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文/痴傻老人
整劲,是形意拳修炼的核心追求,更是衡量功夫深浅的标尺。
前辈拳师对此早有精辟论述,今以练拳数十载的身证体悟,浅谈形意拳整劲的修炼关键,与同好共勉。
练整劲首重意识破局——须先纠“短拳长练”之误。
以劈拳为例,常有拳友将其练成“推拳”,非推之动作不对,实因未得“周身成斧”之理。形意拳虽为短打,却忌孤立追求拳脚伸长击远,须知“形”非单式招式,乃全身合一所成之劲态。
劈拳其形似斧,斧不在手而在身:躯干为斧身,肘尖至指尖为斧刃。
打劈拳时,需借“消息全凭后腿蹬”之根劲,催发躯干束展弹抖,在与对手接触的刹那,一沉一浮、一激一荡间,既有向前冲撞之刚,又含钢锉钩杆般“拔根”的起浪劲,再辅以腿脚趟踩挂绊,使自身如蓄满动能的铁球,无处不具冲撞力。此时肘尖至手掌的“斧刃”方为全身锋芒,劈斫之下干净利落,这才是劈拳的整劲。
若仅靠手臂发力,终是“单丝不成线”,难有透骨之力。
此理通于五行拳:
崩拳如箭需腰胯催劲,钻拳似电要肩肘合一,炮拳若炮需胸腹鼓荡,横拳如轮赖周身拧转,皆需“一动而无不动”,方能聚全身能量成其“形”。
明晓整体发力之理,更需形体协调为基,做到“手到身到,身到脚到”,忌“锣齐鼓不齐”的散乱。仍以劈拳技击为例,最佳打击时机在“后腿蹬地达最大力度,身体急速前冲,趟出之脚尚未落地”的瞬间——此时根劲刚起、身劲已发、手劲将到,三劲合一,方有雷霆之势。
反观常见误区:
或手劈出去而身劲滞后,或两脚落稳才抬手发力,甚者刻意抖动手臂扮“劲”,皆违形意拳“静如处子,动若脱兔”之旨。
形意拳的协调,非刻意配合,而是长期盘拳中“身械合一”的本能反应,走架时需求“步稳身正、劲随步换”,打拳如行云流水,方能在技击中“劲到触点不迟疑”。
形意拳谚“遇敌好似火烧身”,非指慌乱紧张,实乃“无意识应急反应”的状态修炼。
试想不慎被烟头烫臂,毫无准备下身体的躲闪抽回之快,远超常态模仿——这便是精神松弛时,神经、肌肉、骨骼联动的本能机能。
练拳若精神紧张,则手足无措;肢体僵紧,则劲路不畅。
松非瘫软,而是“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有师者要求学生握拳挺掌至硬,实则拳紧则臂僵,掌挺则劲滞,出手速度反受制约。
可试绵张拳“前手如捻线,后手如抚琴”之法:
未接触时手松如棉,触敌瞬间骤然攥紧,脱离即松,此为短拳手部放松之妙诀。脚亦如是,形意拳“脚心涵空,五指抓地”非静态保持,需脚腕放松、脚拇指轻翘以利摆调;蹬后腿时膝盖须向下松沉,如短跑运动员起跑般,方能将根劲直传躯干,若膝盖僵挺,劲则向上耗散,进身必慢。唯有身心皆松,方能在接触刹那“激灵一下”,惊炸劲自然生发。
最后叮嘱年轻同好:整劲绝非空练可得。
盘拳是打基础,而劲的“合”与“用”,需在双人搭手、实作接触中体悟——通过推手感知劲路传递,借喂招体会周身协调,方能真正将“周身整劲”从拳架融入身体本能。
舍此实践,终是“纸上谈兵”。
来源:京门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