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县老家:修了一半的小砖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6 12:01 2

摘要:我们村西边,小洪河潺潺的流水声仿佛是岁月的低语,见证着村庄的变迁,承载着无数的回忆与故事。(想看看本文作者李群成老师写的其它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许昌老兵忆:我绣了个“为人民服务”的新挎包)

许昌县老家:修了一半的小砖桥 ‖老家许昌

文‖李群成

我们村西边,小洪河潺潺的流水声仿佛是岁月的低语,见证着村庄的变迁,承载着无数的回忆与故事。(想看看本文作者李群成老师写的其它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许昌老兵忆:我绣了个“为人民服务”的新挎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洪河尚未拓宽。河道虽窄,却在雨季肩负着排泄雨水的重任,守护着村庄的安全。上游还未修建水库,河水清澈,鱼虾成群。夏日里,大人们趁着闲暇,跳入河中畅快地洗澡、捕鱼;我们小孩子也时常跑到河里嬉笑打闹,溅起朵朵欢乐的水花。

小洪河西岸,是村里百余亩肥沃的耕地。然而,因为没有桥,去往河西种地、收割,成了一件麻烦事。若是只携带一两件农具,挽起裤脚,淌过没膝的河水尚可到达;但要是运送肥料或拉回收割的庄稼,就不得不绕道超过3华里的罗大桥。路途的遥远和不便,耗费了社员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记得我七八岁那年的夏天,跟着哥哥去河西割草。那天阳光格外炽热,却丝毫没有减退我的干劲,半上午就割满了一竹篮。哥哥担心我背不动,主动提出帮我分担一些。可我心想“我割的草让你背回去,父亲还以为是你割的”,便果断地拒绝了。

我背起沉甸甸的草篮,小心翼翼地淌着河水往回走。走到河中心时,脚下突然一滑,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在河里,哥哥赶紧扶住了我。

还有一次,母亲去姥姥家,拖着一双小脚淌水过河时不慎扭伤了脚踝,父亲不得不推着独轮车,跑七八里路去给母亲捏脚。这些生活中的点滴,都因为这座“缺席”的小桥,而变得曲折。

为了彻底解决过河问题,1964年春节刚过,村里就开始酝酿要修建一座小砖桥,并确定收完麦子正式开工。消息一出,社员们拍手称快,满心期待这座小桥能早日建成。

建桥所需的水泥、蓝砖等材料,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采购起来并非易事。

当时还没有架子车,运输材料全靠马车或者人力。负责施工的都是村里经验丰富的泥瓦匠,他们虽然没有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但凭借着一双双勤劳的手和精湛的技艺,为建桥工作默默付出着。

建桥是全村人的大事,大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挖土的挖土,搬砖的搬砖,和水泥的和水泥,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干得热火朝天。就连我们这些小学生一到星期天,也迫不及待地跑到工地上帮忙。我们虽然力气小,但也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比如搬砖、传递工具的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拱形桥洞很快就搭建起来了,看着初具雏形的桥,社员们的心中满是喜悦和憧憬。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刚开始铺桥面的时候,一场罕见的大雨不期而至,连续下了两天两夜。我站在村头向西望去,只见田野里、道路上一片汪洋,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洪水淹没了。雨稍小一些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子按捺不住好奇心,顺着大路趟着水跑到河边观看。

只见满槽的大水裹挟着泥沙,如脱缰的野马般向南奔涌而下,那汹涌的气势让人胆战心惊。

大雨过后的第二天,我们村西的大韩村有古会,还请来了戏班子唱大戏。在那个娱乐项目匮乏的年代,周边村子过会唱大戏可是一件大事,十里八村的人都会前去观看,热闹非凡。

因为父亲一直严厉禁止我学游泳,所以我是个十足的旱鸭子。那天,我只能站在河边,眼巴巴地看着别人游泳过河去看大戏,自己却不敢贸然下水。我八叔的大儿子敬安,只比我小一岁,虽然才十二三岁,而且刚学会游泳,但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跟着大人们游泳过河去大韩村看戏。

此时,小砖桥的施工还没有结束,临时支撑桥拱的砖木架子还没有拆除,中间只留有一个三尺来高二尺来宽的桥洞,用于泄水。没有拓宽的小洪河,满槽的河水也不过十几米宽。几个大人在新修砖桥上游百余米的地方,凭借着娴熟的泳技,顺利游过了对岸。

可是,敬安兄弟毕竟身小力薄,游到河心时,突然体力不支,被汹涌的大浪裹挟着向下游冲去。仅仅几秒钟的时间,他就被吸入了狭小的桥洞里。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岸上的所有人都惊呆了,一时间不知所措。紧接着,人们大声呼喊着,心急如焚地顺着翻滚的洪水向修了一半的砖桥奔去。

也许是上天眷顾,不忍心让一个幼小的生命就此消逝;也许是我们家族世代善良,冥冥之中自有神灵庇佑。就在大家惊慌失措、悲痛万分的时候,冲击力极大的水流又奇迹般地把敬安从狭窄的桥洞里推了出来。大人们见状,赶忙跳进河里,七手八脚地把他救上了岸。此时的敬安兄弟,虽然浑身湿透,面色苍白,但好在毫发无损,只是虚惊一场。大家都长舒了一口气,心中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大雨过后,天气放晴,阳光洒满了整个村庄。洪水退去后,留下的是一片狼藉。我们跑到河边,看到修了一半的小砖桥,孤独地横跨在河道上,桥身的砖缝里、旮旯里都积满了泥沙,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默默地诉说着这场灾难性的经历。旁边堆着的和了一半的水泥,还有几个整袋子的水泥,都在雨水的浸泡下,变成了硬邦邦的“石头块儿”,无论怎么用力,都无法改变它们的模样。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无声地嘲笑我们的蠢笨和无奈。

那一年老天仿佛打开了水龙头,怎么也关不上。到了秋收秋种的时候,又是阴雨绵绵,下个不停。红薯深深地埋在泥里,无法用工具挖出来,社员们只能用脚踩,艰难地把红薯从泥沼中分离出来;小麦也因为土地过于泥泞,无法正常播种。农业部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明出了一种耧铧像刀刃一样的“犁耧”,村民们才勉强把小麦播种下去。

经历了这场洪水和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村里不仅遭受了损失,更没有了多余的资金和精力,继续把小砖桥修下去。修了一半的小砖桥,就那样静静地躺在原地,成了全村人记忆中的一道伤痕。

也许是因为雨水过大,小洪河排水不及,第二年春天,上级便下达了拓宽小洪河的任务。我们村在拓宽河道的同时,也不得不把修了一半的小砖桥拆除了。这座承载着村民们无数希望和梦想的小砖桥,最终还是没能完成它的使命,只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深深地印刻在社员们的心中。

2025年9月

另: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数量不多,欢迎留言咨询……


【作者简介】李群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书法、美术作品多次入选(获奖)中国书协和河南美协的展览。在报刊及互联网发表散文、艺术理论、评论、随笔180余篇40多万字,诗词(楹联)数百首。出版有《李群成书法作品集》《崛起中原—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李群成》《春诵秋吟·李群成诗词楹联集》《沃野颐真·李群成诗词集》《尘封的岁月》。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来源:老家许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