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曾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句话道破了 “远见” 的本质 —— 从来不是谋划多么宏大的蓝图,也不是算尽未来的每一步,而是把身边该做的小事做扎实、做到位。那些能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是在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上扎了根,慢慢长出了参天大树。今天就跟大伙聊聊,做人
老子曾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句话道破了 “远见” 的本质 —— 从来不是谋划多么宏大的蓝图,也不是算尽未来的每一步,而是把身边该做的小事做扎实、做到位。那些能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是在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上扎了根,慢慢长出了参天大树。今天就跟大伙聊聊,做人最大的远见,其实就是做好这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坚持学习,别停下成长的脚步
人们总觉得,学习是年轻人的事,出了校门、到了一定年纪,就不用再学了。可真不是这样,真正有远见的人,一辈子都在学习。就说曾国藩吧,他小时候可不是什么天赋异禀的人,甚至能算 “笨”。有记载说,他夜里背书,一篇文章读了好多遍还没背下来,房梁上藏着个小偷,等着他睡了好下手,结果小偷都把文章背下来了,曾国藩还在那儿反复读。可他从没因为自己笨就放弃,反而更下功夫,每天坚持读书、写日记反思自己,哪怕后来官做到了两江总督,还是保持着每天读书的习惯。孔子说 “学而不已,阖棺乃止”,意思就是学习到死才算完。曾国藩就是靠着这份坚持,不仅自己成了晚清的名臣,还留下了《曾国藩家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还有北宋的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前后花了十九年。他每天都给自己定下编修任务,哪怕遇上刮风下雨、身体抱恙,也绝不会偷懒。为了防止自己睡过头耽误学习,他特意做了个 “警枕”—— 用一段圆木当枕头,只要一翻身,圆木就会滚掉,他立马惊醒,接着起身继续工作。哪怕晚年眼睛昏花,他也坚持亲手修改书稿,从不让别人代劳。正是这份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学习,才让《资治通鉴》成为横跨十六朝、记载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史学巨著,也让司马光成为后世敬仰的学者。学习从来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让自己始终跟得上日子的脚步,哪怕遇到新问题,也有能力去解决,这就是最实在的远见。
第二件事,是待人真诚,别耍小聪明
人们常说 “人心换人心”,你对别人真诚,别人才会对你真心。历史上有个叫季布的人,他特别讲信用,只要答应过别人的事,就一定做到。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后来季布被刘邦悬赏捉拿,原本藏在朋友家里,朋友为了救他,特意把他打扮成奴仆,卖到鲁地的朱家。朱家知道他是季布后,不仅没揭发,还专程去洛阳找刘邦的谋士夏侯婴说情,最后刘邦不仅赦免了季布,还任命他做了郎中。季布能化险为夷,全靠他平时待人真诚、守信用攒下的人心。
还有东汉的范式和张劭,两人是太学里的同窗。毕业分别时,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的今天,我会去你家拜访,还要拜见你的母亲。” 张劭一口答应,还把日期记了下来。到了约定的那天,张劭一早就备好酒菜,等着范式来。家里人都劝他:“两地相隔千里,范式说不定早就忘了,你何必当真?” 可张劭却笃定地说:“范式是个讲信用的人,他肯定会来。” 没过多久,门外果然传来了马蹄声,范式真的如约而至。这份千里赴约的真诚,让 “鸡黍之交” 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后来张劭病重去世,临终前还惦记着范式,范式听说后,立刻放下手头的事,赶去为张劭送葬,哭着为他筑坟,足见真诚待人能收获多么深厚的情谊。别觉得真诚是 “傻”,耍小聪明可能能得一时的便宜,但时间长了,没人愿意跟不实在的人打交道。待人真诚,攒下的是人心,这才是能走得远的根本。
第三件事,是懂得隐忍,别遇事就冲动
生活里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有时候争一时之气,反而会把事情搞砸;懂得暂时隐忍,不是懦弱,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韩信 “胯下之辱” 的故事吧?年轻时的韩信,背着剑走在街上,一个屠夫拦住他挑衅:“你要是有本事,就拿剑杀了我;要是没本事,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盯着屠夫看了半天,没有拔剑,而是慢慢俯下身,从他的胯下钻了过去。周围的人都嘲笑他没骨气,可韩信却没放在心上 —— 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是建功立业,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毁了自己的未来。后来韩信跟着刘邦打天下,平定三秦、击败项羽,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被封为楚王。要是当初他冲动杀了屠夫,恐怕早就成了阶下囚,根本没有后来的成就。
春秋时期的晋文公重耳,更是把 “隐忍” 做到了极致。他原本是晋国的公子,因为宫廷内乱,被迫流亡在外,这一流亡就是十九年。期间他吃过不少苦:在卫国被当地人冷落,连口饭都吃不上;在曹国,曹共公故意偷看他洗澡,羞辱他;在楚国,他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向楚成王承诺 “若两国交战,晋军必退避三舍”。可重耳从没因为这些屈辱就自暴自弃,反而一边隐忍,一边暗中结交诸侯、积累人脉。直到六十二岁那年,他才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之后他励精图治,带领晋国打败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隐忍不是放弃,而是在等待最好的时机,就像种庄稼,春天播种后,得等上几个月才能收获,要是急着挖出来看,庄稼就长不成了。遇到事别慌,别冲动,沉下心来想想办法,这才是有远见的做法。
第四件事,是重视积累,别想着一步登天
人们常说 “一口吃不成胖子”,任何成功都不是一下子得来的,都是一点点积累出来的。东晋的王羲之,是有名的书法家,他的字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可他的书法不是天生就好的,小时候练字,他每天都在池塘边的石头上写,写完了就到池塘里洗笔砚,时间长了,整个池塘的水都变成了黑色,这就是 “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的故事。王羲之每天坚持练字,哪怕写坏了无数支笔、无数张纸,也从没间断过。他还专门临摹前代书法家的作品,把别人的优点融到自己的字里,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正是这样一天天的积累,才让他的书法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西晋的左思,写《三都赋》更是花了整整十年。为了把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洛阳的风貌写得真实准确,左思不仅翻遍了家里的藏书,还专门去各地考察。他每写一段,都要反复修改,有时候一个字不满意,就要琢磨好几天。朋友劝他:“写文章不用这么较真,差不多就行了。” 可左思却说:“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急不得。” 十年过去,《三都赋》终于写成,一时间洛阳的文人雅士争相传抄,导致市面上的纸张都涨价了,这就是 “洛阳纸贵” 的由来。
左思用十年的积累,不仅成就了自己的文学之名,更印证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的道理 —— 荀子这句话,说的就是积累的重要性。生活里也是这样,想做好一门手艺,就得每天练习;想存下钱,就得每天省一点、攒一点;想做好一份工作,就得每天多学一点、多做一点。别总想着一下子就能成功,把小事做好,慢慢积累,就像搭积木,一块一块搭起来,最后才能建成高楼大厦。那些想着一步登天的人,往往摔得最惨,只有重视积累的人,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第五件事,是心怀善意,别吝啬帮助别人
人们常说 “善有善报”,不是说帮了别人就一定要得到什么回报,而是心怀善意的人,总能在不经意间收获温暖,也能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雷锋同志大家都熟悉,他一辈子都在做好事,帮战友补衣服、给老人让座、帮老乡干农活,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他也愿意去做。他没想着要出名,也没想着要得到什么好处,只是凭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可正是因为他的善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现在,大家还在学习雷锋精神。
北宋的范仲淹,更是将善意融入了一生。他年轻时家境贫寒,靠喝粥、吃咸菜度日,可即便如此,他还经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给更穷的同学。后来范仲淹当了官,始终心系百姓:在苏州任知州时,他主持修建了 “范公堤”,挡住了海水,让沿海的百姓能安心种地;在杭州任知州时,遇上饥荒,他不仅打开粮仓赈灾,还组织百姓修建工程,让大家靠做工换粮食,避免了流民饿死。
他还拿出自己的俸禄,在老家买了千亩良田,设立 “义田”,用来救济族中贫困的人 —— 不管是生病的、上学的,还是娶媳妇、嫁女儿的,都能从义田里得到资助。范仲淹常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份心怀天下的善意,让他深受百姓爱戴,哪怕去世后,百姓还自发为他立祠纪念。心怀善意,不是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你帮别人一把,别人记着你的好,等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有人来帮你。而且,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心里也会觉得踏实、快乐,这也是一种宝贵的收获。
其实,做人的远见,从来都不是什么复杂的东西。坚持学习,是为了让自己不落后;待人真诚,是为了攒下人心;懂得隐忍,是为了等待时机;重视积累,是为了走得更稳;心怀善意,是为了收获温暖。这几件事,看起来都很普通,可要是能一直做好,就不普通了。就像历史上那些名留青史、能成大事的人,大多都是在这些事上做得很到位。不用去羡慕别人的成功,也不用去焦虑未来的日子,从现在开始,把这几件事做好,一步一步走下去,日子自然会越来越好,也总能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毕竟,最好的远见,就是把当下的每一件小事都做好,然后慢慢等着未来开花结果。
来源:禅意心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