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背篓里的秋光,又到掰玉米的季节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6 13:10 1

摘要:天刚麻麻亮,村子就醒了。羌山男女老少纷纷扛着农具,背上背篼,踏着晨露向各自的玉米地进发,有的背篼上还挂着去年丰收时残留的玉米须,此刻它们正安静地伏在人们肩头,等待着新一年装满秋日的馈赠。

文.羌人山里汉

(一)

秋天,是羌山田野间最热闹的时节。这个像是被金黄浸透过的季节,阳光染着蜜色,就连风里都裹着熟透的甜香。

又到掰玉米的季节了。

天刚麻麻亮,村子就醒了。羌山男女老少纷纷扛着农具,背上背篼,踏着晨露向各自的玉米地进发,有的背篼上还挂着去年丰收时残留的玉米须,此刻它们正安静地伏在人们肩头,等待着新一年装满秋日的馈赠。

晨光刚爬上屋檐,露水还在草尖打盹,我的父母早已背起被露水浸出深色痕迹的背篼。竹篾编织的纹路里,藏着他们经年累月的汗渍,还有装满秋光的期待。突然明白,这背篓里即将装着的,不仅是饱满的玉米,更是羌家人对丰收的期盼,是岁月沉淀下来的踏实与幸福。

(二)

小时候,我家的玉米地在半山坡上,得沿着蜿蜒的羊肠小道攀爬许久,露水打湿裤脚,凉丝丝的。晨雾在山间缠绕,路边带刺的藤蔓时不时勾住背篼、横在脚下,每次上坡都像经历一场冒险。站在坡顶往下望,一栋栋土木结构的羌家吊脚楼缩成小小的积木,炊烟袅袅升起时,总会让人想起母亲灶台上咕嘟冒泡的玉米粥。

半坡上的风比平地野,吹得玉米秆沙沙作响。站在玉米行间,父母动作娴熟地掰起玉米,“咔嚓”“咔嚓”声此起彼伏,那清脆的声响,宛如奏响一曲欢快的丰收乐章。

站在比我还高玉米秆下,学着父母的样子,伸手去掰玉米,却发现并不容易。用了很大的劲,玉米棒依然紧紧地嵌在秸秆上,好不容易才掰下一个,还连带着扯断的半根秸秆。

母亲看着我涨红的脸,笑着说:“幺娃子,莫急,得使巧劲喔。”在母亲的指导下,我渐渐找到了窍门,动作也越来越熟练。不一会,小小背篓早已被玉米塞得满满当当。

那时,在地广人稀的大山里,靠玉米养家糊口的羌家人,一般都会种上好几亩地的玉米,待来年,这些金灿灿的玉米便成了他们生活的底色。我家也是,每年开春,父亲总要请左邻右舍来帮忙,在布满碎石的坡地上挖出成片的小坑,母亲和嬢嬢们走在后面将金黄的玉米粒按进泥土,再撒一捧农家肥。他们常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捧上一把农家肥,今年定有好收成。

(三)

种玉米是件苦差事。从耕地、播种、施肥、锄草,像爱护婴儿一样呵护着,待到第一缕带着凉意的风掠过山坡,漫山遍野的玉米便褪去了青纱,换上了金灿灿的外衣,在阳光下闪耀着丰收的光芒,正召唤着庄稼人奔赴这场盛大的收获之约。

掰玉米更是跟时间赛跑。趁太阳还未高悬、暑气尚在蛰伏,大伙都会争分夺秒地穿梭在玉米地里,将饱满的玉米收入囊中,一背篼一背篼地将玉米背回家中。长长的队伍在乡间小路上蜿蜒,背篼里的玉米随着脚步轻轻晃动,洒下一路金色的光芒。

一旦日上三竿,带刺的玉米叶被晒得卷成锋利的刀刃,若在皮肤上划出细密的血痕,汗水渗进伤口,灼烧感混着玉米秸秆蒸腾的热气,会闷得人喘不过气。这是庄家人和老天爷的一场赌局——赌晨露未散时多掰几背篼,赌日头最毒前抢收完最后一亩地。

傍晚,羌家人围坐在堆成小山玉米堆前。双手灵巧地穿梭在玉米外皮间,“嘶啦”一声,粗糙的外皮被撕开,露出金黄饱满的玉米粒,像一排排整齐的金牙。偶尔会有调皮的玉米须粘在撕玉米人的手上、脸上,痒痒的,却也无人在意。

大家一边撕着玉米,一边有说有笑。不知是谁起了个头,唱起了山歌。“月亮出来象盏灯,我跟月亮同起身,月亮过河不等我,步步叉在烂泥坑”。“妹妹长得白漂漂,一把头发打齐腰,好比后园嫩韭菜,哪个不想割一刀。妹妹长得白漂漂,好比田里嫩秧苗,二世变个麻郎子儿(蜻蜒),抱到秧苗摇一摇”。歌声悠扬,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堂屋上空飘荡。

这边唱罢,那边和,你一句,我一声,歌声与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萦绕在羌山原野……

(四)

成堆的玉米被剥去外壳,露出金灿灿的身体。

月光爬上吊脚楼,为金黄的玉米镀上了一层银纱。

它们安静地沉睡在月光里,述说着岁月的沉淀与羌家人的守望。

暮色渐浓,炊烟从吊脚楼的青瓦间袅袅升起。

玉米的香气混着柴火香,漫过雕花的木窗,飘向远处的山坡。

那装满秋光的背篓,静静地靠在墙角,等待着下一次丰收的召唤。

乙巳年.九月.羌人山里汉,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钟馗.纳福.祺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