问她有没有听说过幽门螺杆菌。王大妈茫然摇头,一旁陪同的女儿赶紧插话:“听说这菌厉害,真能引发胃癌?”

医生郑重点头:“《柳叶刀》确实发布过重大研究,幽门螺杆菌正是中国胃癌的头号危险因素。但别慌,只要科学应对,80%以上的人都有机会彻底根除。”王大妈和女儿对视一眼,既紧张又充满疑惑。难道,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小细菌,真有这样大的威胁?“尤其是第三点,很多人都不会做对!”医生话音一落,诊室气氛如同拉紧的弦——这个藏在中国7亿人胃里的隐形杀手,到底有多可怕?又该如何科学防治?

在中国,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菌)的名字可能远不如感冒、三高耳熟能详,但它的危害却绝不亚于任何慢性疾病。中国是全球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据《柳叶刀》子刊权威数据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9%,约有7亿人正被其“缠身”。在一些家庭,甚至出现“一人感染,全家中招”的连锁反应。

但幽门螺杆菌究竟有多“毒”?它为何被称为中国胃癌的罪魁祸首?202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权威机构基于30-79岁中国成人10年追踪随访,研究发现,近80%的非贲门胃癌和60%以上的贲门胃癌均与Hp感染直接相关。在受试者中,非贲门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率高达94.4%,贲门胃癌为92.2%。而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患胃癌的风险大约提升5.94倍。

更令人震惊的是,我国每年约有34万胃癌新发病例被推定与Hp感染有关。也就是说,如果能控制好这个“看不见的敌人”,成千上万的家庭也许就能远离胃癌的阴影。

那它到底是如何引发胃癌的?幽门螺杆菌作为一种能在胃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螺旋杆状细菌,能够长期“潜伏”于胃黏膜,分泌毒素破坏黏膜屏障,诱发慢性炎症,逐步发展成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甚至恶变为癌症。慢慢道来,幽门螺杆菌就像在胃里“点了一把火”,任其烧灼不熄,日积月累,终至大患。

有胃痛、腹胀、反酸、消化不良、口臭的人,需高度警惕幽门螺杆菌感染。但最可怕的是,不少感染者早期无明显症状,“无声无息”地被它“蚕食”健康,一等出现明显病变,往往已到溃疡、甚至癌变边缘。

很多人听说过“生吃大蒜杀菌”、喝某种神奇饮料就能“清胃除菌”,甚至有人抱着忍一忍就过去的心态,殊不知,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根本不是靠某些偏方或毅力硬抗,而是讲究“早发现、规范杀菌、定期复查”三步走。

第一步:及早发现,权威筛查

想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最稳妥的是做“碳13或碳14尿素呼气试验”。只需按要求吹2次气,5分钟内即可拿到结果,准确率高达95%以上,无痛苦、无创伤。不建议只靠指尖验血或随便网上买试剂,让检测结果更具权威、可比性。如果体检发现Hp阳性或家有多人反复胃肠不适,务必全家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第二步:科学根除,规范治疗

医生首推的“四联疗法”被推荐为一线根除方案。该方案包括两种抗生素(联合击溃细菌变异)、一种强效胃酸抑制剂(让药物更好作用于胃内菌群)、以及一种铋剂(修复胃黏膜,减少副作用),疗程一般为10-14天。需要注意的是,严格按医嘱全程用药,不要因“没症状或副作用”自行停药,也忌讳自行“改药减药”或重复使用抗生素,否则容易导致除菌失败,还可能产生耐药。

有数据显示:第一次“四联疗法”根除率可达80%-90%。若首次失败,建议3个月后再做二次疗程,通过药物调整提高根除率。

提醒:市面上流传的“生吃大蒜治幽门螺杆菌”并无明确科学依据。临床上,多吃大蒜非但无法消灭细菌,反而因其中大蒜素浓度不足,生吃过多易损伤胃黏膜,引发胃炎甚至加重病情。类似“民间秘方”要警惕,科学治病别走弯路。

第三步:定期复查,不留死角

疗程结束4周要彻底停药,随后再复查一次呼气试验,看是否成功根除。大部分人一次疗程即可根除,但若仍为阳性,务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做二次治疗,切勿滥用抗生素。此后,每隔1-2年建议进行一次呼气检测,确保远离隐患。

除了治疗本身,更要将防范融入日常生活。虽然感染率高,但并非人人都必须治疗,高风险人群(如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和有症状者建议积极根除。日常生活如何预防二次感染或交叉感染?专家给出以下提醒:

切断传播: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粪-口等途径传播。建议家庭成员分餐、分筷,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小孩和Hp感染者。不要互用牙刷、餐具。特别是父母千万不要用嘴给婴幼儿喂食,避免亲吻婴儿嘴唇。

良好卫生习惯: 养成饭前便后认真洗手、餐具高温消毒、定期更换抹布等习惯。出外就餐时选择卫生条件较好的餐厅,尽量少吃生食。

饮食结构调理: 少吃高盐、熏制、烧烤和过烫、辛辣的大刺激食物,防止胃黏膜反复损伤。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提高免疫力。

定期检查,高危人群尤需重视:30岁以上特别是有胃癌家族史、胃病史、反复消化不良者每2-3年做一次胃镜检查,一般成人1-2年做一次呼气试验。出现持续上腹痛、反酸、食欲下降、体重减少等症状,不要拖延。

科学认知,不盲目恐慌: 幽门螺杆菌虽是1类致癌原,但多为慢性损害进展,只要能早发现、规范治疗、规律复查,并做好日常预防,大多数人可有效控制风险,不必过度焦虑。

医学共识认为,中国胃癌居高不下,“隐形推手”正是幽门螺杆菌。但科学行动,远比恐慌来得更有用。从“早发现、规范除菌、定期复查”三步做起,辅以卫生饮食及定期体检,大多数家庭都能守住健康防线。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微小选择里。今天起,不妨检查一下饮食卫生,养成分餐良习,关注全家人的胃部“小信号”,为自己和亲人撑起一道守护胃健康的“无形盾牌”。

温馨提醒:文中讨论的健康知识均基于权威医学研究,但每个人的具体健康状况各不相同。如果你或者家人出现持续胃部不适、反复消化问题,建议尽早前往正规医院消化专科或内科就诊,由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百度、网络偏方不足信,科学诊疗最靠谱。只有坚持规范医疗和科学防范,才能真正远离幽门螺杆菌的隐患,实现健康长远。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柳叶刀-公共卫生》中国专刊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来自中国的重要证据.柳叶刀TheLancet.2021-11-29 3.《YYDS!关于幽门螺杆菌的问题,看这里就够啦!》.浙大二院.2022-05-16 4.《幽门螺杆菌是个“致癌高手”!胃肠癌、喉癌都和它有关》.生命时报.2022-05-10 5.《消化科医生讲堂:幽门螺杆菌的全程管理路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21-12 6.《规范化根除幽门螺杆菌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2023年版 7.《胃癌防控中国行动报告》.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 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fection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2012. 9.《常见胃肠道疾病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22年 10.《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老孙健康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