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退伍兵到村支书主播,手机改写大山命运:90后新农人的直播突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7 11:43 2

摘要:傍晚六点,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官东村的村委会像临时集市一样热闹。老乡们背着刚收的板栗、花生,用竹篓一筐筐往桌上倒。黄杰坐在手机前,穿着民族风外套,语速不快:“这板栗是老品种,没打药,有虫眼的我们都挑出来了。”

傍晚六点,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官东村的村委会像临时集市一样热闹。老乡们背着刚收的板栗、花生,用竹篓一筐筐往桌上倒。黄杰坐在手机前,穿着民族风外套,语速不快:“这板栗是老品种,没打药,有虫眼的我们都挑出来了。”

直播间的网友刷着“村长放心拍”,而门口,70多岁的“生姜奶奶”正等着货款结账。

这个直播间,是黄杰在退伍返乡后开设的“青山村长”账号。三年来,他把深山里的农货卖到全国,也把一个闭塞小山村,逐渐带进了电商时代。

黄杰是1991年出生的苗寨青年,曾梦想“走出大山”。他学航海、当兵,去过新疆和西藏。但在边境村落坚守的日子,让他意识到:不是只有外面才有天地,大山也需要人去改变。

2018年退伍后,他在长沙工作,收入稳定。但每次回村,看到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孩子闲散无事,“像被时代落下了一样”,他心里堵得慌。

2020年,村支书因病辞职,乡里找上门来。他一口应下:“试试吧,说不定能干点事。”

一开始他搞合作社,卖鸡蛋和蔬菜,一年下来没起色。直到2023年,他刷到别的村干部直播卖货的视频,心里一震:“大山没有别的优势,互联网总该用得上吧?”

他就用一部手机、一张塑料桌子,把办公室改成直播间。起初没人理解,网友寥寥,乡镇领导也质疑:“当村支书,怎么天天对着手机说话?”

直到一次直播卖花生和板栗,屏幕突然卡顿,几千人涌入,700多单瞬间售罄。黄杰说,那一刻他脑子一片空白,“不是赚了多少钱,是觉得这条路走得通。”

从那以后,他一头扎进直播。为节省物流时间,他每天亲自把货从湖南送到贵州的快递点;为保证品质,他自己定标准、验货,有虫眼的板栗一颗颗挑出来。他把成本、利润、快递费用都讲清楚,网友反而更信任。

现在,他平均每场直播卖出一万多元,村民的冬瓜、南瓜不再烂在地里。有人靠种黄桃一个月收入上万元,直播成了村里最有希望的新行当。

在山东烟台,退伍青年阿玮和母亲老金,也用直播撑起了另一片天。

2022年,阿玮退伍回家,老金刚关掉经营多年的粮油店。日子闲下来,阿玮随手拍了段母亲找钥匙的视频,意外爆火。网友评论:“我妈也把钥匙藏砖缝里。”

尝到甜头后,他试着拍地里的瓜果,却反响平平。直到2023年农忙,他决定“别演了,就拍真实的农活”。结果粉丝量稳步上涨,甚至有网友留言:“就爱看你妈种地。”

真正让他们坚定助农方向的,是一场“樱桃危机”。福山区的冰樱桃熟了,下雨就会裂口。老乡找上门来:“能不能帮忙卖出去?”

他们拍了一条短视频,不加滤镜,只说实话:“这樱桃贵,可不能烂在地里。”没想到订单蜂拥而至,几天就清空了果园。

从此,母子俩正式开启直播带货。他们没有团队,只有一台手机和一张小桌子。但对农货的“较真”出了名——甜瓜必须两斤以上,蓝莓每个工人打包都要追责到人,连损坏赔付机制都提前想好。

这种“实在”,让他们的直播间成了信任的代名词。一个月时间,他们的蓝莓、甜瓜、地瓜轮番爆单,几小时就能清空库存。如今,村里人都认识这对“直播母子”,年轻人也开始效仿。

00后的丁习功是云南楚雄人,从小在核桃林里长大,大学毫不犹豫选择了农学专业。课上学的咖啡种植、农业机械操作,他觉得“不是死知识,是能带回家的技能”。

2022年,他在实验地挖土时随手拍了条视频,调侃“在农大也要干农活”,结果点赞百万,意外成了“丁同学”。

但他没被流量冲昏头脑。拒绝机构包装、也不追求爆款。他说:“不是为了拍视频才去助农,就算不拍,我也会去做这些事。”

他坚持一条原则:哪的货,就在哪直播。选品必须亲自试吃、机器分拣,质量不过关就直接下架。他不求卖得最多,但要回购率高、用户信任。

最让他感动的,是种核桃的老人对他说:“以前只能低价卖给本地人,现在终于卖出了个好价。”

丁习功说,农业不是“风口”,而是长期主义。他不想做流量网红,只想做个踏实的新农人。

黄杰、老金母子、丁习功,三位90后从不同背景出发,却都因直播电商与农业结缘。他们没有剧本,没有滤镜,只有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农货的较真。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超过546万名创作者参与抖音农货带货,平台日均发出2448万件农产品。这不仅是流量的胜利,更是农业与年轻人之间的一场双向奔赴。

在这个时代,农业不再是“逼不得已的出路”,而是“可以主动选择的归宿”。年轻人回到田野,互联网连通城乡,也让“种地”这件事,有了崭新的想象力和可能性。

来源:老闫侃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