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次去的人也挺有代表性,有美国国际发展金融公司(DFC)的代表,还有乌克兰经济、环境与农业部长奥列克西·索博列夫。
2025年9月15日,美国代表团直奔乌克兰,专门考察当地的钛、锆和铪矿资源。
这事儿不是临时起意,是今年4月30日美乌签了矿产合作协议后,美方第一次实地来评估潜在的启动项目。
说实话,从签协议到现在快5个月了,美方这会儿动手考察,看得出来是想把合作从纸面上落到实处。
这次去的人也挺有代表性,有美国国际发展金融公司(DFC)的代表,还有乌克兰经济、环境与农业部长奥列克西·索博列夫。
他们没瞎转悠,直接去了乌克兰中部基洛夫格勒州的两个地方,比尔祖利夫斯基采矿加工厂和利卡日夫斯克矿床。
这俩地儿都归乌克兰钛矿生产商韦尔塔控股公司所有,选这儿考察,估计是看中了这家公司的实力。
先说说比尔祖利夫斯基采矿加工厂,这家厂开钛矿已经14年了,算是老资格。
能开这么久,说明开采技术和流程都比较成熟,不是那种没经验的新矿场。
而利卡日夫斯克矿床更有意思,韦尔塔控股的首席执行官安德烈·布罗德斯基跟《基辅独立报》说过,从地质构造上看,它就是比尔祖利夫斯基矿床的延伸。
这意味着啥?简单说就是资源可能连成片,后续开发起来能省不少事,成本说不定也能压一压。
而且利卡日夫斯克矿床不光能采钛,还能采锆和铪,这两种矿物能用来造核反应堆的燃料棒和控制棒,都是挺稀缺的东西。
除了这些,韦尔塔还打算在这儿采黏土、砂石、高岭土,这些都是乌克兰重建时用得上的建筑材料。
老实讲,韦尔塔这布局挺聪明,既抓了战略级的矿产,又没放过民生相关的建材,等于给后续合作留了更多可能性。
索博列夫考察完还在脸书上发了帖,说这种考察很重要,能实地评估资源潜力,还得考虑经济发展、环境责任和社区未来发展这些事儿。
这话其实没毛病,毕竟开矿不是只看能挖多少,要是破坏了环境、影响了当地居民,后续麻烦只会更多。
布罗德斯基也有自己的说法,他觉得给美国合作伙伴提供关键材料的替代来源很关键,而且他们的产品在乌克兰重建时需求肯定大,还能创造就业、给政府财政做贡献。
搞不清的是,之前有没有其他国家跟乌克兰谈过类似合作,但从布罗德斯基的语气看,他对跟美国的合作挺有信心。
可能有人会问,不就是钛矿吗,美国为啥这么上心?其实钛这东西不简单,它是欧盟列出的34种关键原材料之一,国防、航空航天、科技领域都离不开它。
比如飞机发动机叶片、导弹壳体,甚至一些高端医疗设备,都得用钛。
现在全球局势不算稳,各国对国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钛的需求自然就涨上去了。
市场情报公司PrecedenceResearch预测,到2034年全球钛市场规模能到536.5亿美元,这个数可不小,足以说明钛的重要性。
乌克兰在钛生产上也有底气,它是全球十大钛生产国之一,产量还超过美国。
之前美国和欧盟都依赖从俄罗斯进口钛,战前俄罗斯的钛占美国钛棒材进口量的近三分之一。
2023年美欧制裁了俄罗斯国有钛业公司VSMPO-AVISMA,再加上俄乌冲突,钛供应一下子就紧张了,价格也涨了不少。
现在美欧虽然还从俄罗斯进口一点钛,但量一年比一年少,很显然,他们都在找新的供应来源,乌克兰刚好就成了备选。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之前美欧对俄罗斯钛的依赖度太高,一旦出点事,整个供应链都容易卡壳。
这次美国主动找乌克兰合作,说白了就是想把钛供应的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
更何况乌克兰的钛矿不光量大,还伴生锆、铪这些稀缺矿产,等于买一送一,对美国来说肯定划算。
再说说美乌签的那个矿产协议,里面说美国能获得乌克兰投资项目的特殊权限,涉及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甚至国防项目。
不过有个传言说美国能自动获得基金投资项目的承购权,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协议只保证美国能知道潜在交易信息、参与谈判,企业还是能自己选买家,不用给美国特殊优惠。
如此看来,这个协议比传言里的“垄断”要温和一些,乌克兰也没完全把矿产自主权交出去。
今年9月3日,美乌还为这个合作开了重建投资基金的首次董事会,乌克兰经济部副部长叶戈尔·佩列利金说,他们正在拟定初始项目清单,得符合基金的目标,还得有切实可行的开发条件,希望未来18个月内启动三个高质量项目。
本来想这三个项目会不会都是钛矿相关的,但目前没具体说,不过结合这次考察,基洛夫格勒州的矿场大概率会在清单里。
毫无疑问,这次美国代表团考察乌克兰矿山,是美乌矿产合作从协议走向落地的关键一步。
对美国来说,找到了钛资源的替代来源,能降低对俄罗斯的依赖;对乌克兰来说,能吸引投资、推动经济、助力重建,还能创造就业。
但这里面也有挑战,比如俄乌冲突会不会影响矿场开发,环保标准能不能落实,这些都是后续要解决的问题。
要是这三个项目能顺利启动,说不定会改变全球钛资源的供需格局,只是最终效果如何,还得看双方后续的执行力度。
来源:琴溪之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