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饮料和药,最终都会通过粪便和尿液离开身体。有些特殊成分还会影响尿液和粪便的颜色,例如吃了红心火龙果,尿液秒变少女粉;吃了维生素B2片,尿液亮黄得像柠檬水。
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饮料和药,最终都会通过粪便和尿液离开身体。有些特殊成分还会影响尿液和粪便的颜色,例如吃了红心火龙果,尿液秒变少女粉;吃了维生素B2片,尿液亮黄得像柠檬水。
那么帕友该如何识别“染色源头”?又该怎么知道是安全彩蛋还是危险警报呢?今天统统盘点给你看。
先上清单——一些帕友可能遇到的致尿液变色的药物
左旋多巴——左旋多巴进入大脑之前可能会先被分解掉一部分,其代谢产物会在尿液呈弱酸性的时候显现出淡红、棕红或茶褐色,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也属于无害的“物理染色”。高价铁剂——如果帕友存在缺铁性贫血,就会需要服用补铁剂,未被身体吸收的铁在氧化后会呈现黑色,并反映在尿液颜色上。维生素B2(复合B族里常见)——会导致尿液呈现亮黄色。恩他卡朋——这是帕友的“老搭档”之一,专门帮左旋多巴延长起效时间和提高疗效的。恩他卡朋在体内代谢后,会产生一种带颜色的代谢产物,随尿液排出,约30~40%帕友会遇到橙红至棕红色尿,颜色深浅与当天的饮水量有关,喝得多会被稀释。这是“纯物理”染色,既不是肾坏了,也不是肝伤了,更不代表药物过量。托卡朋——和恩他卡朋类似,可让尿液呈深棕或茶色。总之,这些药物导致的尿液变色都是代谢物所致的物理染色,对人体无害。对于药物导致的尿液变色,通常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解决啦!药物代谢产物可以看做是一种色素,多喝水可以有效稀释染色情况,顺便还能保护肾脏,预防便秘哦!建议每天喝1.5~2升水(按常见的330mL水杯换算,相当于5~6杯水)。不放心的帕友,也可以记录下来询问医生。
如何快速判断是“安全变色”还是“危险信号”
1. 看颜色
安全:橙红、棕黄、茶色、黑色但透亮。
危险:鲜红带血块、浑浊酱油色、深黄伴泡沫久久不散。
2. 看时间
安全:吃完药1–2天出现,停药3天内逐渐转淡。
危险:停药3天后仍存在,甚至颜色还会越来越深。
3. 看症状
安全:无尿痛、无腰痛、无发热。
危险:合并排尿痛、腰痛、发热、水肿、皮肤黄染等。
常见误区大扫除
误区1:颜色越深,药效越强?并不是哦!颜色只和饮水量、尿液酸碱度、药物代谢速度有关,与疗效无关。
误区2:黑尿就是肾出血?别忘了铁剂也能导致黑尿,与出血无关。
误区3:出现变色就得换药?药物相关的尿液变色是无害的,只要正常监测就行,无需更换药物。此外,各位帕友一定要注意,不要擅自停药,尤其是抗帕金森病药物。突然停药不仅会无法控制帕金森病症状,运气不好还可能引发“恶性撤药综合征”,出现高烧、谵妄等表现,严重还会危及生命,因此任何调整都要和医生沟通,遵医嘱用药。
专家点评:
药物安全性对帕友来说是不亚于疗效的重要因素,因为服药导致的尿液变色往往很容易引起帕友的关注,并产生担忧。首先,帕友不用过度担忧,例如恩他卡朋等药物导致的尿液变色都是物理染色,人体并未受到伤害,属于可以耐受的副作用。只要药物可以有效控制运动症状,就无需换药。第二,不想看到尿液变色,可以多喝水,稀释尿液以减少染色情况。当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是非常好的习惯,为了更好的监测药物治疗情况,临床也建议帕友对服药后的疗效、主观感觉、观察到的异常情况都记录下来,下次复诊交给医生判断。
专家简介
徐评议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病学带头人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前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州市帕金森及运动障碍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帕金森及运动障碍病高级诊疗中心(广东负责人)中国神经科学协会神经退行性疾病委员会常务委员(2016)中国老年医学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2016)中国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及运动障碍学组资深委员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学术成就奖(2018)广东省神经疑难疾病学会主任委员(2016)广东省卒中学会神经疾病功能修复委员会主任委员(2022)广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2024)原创性错误折叠α-突触核蛋白超敏检测技术发明人(2020)《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委(2012)《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编委 IF12.6《American Academy of Nanomedicine》编委 IF5.43《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编委 IF 4.82《Journal Neurotoxicity Research》编委 IF3.67《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 客座主编 IF6.95《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编委 IF5.6学术成就:主持美国PDF、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组长)、863专项、973分课题、3项国自然重点项目(合作)及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协同创新重大项目,广州高水平大学创新团队等45项基金。发表SCI论文151篇,其中IF>30份2篇,IF>10分14篇,论文被引4049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卫生部一等奖等9个奖项。*“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