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9月,全红婵走进暨南大学的那天 广州的天还热得像蒸笼。她穿着最普通的白T恤和牛仔裤,马尾辫扎得不高不低,背了个洗得有点发白的双肩包 脚步轻快地穿过校门。镜头追着她拍 闪光灯一闪一闪 可她头都没抬 像是习惯了这种场面,又像是只想赶紧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
2023年9月,全红婵走进暨南大学的那天 广州的天还热得像蒸笼。她穿着最普通的白T恤和牛仔裤,马尾辫扎得不高不低,背了个洗得有点发白的双肩包 脚步轻快地穿过校门。镜头追着她拍 闪光灯一闪一闪 可她头都没抬 像是习惯了这种场面,又像是只想赶紧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谁也没想到,就这么一段再平常不过的画面 几天后竟在网上传疯了,标题一个比一个刺眼:“**全红婵上大学被嘲文盲**”、“她连字都认不全吧?”、“奥运冠军也得补语文!”还有人翻出她以前采访里说错话的片段,说她“说话结巴” 根本不配进大学。
可事实呢?早在2022年8月,暨南大学官网上就清清楚楚写着:**全红婵以优秀运动员身份保送录取**,专业是运动训练。这不是特例 而是国家明文规定的政策——拿过奥运会、亚运会奖牌的运动员,可以免试入学。她的档案编号是粤体录〔2022〕第047号 每一步都合规合法。可这些没人提 大家只愿意盯着她会不会写“谢添地”这三个字较真。
我第一次听说全红婵 是在老家湛江的朋友嘴里。他说那孩子从小就在村边的水塘跳水 光着脚从水泥台子上往下翻 溅起的水花比别人小得多。后来进了市体校 每天天没亮就起来练,**凌晨五点十七分** 跳台上的灯还亮着 她一个人反复翻腾 膝盖上全是磕碰留下的疤。宿舍床头贴着一张皱纸,上面用铅笔写了两个字:“别怕。”那会儿她才十一岁 刚从迈合村小学转过来 数学课连乘法口诀都背不顺 作文写“我想当跳水冠军”只有九个字。
那时候村里有人说:“这丫头书念不好,只能靠跳水出头。”这话听着像同情 其实带着瞧不起。好像体育这条路,就是给“读不成书”的人预备的退路。可谁能想到,几年后她在东京奥运会上一跳成名 五轮动作拿了三个满分 总分**466.20** 破了世界纪录。解说员喊得嗓子都哑了:“她不是在跳水 是在空中写诗!”那一刻,全国人都为她鼓掌 连我爸这个从来不看跳水比赛的人都坐在沙发上愣住了 说:“这小姑娘 真是从水里长出来的。”
可掌声还没散 骂声就来了。她一入学 网上就开始有人说她“文化水平不够”“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对”。有张照片传得很广 说她签名把“全红婵”写成“金红蝉” 底下一片嘲笑。后来才知道 那是假的,P的。暨南大学的老师出来解释 说她们专业的课程本来就是为运动员设计的,理论课少,实践多,还能延期毕业。可这些话没人听,大家更愿意相信一个“文盲冠军”的故事,因为它够刺激 够解气。
但我知道 事情没那么简单。有个在暨大读书的表妹跟我说 有一次她在图书馆看见全红婵 坐在靠窗的位置 面前摊着一本《运动生理学》 手里握着笔,一笔一划地写笔记,写得特别慢,但很认真。桌上放着一瓶矿泉水,还有半块巧克力——听说这是她从国家队带回来的习惯,脑子用多了就得补糖。管理员阿姨说,她每次来都轻声细语,借书时还会问:“有没有讲跳水心理调节的书?”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 她还在准备考试。2023年底的全国跳水锦标赛期间,她一边比赛一边赶作业,硬是抽空考了《运动损伤防护》的期中 成绩**82分**。人民日报发了篇文章 配图是她在酒店房间里看教学视频 床头贴着一张便利贴 上面写着:“目标:期末不挂科。”看到这儿,我心里突然有点酸。这哪是什么“文盲”,这分明是个想好好读书的女孩,只不过她的时间被切割成了训练、比赛、上课、康复,每一分钟都得精打细算。
她妈妈后来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让我记了很久的话:“她说妈妈,我不想被人说没文化。我要证明给你们看。”这话听起来朴素,可重得压人心。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姑娘 没上过补习班 没请过家教 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但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不怕站在十米跳台上 也不怕面对全世界的目光 可她怕被人说“你不配”。
于是有人开始替她说话。前奥运冠军陈一冰转发一条微博,直接开骂:“你们嘲讽她的时候,她在为国争光!你们在哪?在家刷手机骂人!”这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很多人。B站上有位UP主做了期视频,分析她在比赛中的反应速度和动作记忆,结论是:“她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比一个医学生差。”评论区一下子安静了,很多人留言说:“原来我们一直误会了她。”
现在回头看 这场风波根本不是关于“文化水平”的讨论 而是关于我们怎么看待一个女孩的努力。她不需要完美,不需要口齿伶俐,不需要出身书香门第 她只需要有机会去学,去试,去一点点变得更好。而我们呢?却总想用一句话定义她,用一个标签困住她。
今年春天 暨大开学典礼上,校长特意点了她的名:“她在世界最高领奖台上为国争光 也在知识殿堂为自己争气。”台下掌声雷动,她低头笑了笑,手上的银戒闪了一下光。那是亲戚送的成人礼 内圈刻着“沉住气”。我忽然觉得,这戒指像是一种承诺——对过去的自己 也是对未来的路。
她睡前常听英文播客,室友说她“哪怕只能听懂三个单词也要听”。有一次夜聊 她说:“我知道很多人觉得我不配 可我觉得 只要肯学,就没有不配。”这话我没敢转发朋友圈,怕被人说矫情,但它一直在我脑子里转。
最近教育部出了新政策 要为运动员建专门的学习支持体系。。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全红婵 但我知道 从她走进教室那一刻起,有些东西就已经不一样了。。她不是在争一张文凭 她是在争一种权利——**一个普通人,靠努力就能被尊重的权利**。。
这不是金牌与学历的较量,也不是天赋与勤奋的对比。。
这是一个女孩 在无数双眼睛的审视下 依然选择低头看书、认真写字、一步一步往前走的故事。。她不说大话 不立人设,只是默默地,把每一次入水的弧线 延伸到了人生的另一片水域。。
来源:策略喜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