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30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陈康寅教授研究团队在ESC 2025大会的Intracoronary imaging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专场介绍了血管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AMR)这一指标,对于PPCI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
作者:陈康寅教授团队
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8月30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陈康寅教授研究团队在ESC 2025大会的Intracoronary imaging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专场介绍了血管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AMR)这一指标,对于PPCI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预测价值(Angiography-derived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 as a prognostic marker for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ost-PPCI)。
研究背景和目的
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及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是恢复心外膜下血流、挽救心肌的基石策略。然而,大量患者即便成功开通了罪犯血管,仍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这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传统评估CMD的金标准,如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因其有创性、需要压力导丝和腺苷注射,操作复杂且成本较高,在临床广泛应用受限。
近年来,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定量血流分数(QFR)技术迅速发展,其衍生出的 angiography-derived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AMR)指数,无需额外器械和药物,即可无创评估微循环状态,为CMD的诊断提供了新途径。然而,AMR对于STEMI患者中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如何,尚属未知。该项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探讨AMR对PPCI术后STEMI患者的预后价值。
研究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了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行PPCI治疗的STEMI患者。排除标准包括: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严重左主干病变、复杂冠状动脉解剖结构、造影质量不佳或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
研究结果
最终共有276名患者被纳入分析。在平均13.96 ± 6.62个月的随访期间,共有44名患者(15.9%)发生了MACE。其中AMR对MACE的预测能力显著优于QFR,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06(95% CI:0.620~0.791,PPP=0.0132),当AMR值超过300时,MACE风险呈现显著陡增趋势。
图:(A)AMR和QFR预测MACE的ROC曲线 (B)以AMR=300为界分组的KM生存曲线(C)罪犯血管AMR对MACE的RCS曲线分析
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AMR≥300【HR=6.211(3.013~12.802),PP=0.026】、白细胞计数【HR=1.031(1.011~1.051),P=0.002】和左心室射血分数【HR=0.970(0.943~0.999),P=0.040】是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未观察到AMR与各临床亚组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将AMR加入包含传统危险因素(如年龄、白细胞计数、LVEF等)的基线预测模型后,模型的预测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C-index指数从0.660提高至0.700,P
结论
本研究发现AMR≥300是STEMI患者PPC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与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再入院发生率显著升高密切相关。将AMR纳入传统风险模型可显著提升预测准确性。
研究点评
本研究首次证实,基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无创计算的微循环阻力指数(AMR)是STEMI患者接受PPCI术后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研究明确识别AMR≥300为MACE风险显著升高的临界值,且其预测效能优于传统指标。该指标无需额外手术操作或费用,易于临床推广实施,并为现有风险模型带来显著的增量预测价值。本研究不仅为STEMI患者的危险分层提供了关键新工具,更重要的是,为未来开展针对性的微循环保护治疗研究提供了依据,标志着STEMI管理从注重“开通血管”进入兼顾“保护微循环”的精准治疗新阶段。
专家简介
陈康寅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天津市河西区人大代表;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FESC;
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冠心病介入研究室副主任,国家卫健委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导师;
中华老年医学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指南与共识学组委员、天津市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健康医疗大数据专委会常委、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
曾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第五届人民满意好医生、天津医科大学十佳医生、“津门医学英才”等称号;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局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Circulation 等期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
来源:国际循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