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炳伦:深耕嵩山木版年画的非遗传承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6 20:03 1

摘要:在河南登封嵩山东麓的文化沃土上,耿炳伦以一生为笔,在嵩山木版年画的传承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是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封木版年画项目第五代传承人,副研究员、国家高级美术师,更是嵩山木版年画的守护者、创新者与传播者。从年少时临摹卢岩寺壁画的懵懂热爱,到历

在河南登封嵩山东麓的文化沃土上,耿炳伦以一生为笔,在嵩山木版年画的传承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是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封木版年画项目第五代传承人,副研究员、国家高级美术师,更是嵩山木版年画的守护者、创新者与传播者。从年少时临摹卢岩寺壁画的懵懂热爱,到历经岁月洗礼坚守非遗传承的坚定执着;从文革期间冒风险保护老画版的无畏,到推动木版年画进校园、融文旅的开拓,耿炳伦用七十余载的深耕,让有着八百余年历史的嵩山木版年画,在时代浪潮中重焕生机,成为连接嵩山古今文化的重要纽带,也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写下了生动注脚。

承文化熏陶,启艺术之程

耿炳伦与嵩山木版年画的缘分,早在年少时便已悄然萌芽。1939 年,他出生于河南省登封嵩山东麓,成长在这片佛、道、儒三教文化交汇的土地上。嵩山脚下的登封城,既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少林寺,也有道教圣地中岳庙,更有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浓厚的宗教艺术氛围与民俗信仰,如春雨般浸润着他的童年。

儿时的耿炳伦在嵩山东麓的卢岩寺上小学,这座四合院式的小寺院里,佛堂墙壁上满是色彩绚丽、题材丰富的壁画。每当老师在课堂上授课时,他的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被那些生动的壁画吸引,悄悄在本子上临摹勾勒,壁画中神祇的姿态、花鸟的神韵,在他心中种下了艺术的种子。家中兄长是木工,手工打造的箱子、门头、棺材板上,都有兄长一刀一刀刻出的龙凤、花卉等精美图案,耿炳伦常常驻足观看,兄长运刀的手法、图案的构图,让他对雕刻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份对艺术的热爱,在中学时期便有了初步展现。他以 “艺春” 为艺名,开始在报纸上发表美术作品,稚嫩的笔触中,已然显露出对造型艺术的天赋与感悟。1962 年,耿炳伦从河南艺术学院(现河南大学艺术系前身)毕业,系统的专业学习让他掌握了木刻、版画等创作技巧,也为他日后深耕木版年画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登封当地文化部门工作,正式踏上民间艺术创作之路,最初专注于民间剪纸,出版了个人画集《嵩山民间剪纸》,而版画功底扎实的他,也在悄然等待着与木版年画更深的缘分。

因生计转折,与年画结缘

耿炳伦投身木版年画创作,源于一段 “坏事变好事” 的人生经历。刚参加工作时,他每月工资仅有三十多元,每天粮食定量九两。年轻的他饭量极大,九两粮食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只能靠南瓜、茄子等辅食充饥,即便如此,工资也常常在每月二十几号就所剩无几。

为了生计,耿炳伦曾偷偷给农村人家画毛主席挂像,或在乡村学校墙上绘制毛主席像,一幅画像能挣十元钱。可在当时,这种 “挣外快” 的方式被视为 “资本主义的尾巴”,单位严令禁止,一旦被发现,不仅会遭到批斗,还要将挣来的钱退还给画像人家。屡屡碰壁后,耿炳伦意识到,只有通过正当途径发表作品、获取稿费,才能合法增收。

起初,他坚持剪纸创作,白天在单位刻制一部分,晚上回家点着煤油灯继续加班,刻好后用浆糊粘在纸上晾干,第二天一早贴上八分钱的邮票寄往报社。然而,剪纸作品的稿费最高仅十五元,难以缓解生活压力。这时,他想到自己扎实的版画基础,又考虑到年画发行量更大、稿费更高,便决定转型从事年画创作。

1964 年,耿炳伦的年画《勤俭建国、勤俭办社》在河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幅作品紧扣当时国家提倡的 “老年画改革” 号召,歌颂人民公社建设,一经出版便广受关注。更让他振奋的是,年画创作的稿费可达八十多元,相当于他两三个月的工资。经济上的支撑,让耿炳伦更加坚定了深耕年画领域的决心,他陆续创作了《勤俭持家》等一系列贴合时代主题的作品,还对旧式门神画进行创新,将把门将军手持的传统武器改为现代器具,精心刻画人物面部表情,这些充满时代气息又不失民间韵味的作品,深受群众喜爱。

护珍贵老版,承技艺薪火

从事年画创作后,耿炳伦深知老画版是木版年画传承的核心,他开始四处寻访、收集散落民间的年画老版,留下了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登封有位名叫韩有水的老艺人,民国初年曾在登封告成 “阳水年画铺” 当学徒,负责印画、上色,年画铺倒闭后,他将几块珍贵的年画木版带回家中保存,每逢过年便手工印制年画在村庄售卖。

上世纪六十年代,登封地区闹饥荒,韩有水家中贫困,听闻耿炳伦在研究登封木版年画,便找到当时在县文化馆工作的耿炳伦,希望用手中的老版换十斤粮票。彼时的耿炳伦虽工资低微,但看着老艺人窘迫的处境,更心疼即将流失的文化瑰宝,他四处筹措,凑够八斤粮票,从韩有水手中换得四块清朝中期的老版。这次交换,不仅让珍贵的老版得以留存,更让耿炳伦与韩有水结为师徒。在韩有水的指导下,耿炳伦的年画创作技艺突飞猛进,他创作的《和睦如意》《人寿年丰》等作品,不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还入选全国年画展,让嵩山木版年画在全国舞台上崭露头角。

文化大革命期间,木版年画被视为 “封建糟粕”,耿炳伦因保存老画版,被贴上 “牛鬼蛇神” 的标签,遭到多次批斗。为了保护这些老版不被毁坏,他冒着巨大风险,用油纸将老版仔细包裹,偷偷埋在自家院子的土地下。即便遭受迫害,他也从未想过放弃,他坚信这些老版承载着嵩山的民俗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文革结束后,耿炳伦小心翼翼地挖出老版,拂去泥土,这些历经劫难的老版重见天日,而他如今保存的十九块老版,大多是那个艰难时期抢救下来的。

探文化脉络,定年画体系

1975 年 9 月,开封地区成立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因耿炳伦在年画领域的深厚积累,他被调往朱仙镇,参与木版年画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当时文革刚结束,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不足,在朱仙镇小李庄及周边乡村挖掘整理时,耿炳伦屡屡碰壁:有的老版被当作废品毁坏,有的被商贩低价收购,还有的百姓将老版视为 “传家宝”,藏在家里不愿示人。

即便困难重重,耿炳伦仍坚持走访每一户可能藏有老版的人家,耐心讲解木版年画的文化价值。在调研过程中,他发现朱仙镇年画与登封木版年画在文化内涵、表现手法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 两者都注重神码画、门神画的创作,在刻版线条上都带有民间艺术的粗犷感。通过对比分析,他最终证实了宋代木版神像画与明代登封木版年画的传承关系,以及两者在文化上的互补性,这一发现为嵩山木版年画的历史溯源提供了关键依据。

1978 年 10 月,耿炳伦回到登封文化馆工作,他结合在朱仙镇的调研成果,对比登封与其他地区的木版年画,又查阅登封市档案馆、中岳庙保存的历史资料,最终将登封木版年画按内容清晰分类:一是神码画,如天地全神、灶王爷、龙王爷等,其中清代财神年画中的 “天时财、地时财、人时财” 及登封方言中的 “皮狐子” 形象,独具地方特色;二是门神画,大门多贴秦琼、关羽等武将,上房门贴天官赐福、人寿年丰,厢房门贴五子登科、福贵有余;三是单批画,如清代嵩山全图、明末八骑八仙,尽显登封农耕文化特色。

与此同时,他还系统总结出嵩山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题材贴近山区生活,含释道儒、嵩山、庙会等元素;刻版采用汉三阙画像石及初祖庵宋代石雕的坡刀刻法,线版粗壮朴实;人物造型写实与夸张结合,神码画夸大头部以显神威;色彩以红绿黄为主,少用紫色;销售以小商小贩为主,形成封闭式山区特色。这一体系的建立,让嵩山木版年画的传承有了清晰的理论指引。

促瑰宝回归,扩文化影响

1997 年秋,一封特殊的委托函,让耿炳伦与流失海外的嵩山木版年画瑰宝产生了交集。当时的登封市民协主席吴长军接到省民协主席夏挽群的任务,委托耿炳伦鉴定一位日本收藏家手中的中国年画作品。耿炳伦赶到吴长军办公室,看到四张原拓线稿年画时,便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 这些年画的风格、刻版手法,与嵩山木版年画高度契合。

他将拓稿带回家,查阅大量明清时期民间年画及神禡文化资料,结合嵩山木版年画的演变史,最终确定这四张线稿是明清时期的嵩山木版年画,分别为《隔山照》《龙王》《火神》《车神》。随后,他将鉴定结果汇报给夏挽群,并详细阐释每幅作品的民俗内涵:《隔山照》是明末清初的神禡画,贴于院内墙上镇邪;《龙王》反映嵩山农耕社会的祈雨信仰;《火神》承载民众对火的敬畏;《车神》则用于祈求行车平安,画面中的 “阳水” 二字,正是清代登封告成镇 “阳水年画铺” 的店号。

省民协将耿炳伦的阐释译成日文,传给日本收藏家、工学博士通田直人。通田直人年事已高,一直希望让这些文化瑰宝 “叶落归根”,他随即邀请中方派人赴日取回原刻版。1998 年春,耿炳伦与夏挽群、登封市政协主席李书祥赶赴日本东京,在郊区别墅见到通田直人。老人讲述,1934 年他以 “文化考察团” 名义(实为文化间谍)来华,在嵩山南麓发现这四块古老画版,带回日本收藏,如今希望将其归还中国。

耿炳伦等人将画版带回登封后,本计划交由嵩山木版年画研究所保管,却因登封市无力承担五万元赴日差旅费,最终忍痛将这四块明代原刻版移交河南省博物院(差旅费由博物院承担)。经专家鉴定,这些原刻版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文化价值,为研究嵩山木版年画提供了珍贵实物。登封嵩山木版年画研究所为便于学习传承,按原尺寸翻刻复制了这些画版,让流失海外的文化瑰宝,以另一种形式回归传承。

推非遗发展,拓传承路径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耿炳伦迎来了推动嵩山木版年画发展的新机遇。2008 年,嵩山登封木版年画被批准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 年元月,又升级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耿炳伦被认定为第一代表性传承人,登封木版年画研究所也随之成立;2017 年 5 月,登封市嵩山木版年画有限公司成立,他受邀担任技术顾问,从艺术创作到产业发展,全方位助力木版年画传承。

在创作上,耿炳伦不再局限于传统题材,而是深挖嵩山文化内涵,将佛、道、儒三教文化融入年画创作,先后推出《佛与十八罗汉》《禅与佛教八宝》《少林童子功》《少林寺全图》等作品。其中《禅与佛教八宝》以达摩为核心,搭配玉瓶、磬、双鱼等佛教八宝,还融入 “行也禅,坐也禅” 的佛教名言,传递禅意文化;《少林童子功》则结合登封少林武术特色,既保留木版年画的传统韵味,又展现地方文化特色,这些作品成为嵩山文化的鲜活载体。

在产业转化上,耿炳伦指导公司将木版年画与登封旅游文化结合,开发出扇子、挂轴、精装书画等文旅产品。在少林寺、中岳庙等旅游景点,这些印有嵩山风光、少林武术的木版年画产品,既满足了游客的纪念需求,又让更多人了解嵩山木版年画,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中国文化报》《大河报》等媒体纷纷报道,嵩山木版年画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更令人瞩目的是,耿炳伦积极推动 “文化进校园”。他与登封市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在校园开设木版年画手工课,登封市少林办第一幼儿园成为传习基地。考虑到孩子的操作能力,他将传统木版改为卡纸、泡沫板、三合板等安全材料,把复杂的传统图案简化为卡通形象;还与长子、第六代传承人耿民生一起,培训幼儿园美术教师,让教师掌握基础的印刷、着色技巧,再教给孩子。从幼儿园到中学,课程难度随年龄增长逐步提升,孩子们在涂涂画画、印印刻刻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嵩山木版年画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守传承初心,盼文化延续

如今,我们再提及耿炳伦,心中满是敬意与怀念。这位毕生深耕嵩山木版年画的非遗传承人,于 2018 年因长期劳累生病与世长辞,享年 79 岁。他走时,工作室里的刻刀还摆放在案头,未完成的年画稿静静铺在桌上,仿佛还在等待主人继续勾勒线条。

耿炳伦虽已离去,但他用一生守护的木版年画传承事业并未中断。他的大儿子耿敏生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接过了嵩山木版年画非遗传承的接力棒。耿民生自幼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熟悉木版年画的刻版、印刷、创作全流程,如今他不仅坚守着父亲留下的十九块老版,更延续了 “文化进校园”“文旅融合” 的传承路径 —— 继续培训校园教师,优化文旅产品,还尝试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年画,让嵩山木版年画在新时代吸引更多年轻受众。

回首耿炳伦的一生,从临摹壁画的孩童,到深耕非遗的传承人,他用热爱与坚守,让嵩山木版年画从濒临灭绝走向重焕生机。他曾说:“这些老版、这些技艺,是嵩山的根,是中原文化的魂,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 如今,看着儿子耿民生忙碌的身影,看着孩子们在课堂上认真印制年画的模样,看着游客捧着木版年画产品赞不绝口的场景,我们有理由相信,耿炳伦毕生守护的文化瑰宝,必将在耿民生及更多传承者的手中继续传承,嵩山木版年画这朵 “不朽的山花”,也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而耿炳伦的名字,终将与嵩山木版年画一起,永远镌刻在中原文化传承的史册上。(阎洧涛)


来源:青报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