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城沃土兴百业,桂枝引得凤凰来。近年来,成都市新都区聚焦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深入推进“立园满园”行动,以政策升级、平台驱动、服务创新为抓手,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为产才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5香遇乐享季·清华学子新都区感知行活动
香城沃土兴百业,桂枝引得凤凰来。近年来,成都市新都区聚焦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深入推进“立园满园”行动,以政策升级、平台驱动、服务创新为抓手,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为产才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升级 破解产才“精准匹配”难题
“在新都区申报人才政策十分便捷,区上给我的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从实验室到现场试验,每一步都能感受到政策的温度与力度。”西南石油大学教授贾虎说。贾虎团队聚焦油气开发中遇到的难题,提出“石油工程封堵学”概念,针对四川天然气井产水问题,正在研发油田化学产品堵水剂,技术应用后,将为气井产水问题提供有效解决途径。
在这里,企业能享受到的不仅仅是“真金白银+易申快享”的政策支持。如今,新都区以产业园区为“主战场”,迭代升级人才政策,发布《成都市新都区支持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人才十二条》,围绕双招双引、产教融合、成果转化、生态营才等重点领域,提出了五大类12条专项支持政策,构筑起更具吸附力的人才生态圈。
在集聚高层次人才赛道上,出台“双招双引”专项政策,吸引集聚顶尖人才(项目)团队,最高给予200万元创新创业补贴;在助力企业技术攻关上,支持高校院所设置“科技副总”岗位,每个岗位按照实际薪酬的25%给予补贴,最高20万元,对校企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的企业,最高奖励20万元;在降低企业引才育才成本上,按照“一链一策”发布《新都区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目录》,首批发布关键技术岗位41个,设立“香遇引才伯乐奖”,以饱满的诚意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
“‘共享人才’是破解产才融合瓶颈的关键创新,新都区打破传统的人才管理壁垒,为企业研发创新和技术攻关提供强力人才支撑,目前已成功引入190名‘共享博士’,实现博士研发能力与企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新都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平台驱动 打造产才融合“活力引擎”
前不久,位于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的新都轨交M0科创中心内人头攒动,一场聚焦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北京、广州、杭州等6个城市的16支团队带着“硬核”项目同台竞技;与此同时,在场外的政策直播间,由当地6个部门组建的政策宣讲团针对人才政策、产业政策、金融及人才服务等进行详细解读,引来4万余人次在线关注……这是新都区以多元化人才活动赋能产才融合的生动缩影。
“这里的人才活动比较丰富多样,比如在‘蓉漂’人才成果展上,我们的多室输液袋研发产品面向大众公开展示,不仅受到更多关注,与相关领域的同行也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获得“四川工匠”称号的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工程师朱仲强深有感触地说。
在深化校院企地协同、推动产才融合方面,新都区也通过成立人才发展促进会迈出了关键一步。该促进会是在成都市新都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和支持下,由西南石油大学、成都医学院、捷贝通石油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发起的公益性社会组织。现已集聚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等重点产业链主单位,以及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雷宪章、国家级人才崔仕章等50余个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搭建了政企沟通桥梁、资源共享平台和人才交流纽带。
2025“蓉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新都·装备制造专题赛
近年来,新都区紧扣“立园满园”战略部署,以“创新平台+人才活动”为抓手,构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超220个,举办“蓉漂”“香遇”系列人才活动百余场,打造“赛事选拔+柔性交流+产才对接”的立体化人才互动生态,不断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服务创新筑牢人才聚集“暖心根基”
“新都把人才的住房安居、交通出行、健康守护等方方面面都照顾得比较细致。”成都辰飞智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石璟在谈到新都人才环境时这样说。石璟带领团队制造了国内第一块空客A220飞机的前机身顶部蒙皮、登机口蒙皮,以及C919客机的前货舱门框蒙皮,通过“镜像铣”工艺,将飞机蒙皮加工精度控制在正负0.1毫米,难度堪比“在鸡蛋壳上雕花”。
既管科创大事,也顾生活小事,提升服务温度,增强人才黏度。新都区秉持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理念,打造“5+3+N”人才香卡矩阵,重磅推出礼遇人才“十三香”服务大礼包,为人才量身定制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服务举措,涵盖政策资助、金融保障、政务服务、文旅消费等十三类155项服务内容。
新都区搭建智服平台打通线上线下全场景,上线全市首个AI人才服务助手“小香才”,集成政策秒配、岗位智推、云端智选等功能,实现“智能应答+一卡通办”双向联动,实名注册用户突破1万名;线下布局“香遇”人才服务站,提供政策咨询宣讲、政策申报受理、科创沙龙、供需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助力人才办事“零跑动”、资源对接“零距离”。
未来,新都区将继续先行先试,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人才评价上坚持市场思维,在人才政策上坚持产业思维,在人才服务上坚持用户思维,创造积极开放的创新创业环境,让人才的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编辑丨许思思
审核丨郑 雪 张璐玮
来源 | 川观新闻
来源:新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