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玩“粤”年轻!华师学子探寻西关文化新表达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8 18:59 1

摘要:广州荔湾,俗称“西关”,孕育着独具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西关文化,其内涵包含西关大屋、骑楼等岭南建筑形态,以及“三雕一彩一绣一窑”工艺、粤剧曲艺、西关美食等非物质文化载体。近日,华南师范大学“紫荆薪火”实践团走进西关古巷,聚焦西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走进广州市荔

广州荔湾,俗称“西关”,孕育着独具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西关文化,其内涵包含西关大屋、骑楼等岭南建筑形态,以及“三雕一彩一绣一窑”工艺、粤剧曲艺、西关美食等非物质文化载体。近日,华南师范大学“紫荆薪火”实践团走进西关古巷,聚焦西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走进广州市荔湾区多宝街道历史文化街区、粤剧艺术博物馆和永庆坊社区,开展以“探南粤文脉,燃薪火之光”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教育实践活动,探索西关文化资源的活化与利用,用青年智慧为传统文化赋能增效。

实践团拍摄西关文化宣传片

见物:走进西关

触摸岭南风物的鲜活纹理

实践团深入广州市荔湾区多宝街道永庆坊社区,了解西关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讲解导览下,实践团沿着粤剧艺术的发展脉络,仔细观察色彩鲜明、图案寓意丰富的脸谱,绣工精巧、纹样华丽的戏服,古老剧本,名伶用品等文物,聆听讲解员深度解读其背后的故事、工艺、历史价值,逐步揭开西关文化的神秘面纱。近距离欣赏粤剧表演,演员细腻的唱腔和生动的身段,让实践团成员对粤剧独特的艺术风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实践团深入粤剧艺术博物馆学习

实践团成员近距离观看粤剧经典曲目

见人:亲身体验

开启青春与非遗的深度对话

从观赏到参与,实践团进行“非遗”沉浸体验,与专业老师近距离学习粤剧的基础舞台表演程式,穿上戏服、水袖,亲身体验粤剧的水袖、身段和基本步法,在“唱、念、做、打”中感受粤剧独特的魅力。与粤剧专业老师的深度交流中,了解粤剧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尽管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逐渐边缘化的挑战,粤剧仍在不懈努力,积极寻找与年轻观众的连接点,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实践团通过此次学习,也致力于开展青春多元的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参与到粤剧文化的传承中,通过年轻视角为这一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

实践团尝试学唱一小段经典曲目

实践团体验穿戴戏服并学习基础身段

实践团成员刘志斌练习戏曲表演基础武打招式

从屏幕外的遥望,到指尖上的触摸;从远远的观赏,到亲身的参与。实践团化身西关文化“深度体验官”,沉浸式参与广府玻璃纸灯笼制作、粤剧脸谱绘制以及广府醒狮文创产品制作等一系列活动。亲手制作广府玻璃纸灯笼时,一裁一贴间,传统技艺在光影交错中“活”过来;绘制粤剧脸谱时,笔触勾勒角色的喜怒哀乐,色彩晕染出岭南文化的浓烈与细腻;制作广府醒狮文创产品时,指尖轻触狮头的每一寸纹理,让醒狮文化成为触手可及的文化记忆。

实践团制作广府玻璃纸灯笼

实践团展示广府玻璃纸灯笼制作成品

实践团成员绘制粤剧脸谱

实践团制作广府醒狮文创产品

夜幕降临,实践团走进沙面历史文化街区,为市民和游客展示舞狮表演与粤剧改编节目,积极传播舞狮文化和粤剧艺术,举办“从观赏到参与,活化非遗”的“快闪”文化展示活动,展现“最广州”“最岭南”的西关风情,以实际行动活化西关文化,助力激发老城市新活力。

激昂的鼓点响起,一头色彩鲜艳的醒狮在人群中灵动跳跃,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目光,醒狮时而腾空跃起,时而俯身低伏,动作矫健,在人群中灵活穿梭,与观众互动,引得他们阵阵喝彩;悠扬的粤剧旋律传来,实践团以一曲新编粤剧《白蛇传·情》唱段,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好久没看到这样的演出了。”一位观众在活动结束后与实践团成员分享道。实践团积极探索西关文化的传承之路,将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互动形式相结合,助力粤剧、醒狮等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焕发活力,让更多人感受到西关文化的魅力。

实践团成员邱睿钦、刘志斌表演的醒狮与孩子近距离互动

实践团成员姚其余现场演唱新编粤剧《白蛇传·情》片段

见城:更新不“伤筋”

聆听城市文化的韧性回响

同时,实践团着力于西关“三旧改造”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收集大量改造前的老照片和居民口述资料,与未迁走的老西关人、永庆坊社区入驻商家等进行深入交流,进一步认识到“城市化进程中,物质空间更新背后,是文化空间的保护之急——老街巷的砖瓦承载着集体记忆,商家的入驻需与文化传承同频”。基于此,实践团提出“盘活商业空间”“创新文化传承与发展模式”等建议,试图在城市有机更新中守护西关文化根脉、为“三旧改造”提供有益参考,努力为传承和创新西关文化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向。

实践团访谈未迁走的西关老街坊

实践团访谈入驻永庆坊社区的咖啡店主理人

实践团深入探寻永庆坊一带,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时空特征,制作变迁地图,体悟到“修旧如旧”这一三旧改造方法的别样魅力。调研组走进永庆坊的西关大屋,斑驳墙壁与木质趟栊门诉说着历史,而屋内现代化布局又带来新生机。这种修旧如旧的活化方式,既保护了原有历史肌理,又赋予建筑新功能,让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找到平衡。对比西关改造区与推倒重建案例,修旧如旧保留了历史文化根脉,让西关文化在现代社会找到新表达,这不仅是建筑修复,更是让文化记忆融入现代生活的重要纽带。

实践团制作的变迁地图

实践团根据前期实地调研结果,深刻理解“三旧改造”内涵,形成调研报告;针对巷道转角、闲置墙面等公共空间,分组讨论、设计创意微改造方案,如社区口袋公园、可互动艺术装置、多媒体导视系统。

实践团成员讨论、设计创意微改造方案

探寻西关古韵,传承文化新声。此次“研习南粤”教育实践活动,是实践团对西关文化的一次深度探索,也是华师学子对南粤文化传承创新的积极尝试。实践团通过实地调研、文化展示和创意设计等活动,深入感悟南粤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探寻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困境,以青年视角为传播切口,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西关文化,为西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来源:广州青年

相关推荐